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211篇“ 大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文章
一种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智能辅助诊断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智能辅助诊断方法,涉及医疗辅助诊断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图像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评估模块和用户管理模块;所述图像处理模块用于处理头颈血管磁共振影像,通过多序列图像配准和重...
罗浩赵浩宇胡川王飞汪鹏
rs7927113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易感性研究
2024年
目的研究MALAT1基因rs792711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S)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选用SNaPshot技术和DNA测序法检测徐州地区汉族人群180例对照者与180例LAAS病例的rs7927113位点多态性,统计分析两组该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MALAT1基因rs7927113位点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均存在GG、AG两种基因型,该位点在LAAS组和对照组中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P>0.05),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表明两组rs7927113位点的多态性在男女性别间无统计学意义,且该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在病例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s7927113位点多态性可能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遗传易感性无关,在LAAS相关的MALAT1多态性研究时可优先考虑其他位点。
王艳阚鹏飞马思琦葛明贺李艾英
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
大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小血管病影像学关系的研究进展
2024年
大动脉粥样硬化(LAA)是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与认知障碍及脑卒中复发密切相关[1]。临床发现LAA与脑小血管病(CSVD)常同时存在,脑大血管与小血管虽然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但是二者共同构成了脑循环血管网具有结构上的连续性,大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导致下游小血管受损。因此,从理论上来说,二者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我们将阐述颅内外LAA性狭窄和斑块特征与CSVD影像学标志关系的研究现状,旨在帮助认识LAA与CSVD的病理过程和发病机制,为临床防治CSVD提供更多的参考。
李男梁晏铭孙维洋史晓航许珈铭赵金义李洪义邢健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磁共振血管成像
造成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重度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相关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探究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出现重度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70例,根据患者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情况将上述研究对象划分为重度扩张组(n=32)以及非重度扩张组(n=38)。查阅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有无吸烟史、是否存在颅内外大血管狭窄共存、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stroke scale,NIHSS)评分、血糖、血脂等指标。先通过单因素分析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展开分析研究,将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并评估上述因素同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相关性。结果:重度扩张组与非重度扩张组患者血糖水平、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因素回归分析结论中,高龄、存在高血压病史、同时合并颅内外两种动脉狭窄、入院NIHSS高于3分的患者出现重度EPVS的病例占比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存在高血压病史、入院NIHSS高于3分是造成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出现重度EPV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存在高血压史、入院NIHSS评分偏高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合并重度EPVS的独立危险因素,多提示预后不良。
李志红杨改清李彩霞徐志强
阿托伐他汀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分析
2024年
观察分析阿托伐他汀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将60例患者(2022年8月~2023年7月期间纳入)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接受基础溶栓、脑营养改善治疗,观察组患者额外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统计并比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病情稳定后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 ①观察组预后总优良率高达96.67%,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②观察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中轻度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时,能够取得更好的预后效果,且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对更低。
米海华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大动脉粥样硬化预后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合并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 CMB)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stroke, LAAS)患者的危险因素,以及脑微出血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预后影响。方法:纳入2016~2022年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大动脉硬化型脑梗死患者353例,依据是否有脑微出血分为有CMB组与无CMB组,分析LAAS患者发生CMB的影响因素以及CMB对LAAS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 = 0.043)和高血压病史(P = 0.004)是LAAS患者CMB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示,有CMB组平均生存时间、累计生存率低于无CMB组患者,对LAAS患者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两组在再发脑梗死以及全因死亡结局上均存在显著差异,CMB组更容易发生以上结局,两组在颅内出血结局上无显著差异。总体而言,有CMB组患者比无CMB组患者更易出现不良预后(HR = 0.397, 95% CI, 0.260~0.606;P = 0.000)。对有CMB组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示,年龄和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水平是LAAS患者的预后不良(包括再发脑梗死、颅内出血、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和既往高血压病史是LAAS患者CMB发生的常见原因。CMB增加了LAAS患者再发脑梗死以及全因死亡的风险,但不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年龄和血清CRP水平是合并CMB的LAA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栾墨馨宋晓倩金晨阳郑雪平
关键词:脑微出血复发预后
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血清CTRP5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2024年
