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08篇“ 基底神经节“的相关文章
- 基底神经节网络的复杂动力学与调控
- 帕金森病与丘脑的复杂电活动如簇放电有关,接受多核团构成的基底神经节的抑制性调控;作为治疗手段的深部脑刺激,作用到基底神经节的丘脑底核引起丘脑恢复为简单峰放电,对应正常态,亟待获得理论认识.本文通过理论模型揭示了丘脑簇放电...
- 周辉
- 关键词:簇放电分岔分析帕金森基底神经节丘脑
- 基底神经节在汉语偏正/述宾歧义句加工中的作用
- 作为一个常见的语言现象,歧义指的是词、短语或句子存在多重含义。歧义现象会导致阅读难度增加。相关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语言加工中词汇存储、提取及句法表征与选择的认知过程。借助神经成像技术,学界已发现歧义加工会引发包括左侧额下回...
- 张然
- 关键词:歧义句神经成像基底神经节
- 正常和帕金森病患者基底神经节的转录差异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分析人基底神经节各核团的分子标志物以及不同核团间、不同性别、疾病相关的差异表达,探讨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方法针对来源于10具人尸脑45个基底神经节核团样本,按是否有神经疾病分为对照组和帕金森病组,对照组按性别分为女性和男性组,提取各样本RNA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对照组各核团的分子标志物、不同核团间、不同性别以及帕金森病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富集分析和功能注释。结果测序分析发现,top差异表达基因包含尾状核的DRD1、FOXG1、FAM183A;黑质的SLC6A3、EN1、SLC18A2、TH;苍白球的MEPE、FGF10;底丘脑的SLC17A6、PMCH、SHOX2等。其中,壳核top差异表达基因与尾状核存在部分重叠,如DRD1、FOXG1等。对照组不同核团间鉴定出大量差异表达基因,尾状核与苍白球间存在数量最多的差异表达基因(9321),其次是壳核与苍白球间(6341),尾状核与黑质间(6054)。黑质与底丘脑间存在数量最少的差异表达基因(44)。基因富集分析发现,尾状核与苍白球间下调基因显著富集在神经元髓鞘形成、细胞迁移调节等;壳核与苍白球上调基因富集在化学突触传递、膜电位调节、金属离子转运、神经递质转运等,而下调基因富集在神经元髓鞘形成、细胞黏附等;尾状核与黑质上调基因富集在化学突触传递、轴突传导等,而下调基因富集在神经元髓鞘形成等。另外,尾状核、壳核、黑质、苍白球和底丘脑分别鉴定到性别差异上调基因468、548、1402、333和341个,以及下调基因756、988、2532、444和1372个。基因富集分析发现,上调基因大多富集在免疫反应相关通路,下调基因富集在化学突触传递等。最后,尾状核、壳核、黑质、苍白球和底丘脑分别鉴定出帕金森病特异上调基因709、852、276、507和416个,以及下调基因830、2014、1218、836�
- 俎高钰李凤娇咸伟伟郭旸洋赵百成李文生尤琳雅
- 关键词:基底神经节帕金森病差异表达分析
- 大鼠力竭运动时皮层-基底神经节通路振荡电活动特征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究大鼠力竭运动时皮层-基底神经节通路振荡电活动变化特征及其振荡电活动与运动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在体多通道神经电信号记录技术,记录安静,第1、3和7天大鼠力竭运动时大鼠皮层(M1)和基底神经节(Str、GPe、SNr和STN)的局部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s,LFPs);采用功率谱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PSD)探究力竭运动时各核团不同频段振荡电活动的功率谱特征;利用同步似然分析(synchronization likelihood,SL)探究皮层-基底神经节网络的功能连接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β频段(12~30 Hz)PSD值和SL系数与大鼠力竭运动时长的相关性。结果:大鼠运动力竭即刻与安静时相比,1)振幅分析发现,LFPs平均振幅值均显著升高(P<0.01);2)功率谱密度分析发现,皮层和基底神经节各核团在β频段的PSD值均不同程度显著升高(P<0.05);3)同步似然分析发现,间接通路的路径Str-GPe、GPe-STN、GPe-SNr、STN-SNr和超直接通路M1-STN的β频段的平均SL系数均明显增高(P<0.05),且升高幅值都是GPe-STN最大、M1-STN最小,而直接通路(Str-SNr)在各频段中无显著差异(P>0.05),经24 h休息可恢复到静息状态水平(P>0.05);4)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除Str外,其他核团的β频段的PSD值与大鼠力竭运动时长呈负相关;间接通路路径GPe-STN(R=-0.67,P<0.01)和STN-SNr(R=-0.56,P<0.01)与大鼠力竭运动时长呈负相关,而超直接通路M1-STN和直接通路Str-SNr不相关(P>0.05)。结论:力竭运动时皮层-基底神经节通路的β振荡增强,超直接和间接通路功能性连接显著增强,这一现象可能与运动能力的抑制相关,表明短期的β振荡增强并不一定是病理性的,而可能是神经系统对力竭运动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 黄浩洁史冀龙侯莉娟刘晓莉乔德才
- 关键词:力竭运动
- 运动疲劳通过基底神经节输出核团损伤大鼠工作记忆能力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基底神经节输出核团[脚内核(EPN)和黑质网状部(SNr)]内小清蛋白(PV)阳性神经元参与运动疲劳损害工作记忆能力的神经调控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和疲劳组(Fatigue),选用三级递增负荷跑台训练方案,建立慢性力竭运动疲劳模型。利用Y迷宫自主交替实验评估大鼠的工作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EPN和SNr内PV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Y迷宫自主交替实验表明,疲劳组大鼠自主交替正确率较对照组大鼠呈显著性降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疲劳组大鼠EPN和SNr内PV阳性细胞密度和阳性纤维染色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均大幅降低(P<0.05,P<0.01)。同时,疲劳组大鼠EPN和SNr内caspase-3阳性细胞密度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运动疲劳导致大鼠工作记忆能力受损,其机制可能与EPN和SNr内PV阳性神经元凋亡有关。
- 金硕李鸿扬吉宸萱祁金顺孙丽娜
- 关键词:工作记忆小清蛋白CASPASE-3
- 多巴胺水平对纹状体神经通路以及基底神经节网络的影响
