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5篇“ 埃迪卡拉系“的相关文章
- 湖北宜昌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下部无机碳同位素再研究:探寻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组成的原始海水信号
- 2024年
- 湖北宜昌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记录了多次显著的无机碳同位素(δ^(13)C_(carb))波动事件,它们可以在华南乃至全球范围内进行广泛对比。然而,在一些特定剖面中,陡山沱组底部盖帽碳酸盐岩记录了δ^(13)C_(carb)极负值(<-30‰,VPDB),以及上覆陡山沱组二段底部地层中δ^(13)C_(carb)在正负值之间频繁波动的现象。一般认为,成岩作用中形成的碳酸盐矿物导致了这些分布不规律的δ^(13)C_(carb)波动,并对利用碳酸盐岩全岩无机碳同位素(δ^(13)C_(bulk))数据进行古海洋碳同位素组成恢复的可靠性造成了干扰。为了评估成岩作用对δ^(13)C_(bulk)的影响,本文利用宜昌雾河地区埃迪卡拉系的一口钻井岩芯,对陡山沱组下部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观察和碳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陡山沱组下部的碳酸盐岩中存在形成于成岩过程中的方解石矿物,而碳酸盐岩中的白云石组分并未遭受严重的后期成岩作用改造,白云石组分的碳同位素(δ^(13)C_(dolo))组成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沉积时的海水信息。为获得样品的δ^(13)C_(dolo)信息,本研究首先将全岩粉末样品与30%磷酸反应2 h,去除其中的方解石组分,然后测试残余样品的碳同位素。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有效去除岩石粉末中的方解石组分,最终获得的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δ^(13)C_(dolo)特征。陡山沱组二段下部样品δ^(13)C_(dolo)为连续稳定的正值,且明显高于δ^(13)C_(bulk),δ^(13)C_(dolo)曲线更加真实地反映了新元古代冰期结束之后海洋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
- 关成国王伟周传明
- 关键词: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碳同位素组成方解石成岩作用
- 鄂西鹤峰埃迪卡拉系灯影组叠层石及其生态环境讨论
- 2024年
- 【研究目的】扬子区鄂中台地埃迪卡拉系灯影组赋存丰富的叠层石,但尚未有报道对其进行系统描述。通过识别台地西南端鹤峰白果坪剖面灯影组中的叠层石种类、分析沉积环境,阐述古环境对叠层石形态分布的控制,为后续开展鄂中台地埃迪卡拉纪的叠层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通过剖面测量和镜下观察,于白果坪灯影组白云岩中识别出平直纹层、Stratifera层状、微波状纹层三种层状叠层石和一种Baicalia柱状叠层石。【研究结果】研究认为上述的叠层石类型分别对应周期性暴露(前两种类型)、潟湖(微波状)和潮间带—潮下带上部(柱状)的生态位。对比与白果坪剖面灯影组同期叠层石的形态及分布规律,可知形成叠层石的微生物群落强烈受控于古水深等环境条件。层状叠层石生态区间宽,柱状及其他形态叠层石仅见于局限地区,多样性较低。【结论】扬子区碳酸盐岩台地长期稳定的大范围潮坪环境造成的广泛分布浅水生态位和局限分布较深水生态位,是导致灯影组沉积期叠层石多样性低的主要原因。
- 王建坡危凯李越李启剑
- 关键词:埃迪卡拉系灯影组叠层石古环境
- 四川盆地蓬莱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二段微生物岩储层成岩作用:对优质储层形成与演化的启示
- 2024年
- 四川盆地蓬莱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二段(灯二段)微生物岩广泛分布,被视为深层碳酸盐岩的潜在油气勘探目标。与常规的孔隙型和岩溶缝洞型优质储层不同,灯二段碳酸盐岩主要由微生物白云岩组成,其优质储层成因及成岩演化过程尚不清晰。研究基于野外露头和钻井取芯资料,结合岩石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CT扫描等测试手段,对灯影组微生物岩白云岩储层进行详细分析,旨在深入理解成岩作用对孔隙形成及优质储层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微生物岩储层以低孔、特低渗,裂缝-孔隙(洞)型微生物石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残余格架溶孔、粒内溶孔及中小型溶洞为主,并发育少量晶间孔及晶间溶孔;灯二段经历了多种成岩作用的叠加改造,其准同生溶蚀及早表生溶蚀作用是提高孔隙度的关键因素。研究成果加深了对四川盆地埃迪卡拉系微生物岩优质储层成因的认识,为四川盆地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有益信息。
