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99篇“ 外周血管阻力“的相关文章
- 一种外周血管阻力检测测量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外周血管阻力检测测量装置,具体涉及外周血管领域,包括检测测量仪,所述检测测量仪的外壁连接有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一端通过阻尼轴承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上端内壁固定连接有连...
- 阚敏慧贾宾聂超然魏晶晶王天龙
- 一种外周血管阻力变化跟踪方法、系统、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的外周血管阻力变化跟踪方法、系统、终端以及存储介质,可以集成到可穿戴设备中,通过准确获取小动脉脉搏波传递时间,从而跟踪外周血管阻力的变化,可以实现体表实时连续跟踪外周血管阻力的变化。
- 陆一乾王怡珊尉增杰安奇陈聪
- 液体复苏时机对急性肾损伤患者外周血管阻力变化及预后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究不同时机进行液体复苏对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疗效的影响,及外周血管阻力(SVR)变化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16例因脓毒症所致AK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液体复苏时机,将患者分为早期组55例和延迟组61例。比较2组患者复苏前、后不同时间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比较2组复苏后肾脏替代治疗情况、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肾功能恢复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2组28 d生存情况;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复苏后24 h的SVR对患者28 d生存情况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复苏前比较,2组患者复苏后24、48、72 h及出ICU时的Scr、BUN、SVR均明显降低,心排量(CO)、每搏输出量(SV)明显升高,且早期组的Scr、BUN、SVR明显低于延迟组,CO、SV明显高于延迟组(P均<0.05);早期组的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延迟组,肾功能恢复率明显高于延迟组(P均<0.05);2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7%vs 11.48%,P>0.05);早期组28 d死亡率明显低于延迟组(30.91%vs 52.46%,P<0.05);复苏后24 h的SVR预测患者28 d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3(95%CI:0.817~0.924,P<0.001)。结论:早期液体复苏能够快速改善AKI患者的肾功能及SVR,降低患者死亡率。
- 毛燕芳谢彧
- 关键词:急性肾损伤外周血管阻力预后
-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硝苯地平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管阻力影响
- 2024年
- 研究针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采用联合用药(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硝苯地平)的效果及对患者外周血管阻力产生的影响。方法 在二零二二年的十月到二零二三年的十月,筛选出此时间段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93例并对其进行分组,使用随机法分组,其中对照组是43例患者,治疗药物是硝苯地平,观察组是50例患者,治疗药物是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硝苯地平。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外周血管阻力及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变化,并对比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变化。结果 统计疗效,发现观察组中有48例患者是符合显效+有效的标准的,而对照组有36例患者,组间有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的外周血管阻力、NO、ET水平很相似(P>0.05),治疗后两组变化的趋势一致,有两个指标(外周血管阻力、ET)下调,而NO指标上调,且以观察组的数据优势更大(P<0.05);两组治疗前的肝功能数据很相似(P>0.05),治疗后两组变化的趋势一致,有两个指标(尿微球蛋白、血微球蛋白)下调,而肾小球过滤率指标上调,且以观察组的数据优势更大(P<0.05)。结论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硝苯地平对难治性高血压疗效显著,且可改善患者外周血管阻力与血管内皮功能,对肝功能无不良影响,同时可改善患者肾功能情况。
- 毕方贵曹文霞
- 关键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硝苯地平难治性高血压外周血管阻力肝功能肾功能
