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04 篇“ 地表潜热通量 “的相关文章
垂直风切变下“非典型对流”台风快速增强机制研究 ——地表 潜 热通量 作用 环境垂直风切变下台风非对称对流往往会呈现出明显的一波非对称分布特征。以往研究大多指出,非对称对流主要分布在相对于台风顺切变一侧,本文将其定义为“典型”对流分布特征。但是,本文通过统计垂直风切变下,西北太平洋快速增强台风发... 沈上骐关键词:热带气旋 出流 地表潜热通量 利用静止卫星估算青藏高原全域地表 潜 热通量 被引量:3 2021年 青藏高原全域高时间分辨率潜 热通量 变化对定量理解高原能量和水分循环过程尤其是其日变化过程至关重要。为此,利用中国最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Fengyun-4A上搭载的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数据,结合中国区域高时空分辨率地表 气象驱动数据集,基于陆面能量平衡系统模型估算得到青藏高原全域的地表 潜 热通量 ,卫星估算值与青藏高原观测研究平台站点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偏差分别为76.05和17.33 W/m^(2)。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表 潜 热通量 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昼夜分野和区域差异:4月高原潜 热 整体上略低于感热 ,而7月高原西部、中部和东部的潜 热 均高于感热 ;潜 热通量 昼夜相差极大,4月的昼间、夜间和昼夜平均值分别为74.22、3.09和38.66 W/m^(2),而7月的相应值分别为122.75、6.49和64.62 W/m^(2)。青藏高原地表 热通量 的空间分布具有经向区域差异,其中,净辐射通量 与感热通量 在高原西部和中部的数值明显高于高原东部,而潜 热通量 正好相反,在高原东部数值较高。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地表 蒸散与大气热 源的定量分析提供参考。 仲雷 葛楠 马耀明 马耀明 马伟强 傅云飞 马伟强 韩存博关键词:潜热通量 青藏高原 基于改进PT-hybrid算法的地表 潜 热通量 变化分析 2021年 潜 热通量 (LE)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水量平衡和能量收支。【目的】提高不同植被类型对应的地表 潜 热通量 的反演精度对于探究生态水文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动态植被模型--LPJ-GUESS模型,引入表征植被占比的参数fv对PT-hybrid潜 热通量 算法加以改进,从而提高陆面蒸散发的反演能力。【结果】根据全球49个通量 站点的地面观测LE验证改进后的算法,改进算法所得LE值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R^(2)从0.63增加到0.74,均方根误差RMSE从17.1 W/m^(2)降低到11.7 W/m^(2)。进一步分析1982-2014年全球陆地LE变化特征,发现低纬度地区的LE均高于高纬度地区,并且LE在同一纬度上也呈现出不同的分布趋势。【结论】改进后的模型对地表 潜 热通量 模拟精度显著提高,有助于精细刻画地表 LE的时空分布特征。 周耀坤 邢万秋关键词:潜热通量 亚像元 青藏高原5—10月地表 潜 热通量 与青海同期降水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0 2019年 利用1981—2015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青海省43个观测站气象资料,采用气象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相关分析法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对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 5—10月地表 潜 热通量 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青海省同期降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高原地表 潜 热通量 第1模态空间分布主要呈现高原东西部变化不一致的特征,青海东北部、高原西部和南部地区表现为正异常,其余地区为负异常;第1模态时间系数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并以2001年为界,前正后负,表明青海东北部及高原西部和南部地表 潜 热通量 在2001年以前(后)增加(减少)。(2)高原地表 潜 热通量 与青海省东北部降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高原地表 潜 热通量 增加(减少)时,青海省东北部降水减少(增加)。(3)将通过0. 1显著性检验的区域作为研究二者之间关系的关键区(35. 0°~38. 5°N,98°~103. 0°E),以1个标准差为依据,挑选潜 热通量 高值年和低值年。结果表明,关键区内地表 潜 热通量 在近35 a表现为显著下降的趋势,潜 热通量 高值年关键区降水增加,潜 热通量 低值年关键区东北部降水减少,其余地区降水增加,且在南部存在大于60 mm正异常中心;在潜 热通量 高(低)值年,关键区位势偏低(高),风速偏大(小),关键区南部水汽辐合较弱(强)。通过分析100 hP a南亚高压中心强度与300 hP a温度场,在地表 潜 热通量 异常偏高(低)年,南亚高压强度略低(高),300 hP a暖中心略低(高),且南亚高压初上(撤离)高原较早。 祁艳 颜玉倩 李金海 李金海关键词:地表潜热通量 降水 大气环流 青藏高原 一种估算地表 潜 热通量 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估算地表 潜 热通量 的方法,该方法基于Penman‑Monteith模型,运用遥感数据以及地表 通量 塔观测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获取,并在参数获取时加入地表 辐射通量 以及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最终根据模型以及参数获取地表 ... 