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09篇“ 地震时间序列“的相关文章
DTW算法在地震时间序列信息挖掘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3年
采用DTW算法用于实现地震时间序列“异常形态”的回溯性检验与统计,以此提高地震异常信息的深度挖掘效率。随机选取太原地震监测中心站(以下简称太原站)水平摆观测的一段数据作为测试数据,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并利用昔阳地震监测站(以下简称昔阳站)水平摆实际观测数据,自动识别出自观测以来受降雨影响的异常形态。在此基础上,将最近一次数据变化作为模板,进行回溯性检验,共提取出7次类似变化,与之前总结的异常特征一致。经分析,其中4次异常之后对应了太原盆地及其周围M3.6以上地震,运用R值评分对其进行预报效能评估,结果显示该异常形态可通过预报效能检验(R=0.52,R_(0)=0.45),其最佳预测时间为50~90 d内,可作为短期预测指标。
李宏伟张淑亮
基于时间相依地震活动性模型的地震时间序列模拟被引量:4
2022年
模拟地震时间序列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灾害预测等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地震活动性模型是模拟地震序列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以时间相依地震活动性模型为理论模型,系统梳理了现有时间相依地震活动性模型理论与方法,研究了断层(震源)上最新地震发生时间已知、未知以及地震历史开放间隔已知三种情况下地震发生概率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地震复发间隔的变异系数对时间相依地震发生概率的影响.研究了基于布朗模型的特征地震准周期发生的物理原理,建立了时间相依地震时间序列的模拟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离逝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基于时间相依地震活动性模型计算的地震发生概率要显著大于泊松模型;在地震历史开放时间已知情况下,计算的地震发生概率要高于地震离逝时间未知的情况.地震复发间隔的变异系数越小,模拟的地震时间序列越呈现周期性.本文研究结果可提高长期地震概率预测水平,模拟的具有时间相依特征的地震时间序列可用于地震预测、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以及地震灾害预测等领域.
徐伟进吴健李雪婧高孟潭
关键词:地震序列地震危险性
晋冀蒙交界地区地震时间序列谱的分析与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和连续小波变换方法对晋冀蒙交界区1494年至2009年间发生的30个M_S≥5.0地震时间—震级序列的准周期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该区M_S≥5.0地震序列现阶段存在333年的较长稳定周期和77年的中等周期以及11年、8.6年的优势短周期,333年的长周期表明该区5级以上地震高潮期已过,但仍处于地震的较强活跃时段,77年的中等周期表明目前处于5级以上地震成组活动的低潮期,而11年的短周期显示2010年前后周期峰值达到极大值,表明2010年在77年成组活动的低潮期内有一次小的高潮,而8.6年的短周期显示周期已于2007年达到峰值极大值。相比于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方法不仅能够分辨出地震活动的优势准周期性,而且能够对不同周期在不同时段的活跃程度给出清晰的描述,对当前及未来地震活动趋势的判断相对更准确。
王想冯向东平建军
关键词:小波变换傅里叶变换
首都圈地区地震时间序列的最大熵谱分析方法及地震危险性预测被引量:2
2008年
利用最大熵谱分析方法和最大熵原理方法,对首都圈(北纬38°~42°,东经113°~120°)1484年以来发生5.0级以上地震时间序列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首都圈地区历史上5.0级以上地震存在12.9年的卓越周期,并且在今后50年内,发生5.0≤Ms〈6.0和6.0≤Ms〈7.0地震的概率分别是0.9907和0.6916,发生7.0≤Ms〈8.0地震的概率较低,只有0.2564发生Ms≥8.0地震的概率最低。仅为0.0718。
贾炯刁桂苓平建军张瑞芳王梅德郭学增于仁宝
关键词:首都圈最大熵原理地震预测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多维地震时间序列建模被引量:2
2006年
文中首先介绍了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然后对其进行了数值仿真实验,最后利用该方法对首都圈地区的地震活动进行回归建模与内符检验。分析认为,利用该方法可以获得较强的多维地震样本学习、建模与外推泛化能力,具有较高的中长期地震危险性估计能力。
武安绪李平安鲁亚军穆会泳苏小非刘学谦
关键词:支持向量机地震时间序列
太原盆地小地震时间序列A(b)-N法之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通过山西太原基准地震台测震和遥测台网记录的小地震,运用A(b)-N法以太原盆地为窗口,对太原盆地及周边地区1989年至2002年7月发生的3.6级以上的地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与异常的对应率约60%,说明此方法对今后地震预报的研究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瑞芳沈晓松梁向军
