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4 篇“ 外周神经刺激器 “的相关文章
外周 神经 刺激器 本公开涉及一种外周 神经 刺激器 ,包括控制装置和至少两个电极引线。控制装置构造为生成电刺激 脉冲。至少两个电极引线与控制装置电耦合,且构造为至少部分地植入患者体内,以向患者体内的至少两个神经 分支分别递送电刺激 脉冲。至少两个电极... 陶高见一体化卡肤电极式外周 神经 刺激器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一体化卡肤电极式外周 神经 刺激器 ,包括主体部分和刺激 部分,主体部分包括若干层柔性电路板,所述若干层柔性电路板在垂直方向依次堆叠,且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整体;所述柔性电路板上设置有线圈部分和电路部分,所述... 蒋苏 周铭杰 张嘉漪 颜彪 廖旺才 王丞阳一体化Cuff电极式外周 神经 刺激器 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体化Cuff电极式外周 神经 刺激器 及制备方法,其中,刺激器 包括主体部分和刺激 部分,主体部分包括若干层FPC软板,所述若干层FPC软板在垂直方向依次堆叠,且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整体;所述FPC软板上设置有线... 蒋苏 周铭杰 张嘉漪 颜彪 廖旺才 王丞阳一种海螺启发的声学驱动无线无电池外周 神经 刺激器 研究 张名望外周 神经 刺激器 1.本外观设计产品的名称:外周 神经 刺激器 。;2.本外观设计产品的用途:神经 刺激 设备。;3.本外观设计产品的设计要点:在于形状。;4.最能表明设计要点的图片或照片:立体图。 王栋潇 陈风顺 左改林 王守东心理干预联合护理配合在老年下肢手术患者外周 神经 刺激器 定位神经 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护理配合在老年下肢手术患者外周 神经 刺激器 定位神经 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择期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机及观察组,每组各3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外周 神经 刺激器 定位阻滞麻醉,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配合措施,观察组联合应用心理干预,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患者满意度。【结果】麻醉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不同时间点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麻醉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麻醉30min、60min、术后60min时HR较麻醉前明显增加(P〈0.05),麻醉60min时SBP、DBP较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麻醉60min时SBP、术后60min时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97.37% vs 84.21%,P〈0.05)。【结论】心理干预联合护理配合有助于老年下肢手术维持外周 神经 刺激器 定位神经 阻滞麻醉的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提高患者满意度。 李美玲 蔡红刚关键词:心理疗法 外周 神经 刺激器 运用于单侧下肢手术麻醉的护理配合2015年 目的:探讨外周 神经 刺激器 在单侧下肢神经 阻滞的麻醉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行外周 神经 刺激器 引导下单侧下肢神经 阻滞麻醉的护理配合。结果: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外周 神经 刺激器 引导下单侧下肢神经 阻滞麻醉,未出现护理相关的并发症及意外。结论:规范的护理配合提高了麻醉质量和麻醉效率,增加麻醉安全性。 杨军关键词:外周神经刺激器 神经阻滞 麻醉 护理配合 外周 神经 刺激器 联合神经 阻滞在单侧下肢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究单侧下肢手术患者采用外周 神经 刺激器 辅助和神经 组织联合使用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47例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进行麻醉,实验组31例患者采用外周 神经 刺激器 和神经 阻滞联合的麻醉方法,对照组16例患者仅采用外周 神经 刺激器 的麻醉,对比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麻醉优良率为100%;对照组麻醉优良率为87.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下肢手术患者采用外周 神经 刺激器 和神经 阻滞的联合使用,能使血流动力更加平稳,并发症少,麻醉效果显著,值得推荐。 孟庆贤关键词:外周神经刺激器 神经阻滞 腋入法超声引导联合外周 神经 刺激器 定位臂丛神经 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以超声引导和神经 刺激器 定位技术观察记录腋入路臂丛神经 阻滞时以腋动脉为中心4支主要神经 的解剖位置及变异,为上肢局部麻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2007年12月—2009年3月行腋入路臂丛神经 阻滞患者167例,将超声探头垂直于胸大肌和肱二头肌交界部位放置,采集横断面图像,明确各组织结构位置及形态;使用神经 刺激器 分别定位记录尺神经 、桡神经 、正中神经 和肌皮神经 在以腋动脉为中心划分的4个象限内的位置;记录腋动脉距皮深度及周围腋静脉数量。结果:正中神经 、尺神经 和桡神经 均靠近腋动脉,在腋鞘内按顺时针方向分布在神经 血管束中。正中神经 (83.8%)主要分布在第Ⅳ象限(腋动脉的前外侧),尺神经 (72.5%)主要分布在第Ⅰ象限(腋动脉的前内侧),桡神经 (61.7%)主要分布在第Ⅱ象限(腋动脉的后内侧),且3支神经 间相对位置固定。肌皮神经 大部分分布在喙肱肌和肱二头肌之间(89.2%),有10例(6%)肌皮神经 位于腋鞘内,在腋动脉的头侧。有8例患者在腋窝处未找到肌皮神经 。4支神经 距离皮肤表面的距离由深到浅依次为肌皮神经 (1.58±0.59)cm、桡神经 (1.33±0.69)cm、正中神经 (0.62±0.13)和尺神经 (0.59±0.22)cm,正中神经 和尺神经 间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任意2支神经 深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67例患者中,47.3%腋鞘内静脉为2条,平均为(2.4±0.8)条。结论:在腋窝顶点处,正中神经 、尺神经 和桡神经 围绕腋动脉按顺时针排列分布,其相对于腋动脉位置存在高度解剖变异。肌皮神经 在腋鞘内外均有分布,腋动脉周围有多条静脉伴行。 周雁 种皓 许莉 杨庆国关键词:超声引导 神经刺激 臂丛神经 神经解剖学 外周 神经 刺激器 定位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 阻滞麻醉在下肢手术中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观察外周 神经 刺激器 定位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 阻滞麻醉在下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1例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0例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观察组41例行外周 神经 刺激器 定位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 阻滞麻醉,观察2组患者的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 的阻滞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比较2组患者麻醉前和麻醉后5 min、10 min、30 min、60 min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 的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观察组的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 的阻滞维持时间要显著长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麻醉后各时间段的血压均显著低于麻醉前(P均<0.05);观察组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对照组16例(40%)出现不良反应,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 神经 刺激器 定位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 阻滞麻醉起效迅速、麻醉维持时间长、对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影响小,且不良反应少,是行下肢手术患者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香梅 董雨关键词:坐骨神经 物理刺激 下肢手术
相关作者
章蔚 作品数:37 被引量:223 H指数:8 供职机构:安徽省立医院 研究主题:羟乙基淀粉130 围手术期 椎旁神经阻滞 胸椎旁神经阻滞 麻醉深度监测 方才 作品数:184 被引量:1,158 H指数:17 供职机构:安徽省立医院 研究主题:麻醉 脑电双频指数 异丙酚 体外循环 气管插管 疏树华 作品数:78 被引量:496 H指数:13 供职机构:安徽省立医院 研究主题:麻醉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羟考酮 围术期 老年 刘志刚 作品数:14 被引量:25 H指数:4 供职机构:吉安县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氯胺酮 麻醉 异丙酚 外周神经刺激器 镇痛 蒋苏 作品数:30 被引量:47 H指数: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研究主题:钢针 辅助装置 外骨骼 生物电信号 导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