- 王雅萍鲍志东张连进杨东凡文雯钟原唐攀
- 关键词:储层成因灯影组四川盆地
- 华南黄陵背斜西翼兴山地区乡儿湾剖面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微体化石被引量:1
- 2023年
- 本文首次报道并描述了华南黄陵背斜西翼湖北宜昌兴山县乡儿湾剖面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二段中上部的燧石结核和条带中的疑源类微体化石,经系统鉴定共识别出8属8种,包括Appendisphaera grandis,Crassimembrana multitunica,Leiosphaeridia minutissima,Megasphaera inornata,Schizofusa zangwenlongii,Symphysosphaera basimembrana,Urasphaera nupta,Variomargosphaeridium gracile。该化石组合包含Liu Pengju and Moczyd?owska(2019)所建立的第二生物组合带(Tanarium tuberosum-Schizofusa zangwenlongii组合带)的特征分子Schizofusa zangwenlongii,因此,可尝试性地与第二生物组合带相对比,但未见黄陵背斜东南翼陡山沱组二段的常见属Tianzhushania,据此推测黄陵背斜两翼在古环境上可能有所差异。
- 尚晓冬刘鹏举刘鹏举董进杨犇张德军
- 关键词: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微体化石疑源类
- 贵州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留茶坡组中球形化石的研究
- 2023年
- 对贵州省东部坝黄剖面留茶坡组硅质岩中的微体化石进行研究。通过薄片观察,发现多种球形化石,包括一类具连接体的球形化石以及两种具深色外壁的球形化石。对具连接体的球形化石进行系统的描述,并建立新属Bahuangia gen.nov.。Bahuangia的连接体呈葫芦状或链状,形态可与出芽生殖的单细胞真菌或细菌进行类比。所报道的3类球形化石在扬子板块埃迪卡拉纪晚期的深水相地层中广泛分布,此次发现加深了对埃迪卡拉纪晚期深水区生物面貌的认识,可为区域地层对比以及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 刘晖董琳
- 关键词:硅质岩
- 塔北埃迪卡拉系奇格布拉克组多类型共生鲕粒特征及其成因探讨被引量:1
- 2023年
- 碳酸盐岩中的鲕粒是古沉积环境重建的重要载体之一。塔里木盆地北部露头剖面、星火1井区埃迪卡拉系奇格布拉克组潟湖相及浅滩相沉积中发现了多种类型鲕粒及其共生现象。文中通过剖面详勘、岩心观察以及薄铸片、阴极发光、环境扫描电镜等研究方法,阐明了不同类型鲕粒的基本特征及分布,探讨了鲕粒成核、生长的特殊沉积环境和成岩改造等过程。按显微结构、特殊形态、组合以及成岩改造,依次将研究区奇格布拉克组鲕粒划分出12种类型,其中大气淡水、快速拟晶白云岩化、重结晶、交代白云岩化等成岩作用主要发现于中等水动力条件形成的同心(圈)鲕、同心—放射状鲕等。近源风暴引起的底流和涡流产生的撕裂、磨损及搬运作用为泥晶(大)鲕、薄皮鲕、放射状泥晶(正常或大)鲕、脑状鲕以及部分球(或细菌)鲕、复鲕的成核和微生物作用提供了基本条件,而文石—白云石海中低能环境下的黏性软底质中广泛发育的文石—高镁方解石胶结促进鲕粒的形成;前者发育于潮道或浅滩环境,后者发育于潮坪—潟湖环境,短暂风暴潮或底流是两者共生的可能原因。微生物参与泥晶成核、一定水动力条件下台阶状生长、差异性成岩改造是前寒武纪多种类型鲕粒发育的主控因素。鲕模孔、粒间(内)溶孔、晶间孔、有机微孔等孔隙具有一定储集意义。对奇格布拉克组鲕粒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前寒武纪古海洋和大气组分、黏性软底质中成核与生长中的水动力及微生物作用、早期成岩改造及孔隙形成与保存机理等的认识。
- 钱一雄何治亮陈代钊储呈林董少峰张庆珍
- 关键词:成核沉积环境塔里木盆地
- 湖北宜昌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底部盖帽碳酸盐岩中具极负碳同位素值方解石的U-Pb年龄
- 2023年
- 作为新元古代全球冰期结束的标志,盖帽碳酸盐岩在全球广泛分布。盖帽碳酸盐岩特殊的沉积构造和地球化学特征使其长时间以来成为学界研究新元古代冰期事件的重点关注对象。湖北宜昌三斗坪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底部盖帽碳酸盐岩中具极负碳同位素值(δ^(13)C最低值小于-40‰,VPDB)方解石的形成与甲烷氧化有关,被认为是甲烷水合物释放导致冰期结束和盖帽碳酸盐岩沉积这一假说的关键证据。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些具极负碳同位素值方解石是在盖帽碳酸盐岩沉积之后形成的,因此与冰期结束和盖帽碳酸盐岩沉积无关。为探讨盖帽碳酸盐岩中具极负碳同位素值方解石的形成时间,本文利用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碳酸盐矿物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U-Pb定年技术,分别对湖北宜昌九龙湾剖面陡山沱组底部盖帽碳酸盐岩裂隙和孔洞中的暗色方解石、白云石胶结物、白云石围岩进行了年龄测定。测试结果表明,暗色方解石的形成时间为593.7±8.7 Ma(2σ,n=111,MSWD=3.6),比盖帽白云岩沉积时间晚约40Myr,而白云石胶结物和围岩的分析测试获得了与方解石近似的U-Pb年龄,表明后期富甲烷流体的活动也对裂隙早期胶结物和周围的白云岩造成了影响。
