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236篇“ 坏死组织清除术“的相关文章
- LAMS辅助内镜直视下坏死组织清除术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1例
- 2024年
- 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 IPN)多发生在急性胰腺炎4周后,可继发严重的脓毒血症甚至多脏器衰竭,是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1]。外科清创术曾是治疗IPN的首选方案,但存在创伤大、并发症多(34%~95%)、死亡率高(6%~25%)等缺点,已逐步被微创技术取代[2]。随着超声内镜技术的推广和内镜技术的改进,经超声内镜引导的内镜穿刺引流术及内镜清除术已成为治疗IPN的主要方式[3]。
- 王艳丽谭伟何乐刘红丽于劲
- 关键词:感染性胰腺坏死内镜微创治疗病例报道
- 微创入路腹膜后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操作技术与围术期管理被引量:4
- 2024年
- 微创入路腹膜后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MARPN)是基于肾镜或软质内镜等可视化设备,以窦道作为手术路径,对腹膜后、胰周坏死组织进行清除的一种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微创手术方法,但其普及性仍有待提高,其适应证、具体技术细节、术后管理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在国内外一些大规模的胰腺外科中心,包括笔者所在中心,MARPN已经成为治疗IPN的主要手段,并且从已发表的数据来看均取得了较好疗效。笔者所在中心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对于MARPN已积累大量病例和经验,并对手术的步骤、流程和技术细节进行了标准化和规范化。在此,笔者就MARPN的操作技术及围术期管理进行介绍,以期该技术更为广泛、安全、有效地开展。
- 朱帅魏伟黄耿文
- 关键词:病灶感染清创术
- 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治疗感染坏死性胰腺炎的效果及对患者术后生命质量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探究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MARPN)治疗感染坏死性胰腺炎(IPN)的效果及对患者术后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86例IP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行MARPN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炎症因子水平、生命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躯体疼痛、精神健康、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活力、情感职能、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N患者行MARPN治疗具有时效性,可在降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的同时提高患者术后生命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陈艳雪齐金刚张红丹
- 关键词:生命质量
- 微创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与开放性胰腺坏死清除术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患者的效果比较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比较微创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与开放性胰腺坏死清除术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感染性胰腺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开放性胰腺坏死清除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微创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个月重症监护比例、随访1年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43/45),高于对照组的82.22%(3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5/45),低于对照组的28.89%(1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症监护比例和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缩短肠鸣音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术后1周并发症发生率、重症监护比例和死亡率,效果优于开放性胰腺坏死清除术治疗。
- 郭文博
- 关键词:感染性胰腺坏死重症监护
- 开放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术后多重耐药菌感染状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调查开放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术后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状况,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月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公安县中医医院106例接受开放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为MDRO组(n=41)和非MDRO组(n=65)。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细菌培养及多重耐药菌分布情况,分析术后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细菌培养共检测出132株细菌,其中90株为多重耐药菌;入住ICU时间≥7 d、联用抗菌药物、更换抗菌药物、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抗菌药物应用时间≥7 d均为MDRO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开放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术后MDRO感染风险较高,临床应缩短ICU入住时间,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降低MDRO感染率。
- 姚巍
-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
- 内源性损伤相关模式分子表达在腹膜后小切口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中的价值
- 2022年
- 目的探讨内源性损伤相关模式分子(DAMPs)表达在腹膜后小切口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6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作为实验组,并选取同期本院体检中心6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蛋白-1(MCP-1)、热休克蛋白27(HSP27)及白细胞介素-33(IL-33)表达水平,并观察实验组手术前后及不同疗效患者血清中HMGB-1、MCP-1、HSP27、IL-33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HMGB-1、HSP27、MCP-1及IL-3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实验组血清HMGB-1、HSP27、MCP-1及IL-33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愈22例(36.67%),有效27例(45.00%),无效11例(18.33%)。实验组治愈、有效、无效患者HMGB-1、HSP27、MCP-1及IL-3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愈和有效患者血清HMGB-1、HSP27、MCP-1及IL-33水平均低于无效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患者血清HMGB-1、HSP27、MCP-1及IL-33均低于有效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源性DAMPs可能对经腹膜后小切口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患者转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余忠桥金俊张嵬