陈云浩 王萌杰基于MODIS遥感资料估算高原地表 潜 热通量 被引量:3 2017年 利用2014年夏季青藏高原9个观测站的实测资料,首先分析了夏季高原地区的湍流输送特征,并对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地表 潜 热 产品在高原地区的适用性进行检验,进一步在潜 热 模型中引入MODIS昼夜地表 温度来估算研究区的地表 潜 热 ,并将估算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下垫面以裸土/稀疏植被为主的阿里站能量输送以感热 为主,其他观测站的湍流输送则以潜 热 输送为主;MODIS潜 热 产品在高原各地区的适用性存在差异,产品在高原东部偏东地区适用性较好,其他地区适用性较差,且高原西部的潜 热 有效数据大量缺失;而新提出的方法不仅可以弥补高原西部地表 潜 热 的缺失,还可以提高地表 潜 热 的估算精度,估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相关系数达到0.77,均方根误差仅为29.8 W/m2,相对误差为35.59%;模型给出的高原地区地表 潜 热 区域分布特征与高原的地表 覆盖类型吻合较好,说明模型给出的高原地表 潜 热 分布是合理的。 王丽娟 郭铌 杨扬关键词:青藏高原 一种估算地表 潜 热通量 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估算地表 潜 热通量 的方法,该方法基于Penman‑Monteith模型,运用遥感数据以及地表 通量 塔观测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获取,并在参数获取时加入地表 辐射通量 以及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最终根据模型以及参数获取地表 ... 陈云浩 王萌杰北半球夏季地表 潜 热通量 时空分布与中国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 2015年 为探讨北半球夏季地表 潜 热通量 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中国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利用1961~2000年欧洲中心北半球夏季潜 热通量 和夏季中国160站降水逐月资料,并利用经验正交分解方法(EOF)、递进相关法和合成分析法,得出:夏季潜 热通量 第一模态空间分布呈"南负北正"型,模态的时间序列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界,表现出"前正后负"的变化特征;夏季潜 热通量 第二模态空间分布表现为"全区一致"型,模态时间系数序列以70年代中期为谷底,表现出"单谷"变化特征。北半球夏季潜 热通量 第一模态时间序列与中国夏季降水相关系数以西北地区为界,分为两大特征:西北地区表现为全区为负,其余地区从南向北表现为"正负正负"的分布,表明70年代中期以前(后),北半球中高纬度潜 热通量 为正(负),西南地区及华北地区降水偏多(少),江淮流域地区降水偏少(多)。中国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序列与北半球夏季地表 潜 热通量 相关系数显著负相关区位于鄂霍次克海以北,对该区域的地表 潜 热通量 做区域平均,得出1985年前为正潜 热通量 值,1985年后为负潜 热通量 值对应1985年前我国江淮地区降水合成为负,1985年后降水合成为正的结果。 颜玉倩 高庆九 朱克云 张杰关键词:气象学 潜热通量 中国夏季降水 位势高度 城市地表 潜 热通量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2014年 近年来,中尺度气象模式中城市建筑物影响的数值模拟方法日趋完善,城市地表 潜 热通量 数值模拟方法是目前城市地气耦合研究面临的瓶颈问题之一.采用北京325 m气象塔140 m高度处的能量平衡观测资料,用陆面-单层城市冠层耦合模式进行了一年连续的离线模拟.根据模式对城市下垫面潜 热通量 模拟的系统性误差较大的特点,基于观测资料研究了城市下垫面潜 热通量 的数值模拟方法.采用观测分析与城市陆面模式相结合的方法,求出了城市中绿地的绿洲效应系数、城市不透水下垫面水份有效率的时间变化公式以及人为潜 热 排放的日变化曲线和四季最大值,可直接应用于城市陆面模式,有效提高了模式的整体模拟性能.该方法对其他城市地区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苗世光 Fei CHEN关键词:城市 地表能量平衡 潜热通量 数值模拟 陆面模式 利用MODIS数据估算晴空半干旱地表 潜 热通量 被引量:1 2014年 为研究我国半干旱区域地表 潜 热通量 分布特征,建立了一套不需要将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作为输入而仅用卫星数据来估算晴空条件下半干旱地表 潜 热 能量的方案。该方案设计了针对半干旱地表 的净辐射通量 参数化方法和土壤热通量 估算模型,利用S-SEBI模型计算蒸发比率,根据能量平衡原理得到潜 热通量 。基于MODIS陆地和大气产品,利用该方案进行潜 热通量 估算研究,并采用2003,2004和2005年6—11月间退化草地和农田晴空数据进行验证。与地面站点观测数据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案能有效计算地表 潜 热通量 :在退化草地和农田两个站点上,该方案计算的地表 潜 热通量 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60.4和64.6 W/m2,平均偏差分别为18.6和32.4 W/m2。 叶晶 彭丽春 廖倩 李志明关键词:潜热通量 半干旱 MODIS
相关作者
张庆云 作品数:109 被引量:3,482 H指数:3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夏季 环流 大气环流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杨莲梅 作品数:176 被引量:1,694 H指数:29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研究主题:水汽输送 暴雨 短时强降水 水汽 降水 张浩鑫 作品数:5 被引量:16 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地表潜热通量 地表感热通量 春夏季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严蜜 作品数:18 被引量:68 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全新世 表面温度 热力异常 气候模拟 地表潜热通量 李伟平 作品数:53 被引量:689 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数值模拟 年际变化 青藏 大气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