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190篇“ 城市社会“的相关文章
中国城市社会学的外来理论引入与本土化创新路径——基于20世纪两次西方理论传播与本土化实践的考察
2024年
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被系统性地引入中国,当时的中国学者在主动借鉴的同时,着力结合国情进行消化和转化。改革开放后,西方城市社会学思想在中国经历了第二轮大规模传播。不同于20世纪初期个体努力的方式,这一时期理论的引入具有国家层面的思想开放及学术交流的政策推动。中国学者广泛吸收了欧美多种流派的城市社会学理论,并注重将其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实际情况结合,开展了大量本土化研究。该文通过回顾这两段过程,发现:外来理论的借鉴是城市社会学在中国发展的必经阶段,为学科提供了理论资源,但必须结合本土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转化,方能真正实现理论工具的本土化。外来理论借鉴与本土创新并非对立统一,而是一个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的整体过程,只有平衡好二者关系,才能最终推动理论的有机转换,促成本土化创新。
李家熙王昊午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本土化城市化
城市社会学的学科规范与研究定位
2024年
不同于社会学通过分析城市所承载的社会发展进程来把握社会秩序,城市社会学认为社会秩序至少部分地来自城市及其内部活动,因而以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研究作为学科建立的依据,并将城市定义为承载社会运行的人口聚落,与之相应的研究对象便是与社会组织息息相关的资源分配过程。为了实现城市经验与秩序理论的融会贯通,城市社会学采用“理想类型普遍化”的研究方法,对塑造城市空间形态的具体区位性资源配置过程的特殊性进行概括。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社会学基本问题的限定下,个人以占有城市区位性资源的方式融入社会就构成了城市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学科规范决定了城市社会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社会如何通过城市实现组织化,其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定位也是以组织化视角来探讨社会秩序。从城市社会学的研究经验可以看出,社会学分支学科不是简单地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某一社会现象或问题,而是立足社会学关注的社会秩序问题,从具体类型的人类实践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据此建构自身知识体系。
张品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学科规范
坚持系统思维 融入首都超大城市治理——新时代城市社会基层组织形态变化对党建工作的影响
2024年
近年来,伴随北京城市更新进程不断加快、新兴产业迭代升级,城市社会基层组织形态、内涵和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北京立足首都实际,聚焦城市社会基层组织形态变化,积极应对城市基层党建新挑战,在创新社区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探索“两新”组织党建新模式、系统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等方面积极探索,推动全面融入首都超大城市治理格局。
关键词:社会基层组织党组织设置城市化进程
城市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分析
2024年
社会组织是各地政府探索“以社治社”,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区治理方式、提供公共服务和满足群众需求等诸多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主要存在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制度参与路径和社会自发自下而上的嵌入参与路径。盐城市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参与渠道不畅、参与方式单一、参与范围狭窄、参与能力不足和参与实效不显等诸多问题,亟待从政府扶持和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两个方面,优化盐城市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
李治
关键词:社会组织基层社会治理
从交通工具到"政治工具":晚清电车与天津城市社会
2024年
晚清天津电车的经营承办引发列强之间的权力博弈,建设运营遭到天津民的群起抵制,而后又因事故频发导致社会各界的"公愤".电车这一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在晚清却与殖民霸权、行业竞争、社会民生、女学教育乃至民族主义等宏大主题关联在一起,成为充当多种角色和具备多重功能的"政治工具",也成为窥察近代城市社会变迁的最佳视角之一.
任吉东
关键词:公共交通电车城市史
一种公平开放性的智慧城市社会要素表述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公平开放性的智慧城市社会要素表述系统,包括:基于区块链搭建的社会要素表述子系统,沿社会要素附近设置且用于收集展示社会要素表述内容的多个终端。社会要素表述子系统通过社会要素对象注册单元、社会要素信息描述单元...
孙文灿姚尧李玲陈忠晓徐怀洲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的进展与展望:行为视角的融入与主题转变
2024年
在地理移动性的背景下,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的视角和测度方法发生了明显的转向,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的发展理念也为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及其机理与效应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现实需求。本研究将基于CiteSpace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2000年以来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主题转变进行了系统性的回顾。研究认为,近年来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研究视角从居住空间逐渐转向时空间行为,从聚焦静态的空间特征转向探讨动态的时空间特征;在测度指标方面,以时空间行为数据等多源数据为支撑,从基于空间的测度转向基于人的测度,测度指标和方法不断多元化;在研究内容方面,从测度与特征研究延伸至影响机理和社会效应,从空间、时间、活动等维度出发揭示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影响机理,结合资源可达性、环境健康、犯罪、社会融合、主观幸福感等主题探究其社会效应。然而已有研究对于时空间整合视角的重视存在不足,对于影响机理和社会效应的研究还有待结合时空间行为予以深化,对于多学科和多种范式间的对话与融合有待推进。
申悦张雪洁
关键词:居住空间分异社会隔离社会不平等
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024年
耦合自然要素与人类活动的城市社会-生态系统正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主题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使得该领域研究仍面临较大挑战,理论基础、分析框架与研究范式尚不统一。在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进行了系统总结,并从脆弱性、韧性和适应性整合视角提出了开展城市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研究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思路。能为我国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黄馨韩玲韩玲黄晓军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脆弱性韧性适应性
城市社会的现代幻象与风险治理——“资源挤压”的分析视角被引量:1
2024年
城市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前进性指向,既集中了人的智慧与力量,为人类社会提供源源不断动力,也夹杂着多重风险。城市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如果不及时规避风险,就有可能由现代幻象异化为现代化陷阱。城市社会的现代化追逐,使得不同类型的城市主体在优势社会资源竞争中形成“资源挤压”。城市社会风险主要由城市社会内部原有城市主体对原有非城市主体、城市优势主体对城市非优势主体、城际之间核心城市主体对外围非核心城市主体的“资源挤压”所形成。引导每一个城市社会优势社会资源主体,以命运共同体思维取代“资源挤压”,是防止现代城市社会风险积聚的有力举措,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努力方向。
巩建青
关键词:城市社会命运共同体行政主导
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助力城市社会治理研究
2024年
志愿服务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推进志愿服务,既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具体行动,又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对于提升城市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新时代我国城市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城市社会治理领域的具体体现。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必须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作用。在志愿服务方面,如何发挥其在城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民文明素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个重要课题。鉴于此,文章主要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助力城市社会治理进行研究。
曹艳凤
关键词:志愿服务文明素养社会治理

相关作者

陈忠
作品数:141被引量:799H指数:15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城市社会 城市 批评史 涂层 发展伦理
王光荣
作品数:64被引量:226H指数:8
供职机构:天津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城市 城市交通 城市社会学 低碳交通 小汽车
冯健
作品数:184被引量:3,088H指数:3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郊区化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规划 空心村 城镇化
邓伟志
作品数:356被引量:775H指数:15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
研究主题:和谐社会 社会 社会建设 社会学 经济发展
张应祥
作品数:28被引量:397H指数:10
供职机构: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
研究主题:资本主义 城市社会 服务质量 图书馆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