- 艾司唑仑联合缬沙坦、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及对外周血管阻力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艾司唑仑联合RAS抑制剂缬沙坦和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及对外周血管阻力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缬沙坦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艾司唑仑治疗。对比两组日间SBP、DBP和夜间SBP、夜间DBP,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外周血管阻力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日间DBP和SBP水平、夜间DBP和S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的86.67%(P<0.05)。治疗后,试验组外周血管阻力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唑仑联合缬沙坦、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控制日间和夜间的血压水平,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且安全性较高。
- 刘斌
- 关键词:艾司唑仑依那普利原发性高血压
- 超声在评估休克患者心和外周血管阻力指数中的应用
- 2023年
- 目的探讨分析床旁经胸超声(TTE)在评估休克患者心指数和外周血管阻力指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于本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100例休克患者。分别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和监测100例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其中,PiCCO监测包括心排血量(CO)、心排血指数(CI)、每搏量(SV)、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全心舒张末容积(GEDV)等;TTE监测包括心排血指数(C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下腔静脉(IVC)变异度ΔIVC等,分析两种监测方法所得相关参数的相关性及在CO值上的一致性。结果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iCCO测定的CI与TTE测定的CI相关(r=0.901,P=0.003);PiCCO测定的SVRI与TTE测定的SVRI相关(r=0.813,P=0.023);PiCCO测定的GEDV与TTE测定的LVEDV及ΔIVC均相关(r=0.856、0.791,P=0.013、0.031)。经Bland-Altman法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两种监测方法在CO值的一致性上较好(1.96 SD=0.063,95%CI:0.01007~0.1159,P=0.0201)。结论与PiCCO监测休克患者心指数和外周血管阻力 指数相比较,TTE监测具有高度一致性。
- 吴微华俞振飞丰杨梅张美齐
- 关键词:休克超声PICCO心指数
- 先心病术后早期外周血管阻力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 2022年
- 目的 探索先心病术后早期外周血管阻力(SVR)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连续纳入2020年10月~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小儿外科术后恢复室接诊患儿,共纳入80例,分为非体外循环组19例,体外循环组61例。为更好的研究SVR在不同疾病中的情况,体外循环组分为非紫绀型先心病组(40例)及紫绀型组(21例)两个亚组。记录返回PICU即刻的SVR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相关术前术中数据等,总结分析SVR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与非体外循环组相比较,体外循环组的体质量、身高、术前血氧饱和度、术后血氧饱和度的数值均下降(均P<0.05);与非紫绀型先心病组相比较,紫绀型先心病组术前的血氧饱和度下降、术后血氧饱和度下降、CPB时间增加、术后LVEF值下降(均P<0.05)。体外循环组患儿术后SVRI较非体外循环组患儿明显减低[(1 357±299)vs.(1 129±330),P<0.01],进一步比较体外循环各亚组与非体外循环组的SVRI,非紫绀型先心病患儿术后SVRI较非体外循环组无明显差异,而紫绀型先心病术后患儿SVRI明显减低(P<0.01)。体外循环组组内比较,紫绀型先心病患儿术后SVRI较非紫绀型患儿显著减低(P<0.01),同时紫绀型先心病患儿术后CI较非紫绀型患儿显著升高(P<0.01),紫绀组患儿术后SVV虽较非紫绀型患儿升高,但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回归分析示术后SVRI与体质量呈正相关(r=25.079,P<0.05),与体外循环时间呈负相关(r=-2.831,P<0.05)。结论 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外周血管阻力可维持基本正常水平,紫绀型先心病患儿术后外周血管阻力会明显下降,甚至可能会增加发生血管麻痹综合征的风险。体外循环术后患儿SVRI主要受体质量和体外循环时间影响,体质量越低、体外循环时间越长,术后其外周血管阻力可能会越低。
- 李泉林鲁中原王澎周宇子陈雪婷李守军王旭
- 关键词:外周血管阻力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血管麻痹综合征
- 一种外周血管阻力变化跟踪方法、系统、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的外周血管阻力变化跟踪方法、系统、终端以及存储介质,可以集成到可穿戴设备中,通过准确获取小动脉脉搏波传递时间,从而跟踪外周血管阻力的变化,可以实现体表实时连续跟踪外周血管阻力的变化。
- 陆一乾王怡珊尉增杰安奇陈聪
- 文献传递