关键词:太原盆地地震图地震数据处理
基于PPAR模型视二维地震时间序列预测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3年
PP投影寻踪是一种长于分析非正态、非线性的高维数据的新统计方法,它通过投影降维,客观地寻找反映高维数据结构特征的投影方向,从而解决"维数祸根"和高维数据间的非正态、非线性问题。将PP理论和时间序列分析中的自回归(AR(K))模型结合起来,建立投影寻踪自回归预测模型(PPAR),尝试实现地震震级和时间的视二维预测,即在固定研究区里,实现震级和时间二要素的预测,进而建立视二维地震时间序列的投影寻踪自回归模型。研究中首先选取北天山地区作为实验区,模型的回归拟合和外符检验效果较理想,可实现视二维预测目标。考虑到实际预测意义,即中强地震的预测,又以天山地区为研究区。令其震级序列的震级阈值分别为5.0和5.5,分别以未删除余震和删除余震的序列建立模型。对比分析表明,后者所建立的模型要优于前者的模型,特别是对时间间隔序列的预测。两者外符检验的合格率均较高,故认为对于震级和时间二要素的预测是有一定实效的。
王琼王海涛李莹甄
关键词:地震震级地震时间序列地震预测
基于二维地震时间序列的PPAR模型在天山地区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03年
将PP理论和时间序列分析中的自回归(AR(K))模型结合起来,建立投影寻踪自回归预测模型,在固定研究区内,同时实现地震震级和时间的2要素预测,进而建立二维地震时间序列的投影寻踪自回归模型(PPAR模型)。研究中选取新疆天山地区不同空间尺度的14个实验区进行验算,首先选取范围较大地区作为实验区,然后,逐渐缩小研究区范围,建立相应的PPAR模型。针对每个区域分别尝试以未删除余震的序列、删除余震序列及同时删除余震和前震的序列建立模型,一般来说,以同时删除余震和前震的序列建立的模型具有普适性。研究结果表明:范围较大和地震发生频度高、强度大的研究区建立二维地震时间序列的PPAR模型,其内符、外符检验的合格率均较高,故所建的模型是可行的、有实际意义的。而对于范围相对较小、地震发生频度相对较低的研究区建立二维地震时间序列的PPAR模型,由于受样本量的制约,其信度降低,但其对震级和时间2要素的预测在现实的地震预报实践中仍具有一定实效和指示意义。
王琼王海涛
关键词:地震预报
地震时间序列多重分形计算精度估计被引量:7
2000年
目前计算地震时间分形的方法很多 ,但具体各种计算方法的误差 (或精度 )是多少 ,还没有一个定量的结果。本文针对这一问题 ,利用Cantor多分形集理论模型数值模拟来估算其精度 (误差 ) ,进而解决有限、离散、点集的多重分形维数谱的计算精度 (误差 )估计问题。通过一维 (时间 )理论模型数值模拟得出如下结论 :(1)存在尺度问题、样本容量问题、基准点选取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差异等 ;(2 )固定质量 (MAS)法和最小生成树 (MST)法能较好地反映出不同 q值时的结构特性 ,而数盒子法较差。固定半径法 (RAD)在负q区误差较大 ;(3)多重分形也有尺度问题 ,这是无标度区的客观存在的反映 ;(4 )边界影响对MST法不存在 ,对MAS和RAD法存在 ;(5)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加 ,分维值的精度将会提高。
朱令人周仕勇杨马陵洪时中龚宇清王海涛
关键词:地震时间序列
地震时间序列的周期图分析方法和极大熵谱分析方法被引量:1
1998年
利用华北地震区的地震资料(1000~1977),对地震时间序列进行了周期图分析和极大熵谱分析,提取了隐含在随机噪声中的隐含周期。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很接近,地震应变能√Ei;释放的隐含周期利用周期图分析提取的主要周期是30年、245年和305年,极大熵谱分析方法提取的主要周期是30年、240年和300年。这三个主要周期存在“倍30”的关系,240年和300年周期是30年周期的整数倍。30年周期反映了各活跃幕中的幕式活动规律,300年周期同各活跃期高潮时段之间的时间差的平均值相符,华北自1000年以来的四个活跃期高潮时段之间的时间差平均值是300年。
彭美煊彭浩
关键词:谱分析
全文增补中

相关作者

王海涛
作品数:166被引量:863H指数:17
供职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研究主题:地震 地震预报 地震前兆 加卸载响应比 地震活动
刘长海
作品数:17被引量:44H指数:5
供职机构:安徽省地震局
研究主题:地震预报 地震 地震前兆 中强地震 地震前
张瑞芳
作品数:2被引量:4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北体育学院
研究主题:泄流量 动水位 最大熵原理 地震预测 地震时间序列
鲁亚军
作品数:15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市地震局
研究主题:支持向量机 地震前兆 经验模态分解 查表法 城市
贾炯
作品数:26被引量:59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北省地震局
研究主题:地震 震源机制 强余震 地震序列 震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