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30篇“ 大传统“的相关文章
- 儒学社会历史观的大传统及其时代价值
- 2025年
- 儒学社会历史观的思想传统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国大历史进程看,社会运行秩序及其规律性一直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先秦诸子百家从不同方面阐释了有关“天下”的思想和话语,特别是早期儒家怀抱“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力图实现“家—国—天下”的良好秩序和“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经典儒学的历史意识及其对“治乱盛衰”的关切,形成了儒学社会历史观“去乱达治”的基本命题,对中国思想史以及社会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赋予了儒学社会历史观的大传统意涵。中国式现代化从历史纵深之处走来,对于儒学社会历史观的核心关切将继续予以新的回应。
- 杨敏
- 从小传统到大传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非遗保护
- 2024年
- 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非遗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对中华民族“过去”及其“记忆”的不断重构,只有保护好各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才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就此而言,非遗保护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意义。另一方面,非遗保护意味着肯定地方性的、特定族群的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这可能会强化各个民族的认同感,产生离心力,由此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某种不可预测的负面影响。从理论层面来看,非遗不同于非物质文化,通过申遗机制,特定社区、群体、个人的非物质文化已经上升为多主体共享的国家公共文化,默认国家与各级政府是非遗保护的权利与责任主体,所有国民共享非遗的使用权,这就消除了非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张力。在实践层面,针对非遗保护潜在的负面影响,一是要重视非遗教育,在观念层面解决矛盾,让民众充分认识到经由申遗程序,地方性的、特定族群的非物质文化已经转化为各民族共享的国家公共文化;二是要重视非遗创造性转化,基于审美创意,将各个民族的“过去”转化为全国各族人民共享的当代时尚;三是要进一步加强非遗资源利用,通过文旅融合让民族地区的非遗切实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享的文化符号。
- 季中扬
-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共享小传统大传统
- 边疆地区弘扬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从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试析和田市H高校的实践
- 2024年
-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关键、重要建设任务,它清晰地揭示了弘扬中华文化的现实意义与实施途径,即突破对史书典籍的考究钻研,让传统文化走向广大民众本身,深刻贯彻普遍性,于广大民众的生活文化中扎根。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以及中秋节为主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其对于当今文化建设的关键意义亦不言而喻—它们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多维结晶。而关注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家园与精神栖居地,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引价值。《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方法》的决定,将春节与清明节、中秋节及端午节此四个中国传统节日并列为国家法定假日,更是从国家集体层面,为传统节日文化建设提供了政策引导、文化依凭及制度保障。
- 韩彩霞
- 论《史记》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交流与互动
- 2023年
- 依据大传统和小传统的理论分析《史记》成功的原因,《史记》之成功既在于司马迁对小传统的吸纳,又在于对大传统的继承。大传统的继承使得对小传统的吸纳成为可能,小传统的吸纳充实和丰富了大传统,为后人对《史记》的不断接受和诠释创造了条件。中华文明大传统就是由无数小传统构成。《史记》中小传统的吸纳主要从传说和神话、轶事和民间故事、诸子书人物故事的引入三方面看;而大传统主要指一个国家乃至民族内在的价值系统和意识形态,主要从最重要的人本思想和实地考察的继承两方面看。这一成功的实践对于今后的文学创作、文学和历史研究乃至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塑造都有重要意义。
