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77篇“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相关文章
- 一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辅助装置
- 本发明涉及采集装置技术领域,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辅助装置,包括底座板,所述底座板顶面固定有支撑座,且支撑座远离底座板侧的外表面包裹固定有保护软垫,所述支撑座内部固定有灯座,且灯座顶面设置有红外显影灯,所述...
- 苏晓倩 和昕 胡英芳
-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率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研究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对于血液系统肿瘤和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来说是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将造血干细胞输注到患者体内,以重建患者的造血...
- 郭巧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影响因素
- 非血缘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分析非血缘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岳阳市中心医院113例非血缘供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相关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3例供者均成功动员采集,干细胞采集物中MNC数为(12.40±7.41)×10^(8)/kg、CD34^(+)细胞数为(10.64±8.07)×10^(6)/kg。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供者的干细胞采集物CD34^(+)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女性供者(P=0.015),采集前白细胞计数与干细胞采集物有核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388),供者体重、采集前外周血CD34^(+)细胞比例与干细胞采集物CD34^(+)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259,r=0.780),供者rhG-CSF日剂量与干细胞采集物CD34^(+)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0.285)两种动员剂(惠尔血和格拉诺赛特)均取得良好动员采集效果。多因素分析显示,采集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是干细胞采集物有核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P <0.001),采集前外周血CD34^(+)细胞比例是干细胞采集物CD34^(+)细胞比例的影响因素(P<0.001)。结论:非血缘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效果良好,采集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CD34^(+)细胞比例是预测采集效果的较可靠指标。
- 杨欢唐瑜孙华向红霞
- 关键词:非血缘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影响因素
- 影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影响因素。方法将北部战区总医院2019年2月至2023年3月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5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性别、年龄、疾病的国际预后分期(ISS)、动员前的化疗次数、疾病状态及既往化疗方案中是否含有来那度胺等因素对造血干细胞采集结果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及动员前疾病状态与采集是否成功无关(P>0.05);ISS分期、动员前的化疗次数以及既往化疗方案中是否含有来那度胺与采集是否成功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动员前化疗<6个周期是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成功的有利因素(P=0.045)。结论疾病的ISS分期、动员前的化疗次数及动员前化疗方案是否含有来那度胺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中的CD34+细胞数和采集是否成功有关。符合自体移植条件的患者,应尽可能在化疗<6个周期时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以此提高最终采集的成功率。
- 田华李敏燕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造血干细胞采集自体移植
- 长短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应用提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优良率
- 2024年
- 目的:比较长短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G-CSF]、化疗联合短效G-CSF以及单用短效G-CSF动员方案在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移植后造血重建中的差异,以期获得更有效的动员方案。方法:收集2019年2月—2022年2月我院血液科71例恶性血液系统疾病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前瞻性研究。将长短效G-CSF联合(PEG-rhG-CSF+G-CSF组,12例)、化疗联合短效G-CSF(化疗+G-CSF组,34例)以及单用短效G-CSF(单用G-CSF组,25例)3种动员方案对采集细胞数、成功率、移植后造血重建时间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影响动员疗效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组在采集CD34^(+)细胞数、采集优良率、造血重建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G-rhG-CSF+G-CSF组采集CD34^(+)细胞数[(15.77±5.44)×10^(6)/kg vs(4.30±0.59)×10^(6)/kg,P=0.001]、采集优良率(100.0%vs 32.0%,P=0.001)显著优于单用G-CSF组,且PEG-rhG-CSF+G-CSF组采集CD34^(+)细胞数[(15.77±5.44)×10^(6)/kg vs(8.34±0.94)×10^(6)/kg,P=0.034]、采集优良率(100.0%vs 73.5%,P=0.049)明显优于化疗+G-CSF组。在造血重建方面,PEG-rhG-CSF+G-CSF组粒细胞恢复时间[(10.25±0.78)d vs(12.56±0.69)d,P=0.042]及血小板恢复时间[(10.42±0.41)d vs(12.68±0.70)d,P=0.035]明显优于单用G-CSF组,且PEG-rhG-CSF+G-CSF组粒细胞恢复时间[(10.25±0.78)d vs(13.68±0.42)d,P=0.001]及血小板恢复时间[(10.42±0.41)d vs(13.15±0.41)d,P=0.007]明显优于化疗+G-CSF组。3组间采集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顺利获得造血重建,无移植相关死亡。结论:长短效G-CSF联合动员方案与化疗+G-CSF及单用G-CSF动员方案相比,CD34^(+)细胞采集数及采集优良率更高,造血重建时间明显缩短,该动员方案可作为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自体外周血动员的一项较好选择。
- 刘甜梦李佃芳雷钰盛志新