- 小婴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左心室肌力指数和外周血管阻力指数的随访评估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评估小婴儿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修补术后左心室肌力指数(Smith-Madigan inotropy index,SMII)和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SVRI)的变化特点,为出院后患儿的随访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7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已成功接受VSD修补术的VSD小婴儿36例。所有研究对象在术后7~10 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分别使用超声心排血量监测仪(ultrasonic cardiac output monitor,USCOM)行血流动力学检查。采用SPSS软件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法分析术后左心室SMII和SVRI的变化特点。结果VSD修补术后小婴儿36例,男24例,女12例;月龄3(1~5)个月,体质量(4.32±0.87)kg。术后3个月随访率为89%(32/36),术后6个月随访率为81%(29/36)。VSD婴儿的左心室SMII在术后3个月较术后7~10 d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2)W·m^(2)vs.(1.4±0.5)W·m^(2),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0.2)W·m^(2)vs.(1.2±0.2)W·m^(2),P>0.05]。SVRI在术后3个月较术后7~10 d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3±1431)ds·cm^(-5)·m^(2)vs.(1055±268)ds·cm^(-5)·m^(2),P=0.072];术后6个月较术后3个月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01±122)ds·cm^(-5)·m^(2)vs.(973±1431)ds·cm^(-5)·m^(2),P<0.01]。结论小婴儿VSD修补术后3个月内,左心室SMII、SVRI分别从术后早期的偏高水平,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过程;继续随访至术后6个月,左心室SMII维持不变,SVRI出现生理性升高。使用USCOM实时快速随访VSD修补术后小婴儿的心血管功能,为术后用药提供准确个体化指导,对提高临床预后意义重大。
- 陈晓博何少茹郑曼利孙新刘玉梅孙云霞陈寄梅庄建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外科修补术小婴儿
- 老年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外周血管阻力与血清Hcy、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5
- 2021年
-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和外周血管阻力的变化,并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外周血管阻力与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3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科就诊的年龄≥60岁的高血压患者126例为高血压组,并选取同期来院体检年龄≥60岁的健康体检者107名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血清Hcy、血脂水平,用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仪记录心功能、外周血管阻力参数。比较两组Hcy、血脂水平、心功能及外周血管阻力参数变化,分析心功能、外周血管阻力参数与Hcy、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组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的外周血管阻力参数每搏外周阻力(SSVR)、系统阻力(SVR)均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参数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左室每搏做功(LSW)、左室射血时间(LVET)均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高血压组心输出量(CO)与Hcy、TC、LDL-C呈负相关,每搏量(SV)与Hcy呈负相关,左室每搏做功(LSW)与Hcy、LDL-C呈负相关,左室射血时间(LVET)与Hcy呈负相关,外周血管阻力指标SSVR、SVR与Hcy、TC、TG、LDL-C呈正相关,SVR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功能,包括心排量和心肌收缩力均显著减低,外周血管阻力显著增加,并且这种血流动力学的紊乱与Hcy、血脂水平相关。
- 杨爽白莎王恒郝春艳
- 关键词: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血流动力学
相关作者
- 董亚琴

- 作品数:49被引量:216H指数:9
- 供职机构: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
- 研究主题:心输出量 外周血管阻力 心包经 急性缺氧 健康志愿者
- 许金森

- 作品数:274被引量:1,083H指数:20
- 供职机构: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 研究主题:经络 循经红外辐射轨迹 督脉 电针 微循环血流灌注量
- 修春英

- 作品数:38被引量:165H指数:8
- 供职机构: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
- 研究主题:心输出量 外周血管阻力 急性缺氧 健康志愿者 溶血磷脂酸
- 胡翔龙

- 作品数:197被引量:828H指数:22
- 供职机构: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
- 研究主题:经络 循经红外辐射轨迹 针刺 微循环血流灌注量 氧分压
- 周晓梅

- 作品数:52被引量:139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肺动脉高压 缺氧 汉族 血压 肺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