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20篇“ 地热田“的相关文章
承德北部茅荆坝热田热流体的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被引量:1
2024年
承德北部茅荆坝表出露的热水温度高达98.7℃,赋存于裂隙较发育的侏罗世中粗粒二长花岗岩热储,SO_(4)^(2-)含量较高,但关于该区热流体的补给来源、循环演化过程与成因机制研究尚少。为了认识该基岩山区热系统的成因以合理开发利用热资源,在区域质调查的基础上,测试分析了不同水体的水化学组分、下水年龄(^(3)H和^(14)C)、硫酸盐硫、氧同位素(δ^(34) S-SO_(4)^(2-)和δ^(18) O-SO_(4)^(2-))、碳酸盐碳同位素(δ^(13)C-HCO_(3)^(-))、锶同位素(^(87)Sr、^(86)Sr)等特征值。结果表明:(1)茅荆坝热水化学类型以SO_(4)-Na型为主,硅酸盐矿物的溶解及阳离子交换作用促进了热水中Na^(+)、K^(+)和SiO_(2)的富集,水中SO_(4)^(2-)并非来源于硫酸盐岩矿物溶解,推测为H_(2)S气体从深部还原环境上升到浅部氧化后生成SO_(4)^(2-),也可能来源于高温热水与硫反应形成的硫酸盐;(2)热水n(^(87)Sr)/n(^(86)Sr)均值为0.7092,与海相碳酸盐岩比值接近,揭示热储深部可能存在海相碳酸盐岩储层;(3)热水属于古下水,^(14)C校正年龄为11.9~14.9 ka,循环更新能力差,由周边山区的大气降水补给,补给高程在1532~1632 m;(4)热系统深部热储温度为142~144℃,高温中心位于热田北部。研究结果对冀北山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庞菊梅王英男金爱芳邵海殷志强万利勤殷秀兰于军
关键词:硫同位素热储温度
世界典型高温热田回灌经验及对谷露热田回灌井部署的启示
2024年
热尾水回灌是热田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热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对世界上不同类型高温热田回灌策略进行系统梳理,发现不同类型热田常采取不同的回灌策略:气相为主的气液两相热田常进行内场回灌;液相为主的气液两相热田和水热型热田常采用内场回灌与外场回灌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分析与谷露热田相似的美国Brady Hot Spring热田、Beowawe热田和中国羊易热田三个水热型高温热田在生产过程中的回灌情况,对上述热田在回灌过程中的回灌距离、回灌深度及回灌后对热田生产的影响进行总结。上述热田多采用同构造回灌的方式进行回灌;一般无特定的回灌距离,常采用内场回灌与外场回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回灌目的层常选择渗透性好的断裂构造;回灌深度以大于500 m的深层回灌为主。这些热田在回灌过程中,为了达到良好效果,需要平衡生产区的压力下降和热突破之间的关系。结合谷露热田实际质情况,认为谷露热田应该采取同构造回灌,且采用内场回灌与外场回灌相结合的深层回灌方式。初步在热田生产区1 km以外的位置选择3片回灌区域。其中回灌1区是主要回灌区域,位于热田生产区的北侧约1~1.5 km范围内。为了防止发生热突破,需要在回灌井实施过程中,进行回灌试验,尽早确定回灌井与生产区之间的水力联系。
张松郑冉郝伟林郝伟林万汉平胡志华万汉平张健胡志华唐伟军
关键词:回灌井
广西贺州市南乡热田质及热流体化学特征
2024年
广西贺州市南乡热田为板内深循环型热资源,热田主要受南北向代罗-大寨(F4)控热构造控制,热田浅表温西高东低,中部形成自南向北温逐步升高的四个温异常中心。热流体为中性偏碱性淡水,氟和偏硅酸达理疗热矿水命名的标准,为氟水和硅水。利用Na-K-Mg图解方法,表明热田热流体为未成熟水,处于水岩相互作用的初级阶段。通过对Cl-SO4-HCO3离子组分分析和硅-焓混合模型计算,得出南乡热田热流体在浅表或沿水热通道上升时混入了69%~90%的冷水;采用多种方式对比计算热储温度,在南乡热田内采用石英温标(T石英=114.46~126.60℃)估算方式较为准确,并计算出热流体循环深度为3158~3563m。
冯民豪梁爽陈永鹏李世平张勤军
关键词:地热地质特征化学特征地热流体
冀中平原热田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以牛驼镇热田为例
冀中平原区具有优越的热条件,特别以牛驼镇凸起为显著代表。为更深入探明冀中平原热田热水资源,研究冀中平原热田的成因及成藏过程分析。论述了在元古代-二叠纪时期内,受多种构造运动的影响,沉积生成了良好的基岩热储层。受...