-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1白细胞介素-33热休克蛋白27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 感染性胰腺坏死精准化坏死组织清除术的现状与思考被引量:3
- 2021年
- 感染性胰腺坏死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病程晚期发生的一种死亡风险极高的疾病状态,针对其治疗一直是十分棘手的问题,且其治疗方式及时机仍存争议。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微创方式的精准化坏死组织清除术成为学界倡导的主流,更加强调个体化、精准化、多学科的治疗模式,有效地控制了患者的局部及全身感染症状,并降低了其病死率,改善了患者预后。本文总结近年文献报道的关于坏死组织清除术在感染性胰腺坏死中的应用进展,为其精准化和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 孙永康唐才喜赵志坚
- 关键词:手术时间微创治疗个体化治疗
- 经十二指肠瘘口内镜下坏死组织清除术治疗包裹性坏死1例
- 2021年
- 包裹性坏死(walled-off necrosis,WON)是急性重症胰腺炎常见的局部并发症之一,其治疗方式主要有开腹清创术、腹腔镜下清除术(videoscopic assisted retroperitoneal debridement,VARD)以及内镜下坏死组织清除术(direct endoscopic necrosectomy,DEN)。经十二指肠瘘口内镜下坏死组织清除术治疗包裹性坏死极为少见,近期我院应用该术式成功治愈1例,现报道如下。
- 马明赖际霞徐文娟唐庆林李仙丽张鸣青
- 关键词:十二指肠瘘
- 双入路小切口坏死组织清除术联合持续灌注引流治疗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双入路小切口坏死组织清除术联合持续灌注引流治疗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IN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9年7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20例INP病人的临床资料;男11例,女9例;年龄为(42±9)岁。20例病人均行双入路小切口坏死组织清除术,联合术后脓腔持续灌注引流。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发热、腹痛、腹胀、腹泻等临床表现及胰腺周围残余组织感染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2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4例手术入路为腹上区+左侧腹膜后入路,1例为腹上区+右侧腹膜后入路,5例为腹上区+双侧腹膜后入路。20例病人中,14例行附加手术,其中10例行空肠造瘘术、2例行胃造瘘及空肠造瘘术、1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及空肠造瘘术、1例行胆囊造瘘术。20例病人手术时间为(228±41)min,术中出血量为100 mL(50~700 mL)。(2)术后情况:20例病人术后开始行0.9%氯化钠溶液脓腔持续灌注引流时间为2 d(1~14 d)。20例病人中,6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为术后胃瘘合并腹腔出血(于术后13 d行剖腹探查止血+胃造瘘术)、1例为术后十二指肠瘘(于术后111 d行胃肠吻合+空肠造瘘术)、1例为术后腹膜后残余组织坏死感染(于术后11 d再次行胰腺周围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1例为术后胆囊瘘(于术后71 d行胆囊切除术)、2例为术后胰瘘(经保守治疗后痊愈)。20例病人第1次手术后住院时间为42 d(20~178 d)。(3)随访情况:20例病人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6.0~45.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4.5个月。随访期间,1例病人继发糖尿病;无病人出现发热、腹痛、腹胀、腹泻等临床表现�
- 唐永梁彭祖祥魏万杰万亚锋刘宏鸣
- 关键词:胰腺炎手术入路
- 腹腔镜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治疗重症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价值及术后并发症预防措施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治疗重症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价值及术后并发症预防措施。方法选取自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重症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开腹组与微创组,每组各52例。开腹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微创组采用腹腔镜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结果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淀粉酶恢复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低于开腹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T、AST、TBI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微创组患者的ALT、AST、TBIL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5%(7/52),明显低于开腹组的32.7%(17/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治疗重症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疗效较好,能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及术后机体恢复时间,改善肝功能指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而针对重症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术后复杂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工作者也应做好监测,给予合理的预防措施。
- 秦萍梁爱敏李鹏
- 关键词:重症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腹腔镜并发症预防措施
相关作者
- 刘志伟

- 作品数:78被引量:506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重症急性胰腺炎 胰腺 经皮肾镜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膜后入路
- 辛宪磊

- 作品数:31被引量:186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重症急性胰腺炎 肾镜 坏死组织清除术 坏死性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蔡守旺

- 作品数:135被引量:1,082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肝肿瘤 重症急性胰腺炎 肝切除术 经皮肾镜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王鹏飞

- 作品数:40被引量:145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血管 脑疾病 颅底肿瘤 肾镜 坏死组织清除术
- 何蕾

- 作品数:125被引量:790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重症急性胰腺炎 重症监护病房 坏死性 外科手术 腹腔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