搜索到142篇“ 天下主义“的相关文章
战略与国际关系研究丛书 从文化天下主义到文化国际主义 中国古代国际关系理论概念嬗变及当代转化
本书是一部讨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理论作品。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快速演进,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核心问题正在发生变化,即从21世纪初学界所关注的中国如何和平地融入国际社会,变成了21世纪20年代学界日益重视的中国如何...
郭树勇编
中华古代“天下主义”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思考
2024年
作为中华文化独特的思想传统之一,古代天下主义思想影响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使中国人常常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为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其视角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立足于天下之关联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途径可以从孔子提出的“天下归仁”思想中寻求答案,共同维护天下之整体性、公共性、秩序性。
邹方晨
“生态天下主义”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被引量:4
2024年
过去五十年关于“可持续性”的话语,经历了从“增长的极限”到“可持续发展”再到“人类世”的变迁。相应地,可持续性的含义亦经历了从“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经“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到“人类的可持续性生存”的变化。“现代世”的生态病理,根源于一种“区隔性的逐富模式”:现代社会以“资本主义(阶级区隔)—民族国家”(公民身份区隔)双重区隔机制为基础,以通过人与自然的区隔而追求高品质(文明)生活为目标形成的无节制逐富,构成了人类世生态危机的主要力量机制。由天下共同体、兼爱天下、天人合一和节用简朴塑造的生态天下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态观和生活观,可以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引领中国人以介入性的姿态因应当下的生态危机。
孙国东
关键词:可持续性人类世
《流浪地球2》:天下主义、家国思辨与意识形态跨越策略
2024年
中国古代以儒道哲学为基础,形成了一套以家国思辨为基础、以华夷五方为内容的天下观,并在推仁推恩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的天下主义观念。《流浪地球2》借类型优势跨越现实国别与政治隔阂,通过一个“天下尺度”的危机问题,建构了一个危机共同体,勾勒了一幅“天下大同”的理想图景,同时正本清源般还原了传统天下哲学,尤其是儒家“家国天下”的辩证逻辑,以及亲亲仁爱的伦理次序和内生关系。
张福星
关键词:天下主义儒家哲学
从文化天下主义到文化国际主义:中国古代国际关系理论嬗变的一种考察被引量:3
2024年
中国古代天下主义主要是由文化来定义,与中国古代国际关系理论相互建构、相互作用。文化天下主义的原型是春秋战国儒家关于大同世界的想象以及对于周王朝礼治天下传统的回忆。文化天下主义是理想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的统一。它必然随着中国与世界关系、外交实践、外交制度等因素变化而变化。它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即系统化时期(秦汉)、黄金时代(隋唐)、转型时期(宋明)以及终结时期(清至近代)。宋代之后文化天下主义由盛而衰,日益突出国家观念、平等意识和国际思维,走向文化民族主义和文化开放主义。文化国际主义在世界上强调文化自信,主张国际间文化开放与文化合作,在中国又是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结果之一。在新时代,天下主义不宜直接应用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础,但其和合、和平、包容等“合理内核”可以借鉴。我们要摒弃华夏中心主义等落后观念,吸纳“协和万邦”等“优秀因子”,以和合、包容的态度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建设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
郭树勇
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
战略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天下主义
2023年
天下主义多次成为中国意象的代表,却一直未能成为一个系统理论。从战略文化的角度来看,天下主义的众多分支或许可以凝聚为一个体系,既往研究在其体系中也代表了不同方面,例如,身份建构、对外政策、制度安排等方面。然而,天下主义的战略文化研究仍过于粗糙,在概念化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类型化,以期天下主义研究能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话,并使世界了解中国。古代中国的秦、汉、唐、宋四个王朝,体现了天下主义的战略主文化之下四种亚文化类型,即“名天下”“强天下”“柔天下”“弱天下”。天下主义的战略主、亚文化界定与划分及其在古代中国的体现,有利于天下主义研究对古代中国历史各战略时期的梳理、对当代中国战略制定与走向的把握。
侯长坤
关键词:国际政治理论天下主义战略文化秦朝汉朝宋朝
天下主义的包容与扩散:春秋时期楚国入华夏的大数据文本分析
2023年
春秋时期的华夏与楚国为什么能相互接受?社会化的成功,使得楚国名义上的“蛮夷”转变为“华夏”,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从物质权力的分配、身份与互动过程中的能动性等角度对其进行解释。本文拟借鉴墨子兼爱思想,对天下主义理论进行建构,提出“天下无外”的天下主义分支理论,用以更好地解释这一现象。本文认为,“天下无外”思想核心为兼爱,在消除身份隔阂的基础上,行为体能彼此接受、相互社会化,也不需要建构主义刻意引入能动性以解释身份的变化,因为天下并无“天下”身份之外的身份,所有行为体共有同一种身份。在界定了天下无外衡量标准后,本文使用大数据文本分析对《春秋左传》进行研究,通过案例的辅助,确定了天下无外在春秋时期的中国存在。在天下无外思想的践行过程中,在天下无外的身份基础之上,华夏与楚国相互接受,社会化得以成功,可为当代中国外交思想提供借鉴。
侯长坤
关键词:天下主义能动性
从民族主义天下主义:中国共产党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2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文明史与中西文明比较的视野来看,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传统天下主义精神,又创造性地赋予其人民性的马克思主义灵魂,凝聚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文明国家传统和天下主义精神创造性转化的时代结晶,是对西方民族国家视野的超越。
王凯歌
关键词:一神教天下主义民族国家文明国家
中国古代“天下主义”实践的历史轨迹和战略形态被引量:1
2021年
从夏商周到清,“天下主义”完成了从政治理想到制度实践的历史演进过程。在汉唐创制的中央集权帝国和元清增补的边疆民族帝国两种模式下,由“王天下”“霸天下”演化出“天子不臣夷狄”和“王者无外”两种战略形态,为中国的中央政治制度设计、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对外关系提供了统治合法性和政策依据。“天下主义”在实践中兼有理想主义的“德化”和现实主义的武力运用因素,作为思想传统和政策实践对当今中国的国际秩序观生成和多民族国家建构具有启示意义。
高鹏
关键词:国际秩序
天下主义到新世界主义:“大同”的英译演变
随着中国跃升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经济与政治力量,全球治理的中国思路引起国内外广泛的关注。《礼记·礼运》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政治理想。“大同”这一概念蕴含着多重政治思想,包括天下观,天下主义以及新世界主...
殷原理
关键词:天下主义礼记

相关作者

许纪霖
作品数:198被引量:1,625H指数:23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知识分子 自由主义 民族主义 中国人 文明
王国良
作品数:53被引量:75H指数:5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哲学系
研究主题:儒家 理学 朱熹理学 自然观 中国哲学
吕品田
作品数:109被引量:387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工艺 手工业 民间美术 美术创作
江西元
作品数:26被引量:89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研究主题:和谐世界 中国外交 布什政府 朝核问题 东北亚安全
朱其永
作品数:12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
研究主题:国家主义 海外中国学 社会学反思 天下主义 世界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