王宇涵刘文峰
关键词:主控因素成藏模式
一种智慧热田构建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慧热田构建方法及系统,属于热资源智能生产技术领域。本发明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对热开发过程中的大数据进行综合管理、智能解译,从而建立热田的机理‑数据融合模型,最终基于机理‑数据融...
宋先知石宇王高升李根生黄中伟许富强宋国锋李爽
一种智慧热田构建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慧热田构建方法及系统,属于热资源智能生产技术领域。本发明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对热开发过程中的大数据进行综合管理、智能解译,从而建立热田的机理‑数据融合模型,最终基于机理‑数据融...
宋先知石宇王高升李根生黄中伟许富强宋国锋李爽
菏泽区鄄城热田热水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2024年
菏泽断裂北部鄄城热田热资源丰富,探究区域热成因机制对菏泽断裂北部区的热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水文球化学、气体及其同位素测试分析,结果显示,鄄城热田热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以SO_(4)·HCO_(3)·Cl-Ca·Na、SO_(4)·HCO_(3)Ca·Na和SO_(4)Ca·Na型为主;鄄城热田呈现出从补给区的浅循环-开放式岩溶下水流系统(Ⅰ),至径流区的中循环—半开放式岩溶热水流系统(Ⅱ),再至排泄滞留区的深循环—弱开放式岩溶热水流系统(Ⅲ)的演化路径。热源以壳源为主,属典型的中低温传导型热系统。
马龙贾琛贾琛王华锋张晓飞
关键词:水化学类型
天津滨海热田北部深部热资源赋存规律
2024年
【研究目的】天津热资源丰富,目前已开发的深部热资源大部分位于“隆中凸”构造区域,而位于“坳中凸”构造区域的热资源勘查和研究程度基本尚属空白,揭示其深部热赋存规律可为滨海新区及京津冀区寻找深部热资源及勘探与开发提供重要参考。【研究方法】本文以黄骅坳陷宁河凸起中的桥沽区为研究区,以近期新发现的资源禀赋最好的蓟县系雾迷山组热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区域质资料、大电磁测深(MT)、钻孔测温和物探测井等资料,系统总结了研究区质构造、温场和深部热资源赋存特征。【研究结果】雾迷山组储层的热储温度高(90~120℃),出水量大于100 m^(3)/h,埋藏相对较浅(2200~2800 m)。区内质构造条件复杂,断裂构造发育,汉沽断裂为研究区重要的导热、导水通道;温场呈现“两高夹一低”展布特征与两处背斜构造空间位置相对应;热源以壳源热为主、幔源热次之,大气降水为主要热水来源,热传输机制以热传导型为主。【结论】综合研究区深部热赋存规律,建立了深部热资源概念模型,明确了“坳中凸”深部热找矿新思路。
唐永香林建旺林建旺李嫄嫄阮传侠张雪梅刘志龙赵娜刘志龙张芬娜王世豪刘文杰
关键词:地热田雾迷山组赋存规律
智慧热田技术研究现状与系统构建方案
2024年
针对热开发中智能化技术应用面临的关键难题,构建了热开发智能化应用场景,总结并分析了各场景下智能化技术研究现状和存在的挑战,提出智慧热田系统构建方案。智慧热田热开发工程与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有机融合。目前智慧热田技术尚处在探索阶段,在热储智能表征、热储动态智能仿真、开发方案智能优化和热开发智慧管理等应用场景下开展了探索应用,但仍面临计算成本高、实时响应困难、结果多解且模型依赖性强、动态多约束实时优化难度大以及多源数据深度融合难等诸多问题。由此提出智慧热田系统的构建方案:智慧热田系统由全量数据库、智能表征、智能仿真和智能优化调控等模块构成,不同模块之间通过数据传递、模型交互建立联系。下一阶段需着力于智慧热田系统各模块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热开发利用全生命周期智能化转型,促进热资源智能、稳定、长效、最优、安全生产。
李根生宋先知石宇王高升黄中伟
关键词:智慧管理
一种基于飞行时间优化热田井网布局的方法
本发明属于热能井网优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飞行时间优化热田井网布局的方法。本发明基于包含层倾角的渗透率平面非均质质模型,构建考虑不同注采压差条件下的数值模拟模型,通过渗透率非均质性、不同注采压差与层倾角间...
付炜皓孙致学李昕睿王燕肖康童凯军王亚君井艺皓

相关作者

王贵玲
作品数:307被引量:2,723H指数:32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干热岩 地热资源 地下水 新区 大地热流
李汉炎
作品数:84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热能与制冷工程系
研究主题:地热能 地热发电 地热文摘 地热田 地热学
张薇
作品数:94被引量:1,002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热资源 新区 地热田 地下水 地热井
汪新伟
作品数:36被引量:596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
研究主题:地热田 岩溶 热储 地热资源 主控因素
刘久荣
作品数:88被引量:474H指数:13
供职机构: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研究主题:地下水 同位素 地热田 地热资源 地热回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