- 史红毅孙云鹏欧阳晴关成国王伟陈哲周传明
- 关键词:陡山沱组
- 黔东埃迪卡拉系-寒武系斜坡相黑色岩系沉积环境演化研究
- 近年来,地质学家们对斜坡相黑色岩系及其相关矿产展开了大量研究,并且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研究多缺乏纵向、横向沉积环境演化对比。因此,选择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连续沉积的黔东三穗、铜仁坝黄老堡组-牛蹄塘组剖面,开展系统的矿物岩石...
- 卢正浩
- 关键词:黑色岩系钒矿磷矿黔东
- 阿曼盆地北部埃迪卡拉系—寒武系油气勘探目标及前景:基于E-C转换期的构造与沉积证据
- 2022年
- 作为全球古老含油气盆地的代表,阿曼盆地埃迪卡拉系—寒武系含油气系统(下组合)具有典型的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与深层特性,勘探难度大。在阿曼盆地北部油气地质特征(烃源岩、油源对比、构造圈闭等)已有研究基础上,梳理与解剖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全球古构造背景与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换期(E-C期)沉积格局,探讨并分析阿曼盆地北部深层油气勘探潜力与风险。研究表明:(1)游离于原特提斯洋的华南板块于早古生代初期向东冈瓦纳大陆北缘的俯冲聚合使阿曼(阿拉伯)盆地与四川(上扬子)盆地在埃迪卡拉纪(震旦纪)—寒武纪构造—沉积特征上具有相似性;(2)阿曼盆地北部深层地震剖面揭示了早寒武世发育的典型张性构造,暂命名为“北阿曼拉张槽”;(3)拉张槽两侧古地貌高地具有优质(潜在)白云岩储层(Buah组、Birba组)的发育条件,拉张槽的形成有利于槽内Ara群U/Athel组、Dhahaban组等优质烃源岩的沉积。深层油气地质特征评价指示阿曼盆地北部(5区)下组合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 陈杰梁霄童明胜张建立刘浪徐剑良程亮刘若林杨成
- 关键词:油气地质特征
- 川西北杨坝剖面埃迪卡拉系灯影组核形石组构特征被引量:3
- 2022年
- 埃迪卡拉系灯影组核形石研究对揭示该期古环境特征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杨坝剖面埃迪卡拉系灯影组2段核形石发育段的宏观及微观描述(564块薄片)的基础上,分析了核形石组构、类型及垂向分布。该剖面核形石发育段共分为上、下两个亚段,厚度分别为109.53 m、126.2 m,核形石累积厚度分别为22.6 m、49.5 m。核形石核心及壳层的成分、组构、形态多样;核形石类型包括不规则状核形石、椭圆状核形石、次圆状—圆状核形石、帽状核形石等4种,每种类型的粒径、形态、层位分布、形成环境不同;粒度在垂向上表现为10个反旋回。整体上核形石发育不够完善,以薄皮核形石、弥散粒为主,代表着核形石发育的最初阶段。不规则状、次圆状、帽状核形石形成于弱搅动的浅水低能环境,包括潮下低能带、潮间带等;椭球状、圆状核形石形成于连续搅动的潮下高能带。核形石粒度差异大、形态多样、垂向多旋回变化的特征反映了埃迪卡拉纪灯影期海水受限、水体相对深浅及能量频繁动荡,同时受一定物源影响的特征。
- 张云峰唐雨唐洪明唐洪明屈海洲王振宇屈海洲
- 关键词:核形石组构特征灯影组埃迪卡拉系川西北
相关作者
- 周传明

- 作品数:97被引量:575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埃迪卡拉纪 陡山沱组 埃迪卡拉系 新元古代 地质意义
- 尹崇玉

- 作品数:123被引量:788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陡山沱组 新元古代 陡山沱期 震旦系 埃迪卡拉系
- 刘鹏举

- 作品数:73被引量:892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陡山沱组 埃迪卡拉系 埃迪卡拉纪 疑源类 新元古代
- 关成国

- 作品数:33被引量:76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埃迪卡拉纪 埃迪卡拉系 陡山沱组 生物群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袁训来

- 作品数:115被引量:518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新元古代 生物群 埃迪卡拉纪 陡山沱组 埃迪卡拉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