- 刘向斌李帅
-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大传统小传统民间风俗
- 从“小传统”到“大传统”:近代武术的权力转移与知识生产被引量:1
- 2023年
- 本研究以“大传统”与“小传统”理论为主要视角,重新审视近代武术现代化转型的历史事实,通过剖析近代武术文化生产的时代特征,从权力与知识的角度阐释近代社会精英参与并主导武术文化范式变革的本质。研究认为:在近代“救亡”主题下,社会精英的介入改变了武术原有的权力结构和知识生产的“小传统”形态,使武术在文化范式上进入“大传统”的范畴之内。而武术救亡作为社会精英理念的“顶层设计”,则须经过“知识”的俗世化才能够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并最终形成近代国家救亡全民化的民族凝聚力。
- 王占涛王占涛戴国斌
- 关键词:大传统小传统近代武术权力转移知识生产
- 从“小传统”到“大传统”:改土归流对鄂西南地区社会生活的影响
- 2023年
- 改土归流前,鄂西南地区在饮食习惯、宴饮礼俗、居住习惯、婚姻形态、基层社会组织、交往方式、信仰传统、思想教育等方面已形成特有的社会形态。改土归流后,中央政权实施一系列社会生活改良措施:一是更新农业生产理念,强调生产过程管理,鼓励开塘积肥,重视水利建设,积极开垦荒地;二是规范婚姻礼仪,严禁同姓为婚、姑舅表亲、童婚等,肃清悔婚和随意结亲行为,整顿女家外戚干涉婚嫁;三是倡导祭祀祖先,提倡在居室正中奉祀祖先木主,并由绅士阶层率先践行示范;四是严禁民间巫术活动,劝诫民众切勿参与巫术活动,肃清“罗神邪教之家”,依据清律严惩巫术活动组织者和责任人;五是普及礼义教育,遍设地方官学,提倡乡里义学。这些举措推动了地方生计农耕化、社会交往扩大化、社会生活礼法化、岁时节令一体化、祭祀活动多元化发展。这一社会变迁是主流“大传统”与地方“小传统”的互动过程,呈现出不同文化层次的动态交互关系,体现了王朝国家“大一统”观念的目标导向,促进了鄂西南社会生活整体面貌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全面融入更宏阔的历史进程中。
- 黄柏权范杨文灿
- 关键词:社会生活大传统小传统改土归流
- “修辞立诚”观的文化大传统探源
- 2023年
- “修辞立诚”源于巫史文化的卜筮述作传统,转化为文论话语。关联两者的是“巫史—作者”“卜筮—器具”和“祝舞—祭仪”三重维度的互动:“巫史—作者”为制器造物、祝卜鼓舞以交通神人的使者和史前文艺的作者,“修辞”是其天赋异能的外在实现,“立诚”是其内在情志、神话信仰及其制器造物的基本立场,“修辞”是“立诚”的外在实现,“立诚”是“修辞”的内在诉求,而“祝舞—祭仪”使三者关联互动形成“修辞立诚”语义场。玉以其独有的物理特性从众多造神饰身通神之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中巫史“修辞立诚”的见证物。
- 唐启翠
- 关键词:卜筮物象
- 中印两大传统医学中五脏的“比象”对比研究:基于藏医人体“比象”理论
- 2023年
- 通过文献挖掘方式对《四部医典》《素问》《妙闻集》《闍罗迦集》等传统医学代表性著作中关于五脏“比象”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上三种传统医学关于脏腑的认识是否存在异同。从“比象”中可以窥见各传统医学对脏腑器官位置、形状、功能及内在联系的认识与理解各具特色。“比象”理论对于研究各民族医学之间相互影响交融的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探讨“比象”中相应官职、建筑、植物等有关内容,对于历史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昂文索南尕玛多丁塔巴江才罗布顿珠
- 关键词:五脏
- “大传统”“小传统”视角下的闽南大厝改造研究——以厦门林朝宗宅与林讫宅为例被引量:1
- 2022年
- 在闽南大厝建筑中,往往能够同时看到“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双重影响。以林朝宗宅及林讫宅改造为例,解读地方社会和主流文化对闽南大厝空间基本原型的影响,并以具体设计对这些信息以当代语言做出反映与转译。
- 陈宏杨华刚王绍森
- 关键词:建筑遗产建筑人类学
- 土地上的“大历史”与“大传统”
- 2022年
- 近时,“大历史”之说、之学、之派风起云涌;若以之观照、映照中国的农耕文明,则可称之为“土地大历史”。文章将“大历史”与相关的“大传统”相配合,尝试建构生命图景、天下王土、社稷礼仪、知识体制的完整脉络。
- 彭兆荣
- 关键词:农耕文明社稷
相关作者
- 叶舒宪

- 作品数:405被引量:1,812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 研究主题:神话 四重证据法 文学人类学 玉石 大传统
- 胡建升

- 作品数:52被引量:57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 研究主题:神话 全宋诗 大传统 文化文本 神话历史
- 李永平

- 作品数:76被引量:146H指数:6
-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宝卷 谣言 仪式 文学人类学 禳灾
- 公维军

- 作品数:10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 研究主题:四重证据法 文学人类学 大传统 神话历史 信仰
- 孙凤娟

- 作品数:4被引量:11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 研究主题:大传统 神话 新知识观 文化意象 四重证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