目的探究血清补体C1q关联的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5(CTRP5)水平在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ALAA)型脑梗死患者病程中的血清表达水平及其潜在关联性特征。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的112例首次发病ALAA型脑梗死患者[ALAA型脑梗死组,男69例,女43例,年龄(64.25±9.42)岁],并配以55例虽有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却未表现出脑梗死症状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非脑梗死组,男36例,女19例,年龄(66.98±9.78)岁]、41例存在颅内外大动脉斑块患者[斑块组,男18例,女23例,年龄(65.10±7.63)岁]及37名健康体检者[正常组,男18例,女19例,年龄(63.03±10.85)岁]。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所有入组人员的血清CTRP5水平,比较ALAA型脑梗死组、非脑梗死对照组(包括斑块组和正常组)之间血清CTRP5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非参数U检验、χ^(2)检验。结果正常组与其他3组(即ALAA型脑梗死组、LAA型非脑梗死组以及斑块组)、斑块组与脑梗死组、斑块组与非脑梗死组之间血清CTRP5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259.50、538.00、5327.00、51466.50、5441.00,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CTRP5水平与患病风险间存在正相关联系(OR值为0.002,95%CI 0~0.171)。CTRP5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中得出,ROC曲线下面积为0.937,95%CI 0.895~0.980,证明了CTRP5在鉴别ALAA型脑梗死病例方面具备一定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论血清CTRP5水平与ALAA型脑梗死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相关性;并未检测到血清CTRP5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关系;血清中CTRP5水平有望成为预测ALAA型脑梗死以及评估大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一种潜在生物标志物。
散丹李自如袁军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法
PLCL2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的关系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磷脂酶C样蛋白2(PLCL2)基因rs4535211、rs75885714、rs765383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05例新发LAA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该院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03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并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炎症指标,同时检测两组PLCL2基因rs4535211、rs75885714、rs7653834位点的基因型,并计算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观察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rs7653834位点为C/C、C/T、T/T基因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s7653834位点C/C、T/C、T/T基因型NLR、PL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显性模型、显性模型、超显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两组rs7653834位点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CL2基因rs7653834位点多态性与LAA型缺血性卒中可能存在潜在关联。
王晓蓓李沛珊吴勤奋朱国峰杨新玲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
CXCL16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及预后的关系
2024年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发病率约占缺血性脑梗死的50%,近年来,一系列实验及临床数据表明,炎症反应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CXCL16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病变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CXCL16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及预后的相关性尚不清楚。我们旨在讨论CXCL16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73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和198例健康对照组。将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按出院后3个月mRS评分分为两组,血清CXCL16水平通过ELISA进行定量。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血清CXCL16水平明显升高。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mRS评分 ≥ 3分组CXCL16水平高于mRS评分 < 3分组。
崔雪晨李奔马爱军
关键词:CXCL16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卒中
Lp-PLA2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风险关联
2024年
目的研究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stroke,LAAS)发生风险的关系,以鉴定遗传易感性和新的治疗靶点。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榆林市星元医院神经内科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以LAAS住院的106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从体检中心选取160例与病例组一般资料相符的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病例组男53例,女53例,年龄(75.07±7.13)岁;对照组男80例,女80例,年龄(74.72±6.60)岁。检测Lp-PLA2基因多态性,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Lp-PLA2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LAAS的风险关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病例组R92H位点RR、RH、HH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66.04%(70/106)比10.00%(16/160)、16.98%(18/106)比45.00%(72/160)、16.98%(18/106)比45.00%(72/160)],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χ^(2)=91.516,P<0.001);病例组R、H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74.53%(158/212)比32.50%(104/320)、25.47%(54/212)比67.50%(216/320)],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χ^(2)=90.119,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92H(RR)基因为高血压LAAS发生的危险因素(OR=38.212,95%CI 9.959~146.616,P<0.001)。结论Lp-PLA2基因的R92H位点变异是高血压患者发生LAAS的重要遗传风险因素,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豆峰李丹丹张秋艳
关键词:高血压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基因多态性

相关作者

潘旭东
作品数:309被引量:1,012H指数:14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
研究主题:脑梗死 大动脉粥样硬化 基因多态性 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卒中
马爱军
作品数:171被引量:366H指数:10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
研究主题:大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基因多态性 脑动脉粥样硬化
王琨
作品数:72被引量:148H指数:7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
研究主题:脑梗死 大动脉粥样硬化 基因多态性 动脉粥样硬化 多态性
庞萌
作品数:30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
研究主题:大动脉粥样硬化 OPG 脑梗死 SRANKL 闭塞性
杨淑娜
作品数:31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
研究主题:大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闭塞性 小动脉 脑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