- 关键词: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观察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费森尤斯血细胞分离机、迈瑞血细胞分析仪及BD流式细胞仪,对采集过程的参数、血常规指标及产品的单个核细胞(MNC)和CD_(34)^(+)计数进行检测。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共72例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常规指标、采集循环量与采集物MNC和CD_(34)^(+)计数相关性以及各因素对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效果的影响。结果不同年龄、性别和疾病类型的患者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采集物的MNC与采集循环量(r=0.33,P<0.001)、动员后白细胞计数(r=0.41,P<0.001)呈正相关,CD_(34)^(+)计数与动员后MNC计数(r=0.38,P<0.001)和收集白膜量(r=0.48,P<0.001)呈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动员后MNC计数[P<0.001,95%CI 0.07(0.05~0.09)]、采集循环量[(P<0.001,95%CI 0.00(0.00~0.00)]、采后总量[P<0.001,95%CI 0.07(0.05~0.10)]是采集物MNC计数的影响因素。此外,动员后MNC计数[P<0.001,95%CI 0.09(0.04~0.14)]、采集循环量[P=0.003,95%CI 0.00(0.00~0.00)]、采后总量[P=0.005,95%CI 0.08(0.03~0.14)]也是CD_(34)^(+)计数的影响因素。结论外周血干细胞的采集效率个体差异大,动员后MNC计数越多,采集到的外周血干细胞量越多。要想获得高的采集效率,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好采集前外周血MNC等参数,并注意采集循环量、采后总量和收集白膜量。
- 杨丽莎侯宇黄兴琴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外周血影响因素
- 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不良反应及分析
- 2023年
- 分析血液病移植供者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成人供者及儿童供者各种不良反应的差别。方法 选择 2020年7月—2021年4月期间我院血液病移植供者,分析供者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出现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采用SPSS20.0统计方法,比较成人供者及儿童供者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别。结果 共计169例血液病移植供者,在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各种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0.7%。结论 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已应用多年,健康供者的外周造血干细胞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移植途径之一。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是存在于外周循环血液中的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分裂增殖和分化功能的细胞,可通过健康供者体内或患者体内(在疾病的缓解期)动员并采集到足够量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1]。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是一项应用血细胞分离机完成的技术,由于体外抗凝需要应用枸橼酸盐,而枸橼酸盐与血液中钙离子螯合而形成不能离子化的枸橼酸钙,从而降低血液中的钙离子浓度,易引起低钙血症。低钙血症是PBSC采集过程中最常见的副反应,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2]。健康供者在进行干细胞采集时,常会发生相关不良反应,包括四肢麻木、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骨痛、肌肉痛、乏力等不良反应[3]。我院的健康供者是经过前1天骨髓采集,第2天再完成外周造血干细胞采集,即非单纯外周干细胞采集的健康供者,探讨经骨髓采集术后再采集外周干细胞的健康供者在干细胞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发生情况,为医疗、护理干预提供依据。
- 唐静李小燕
- 关键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 恶性血液病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结果预测模型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采集结果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采集结果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22年6月在我院血液内科接受PBSC采集的57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临床资料,对研究组402例患者PBSC采集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利用R语言建立预测模型,并通过验证组170例患者对模型预测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自体PBSC采集结果影响因素包括患者性别、吸烟史、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含量,所构建的预测模型在研究组和验证组中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5和0.875。结论所建立线列图模型能够有效筛选自体PBSC采集失败的高危人群。
- 李若冰唐古生鲁桂华罗艳蓉唐圆月彭艳妮
- 关键词:血液肿瘤恶性血液病高危筛查
- SPORT医疗照护模式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术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SPORT医疗照护模式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被采集者舒适感、负性情绪、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某三级甲等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血液内科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被采集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接受SPORT医疗照护模式。在采集前1周、采集后1周分别采用舒适状况量表、医院焦虑与抑郁量表评估两组的舒适度和负性情绪水平;记录采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采集后1周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采集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SPORT医疗照护模式有助于提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被采集者的舒适度,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同时降低被采集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该医疗照护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 乔珍荣沈志莹阮春红钟竹青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 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静脉通路的选择与效果比较
- 2023年
- 目的探讨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采集过程中静脉通路的选择与采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自体造血干细胞采集的74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采用外周静脉采集,26例采用中心静脉采集,比较在同一血细胞分离机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干细胞采集的顺利程度、采集干细胞数量以及质量。结果外周静脉组和中心静脉组化疗后,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采集成功率分别为86%和89%,无统计学差异(P>0.05);采集顺利程度占比分别为90%和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经中心静脉PBSC采集顺利程度优于外周静脉,但采集细胞数目,采集优良率无显著差异。临床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合理选择。
- 李淑琴陈晓黄雪婷白小青王月乔谢晶刘玄勇郭智
- 关键词: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静脉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