-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运动症状和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BG)内异常的β(12-35 Hz)振荡有关,如身体僵直、运动徐缓。目前,在建模研究PD的...
- 孙佳楠
- 关键词:基底神经节纹状体多巴胺神经通路深部脑刺激
- C57BL/6小鼠大脑皮层区与基底神经节隆起区神经元突触发育过程比较
- 2024年
- 目的:观察小鼠皮层区和基底神经节隆起(GE)区神经元突触发育过程,阐明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在不同脑区的体内外发育差异。方法:C57BL/6雌鼠于妊娠第13.5~15.5天断颈处死后,经无菌操作取胚胎小鼠,显微镜下逐步分离获取胚胎小鼠脑组织皮层区和GE区。体外原代培养胚胎小鼠神经元,于培养3、7、14和21 d分别收集细胞样品,并将其作为培养3、7、14和21 d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突触后表达蛋白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及桥尾蛋白(Gephyrin) 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囊泡谷氨酸转运蛋白1(vGLUT1)、 PSD95、囊泡γ-氨基丁酸(GABA)转运蛋白(vGAT)及Gephyrin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胚胎小鼠脑组织皮层区和GE区神经元中vGLUT1及vGA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培养3 d组比较,培养14和21 d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PSD95及Gephyrin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皮层区比较,培养14 d组小鼠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Gephyrin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显微镜下观察,培养14 d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兴奋性突触及抑制性突触均初步发育,相关蛋白呈阳性表达;其中兴奋性突触相关蛋白阳性表达在皮层区神经元中更为明显,且突触前分子vGLUT1和突触后分子PSD95在皮层区神经元的胞体及突起部位均呈现共定位的特征;抑制性突触前分子vGAT蛋白和突触后分子Gephyrin蛋白在GE区神经元胞体及突起中也呈现共定位的特征,且突触前分子较相应的突触后分子蛋白阳性表达更明显。与皮层区比较,培养14 d组小鼠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vGLUT1和PSD9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vGAT和Gephy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培养21 d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突触相关蛋白阳性表
- 赵艳卢广泉杜金乐潘雨绮董子意康鑫高弋婷高方杨加周
- 关键词:神经元发育
- 基于皮层-基底神经节环路模型的经颅磁声电刺激对大鼠行为决策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经颅磁声电刺激(TMAES)是一种新型、无创、可改变不同脑区电活动的神经调控方法。前额叶皮层与基底神经节中各脑区相互影响,在行为决策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涉及其调节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前运动皮层神经元活性和前额叶皮层突触可塑性与行为决策关系密切。该文基于皮层-基底神经节回路模型,模拟分别对健康大鼠、帕金森大鼠施加刺激后,不同脑区在奖赏选择任务中的神经活动,仿真分析不同感应电流强度对皮层神经元放电率和脑区间突触权重的影响。并通过行为学实验进一步探讨经颅磁声电刺激对健康大鼠与帕金森模型大鼠行为决策的影响。仿真结果显示,对健康大鼠施加刺激可提高前额叶皮层与纹状体、前运动皮层之间的突触权重;对帕金森大鼠施加刺激可提高前运动皮层神经元放电率,调节前额叶皮层与纹状体、前运动皮层之间的突触权重。实验结果显示,施加刺激后,大鼠的学习探索能力和空间记忆能力均得到了提高,且帕金森模型大鼠受刺激的作用效果更显著。研究结果表明,经颅磁声电刺激可提高大鼠的运动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且有助于改善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失衡。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经颅磁声电刺激调节决策认知功能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 张帅由胜男党君武杜文静王磊
- 关键词:皮层神经元基底神经节
- 纹状体微回路引起基底神经节-丘脑-皮层振荡的动力学分析
- 乔雪杰
- 个体化皮质-基底神经节功能网络连接预测帕金森病患者术后疗效
- 目的针对帕金森病患者的丘脑底核(STN)深部脑刺激(DBS)是治疗患者运动症状的有效方法,但术后结果差异较大,目前缺乏可靠的预测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功能连接网络预测PD患者的术后疗效。方法我们收集了43名接受STN-DB...
- 刁玉
- 关键词: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
相关作者
- 刘晓莉

- 作品数:217被引量:935H指数:18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纹状体 力竭运动 力竭 大鼠纹状体 帕金森病
- 侯莉娟

- 作品数:148被引量:567H指数:14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
- 研究主题:纹状体 基底神经节 神经元电活动 神经元 电活动
- 刘晓加

- 作品数:167被引量:589H指数:14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 研究主题:失语患者 基底神经节 多发性硬化 卒中后失语 神经心理学
- 乔德才

- 作品数:165被引量:767H指数:17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
- 研究主题:纹状体 力竭运动 力竭 大鼠纹状体 神经元电活动
- 金梅

- 作品数:38被引量:126H指数:6
-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光子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基底神经节 神经心理学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汉语失写症 肥大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