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27篇“ 地带性“的相关文章
-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酶活性海拔地带性特征被引量:1
- 2024年
- 土壤酶是土壤生态系统中具有催化功能的一类蛋白质,由植物根系分泌物、微生物和动植物残体释放到土壤中,参与了土壤中所有的生物化学过程,其活性的大小可以灵敏地反应土壤中生化反应的方向和强度。青藏高原因海拔高和气候寒冷,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全球气候变化使土壤酶活性受到强烈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使土壤的质量发生改变,进而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生产力产生一定影响。土壤酶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其格局、功能和转换过程已被广泛的研究,但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的海拔地带性特征还需深入探讨。因此,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将土壤酶活性海拔梯度研究从站点尺度拓展到样带尺度,分析了与土壤碳循环密切相关的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βG)、与土壤氮循环密切相关的土壤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土壤亮氨酸肌肽酶(LAP)以及与土壤磷循环密切相关的土壤碱性磷酸酶(ALP)的海拔地带性,进一步明晰其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ALP和βG活性在海拔梯度上,展现出显著分异,在约为3546 m和3364 m出现拐点,且低海拔显著高于高海拔(P<0.01)。而NAG和LAP的活性与海拔无显著关系。(2)高低海拔模式下,ALP活性均与年平均降水量显著相关(P<0.01),而不受年平均温度的影响。高海拔模式下,βG活性受降水的影响;低海拔模式下,气候影响不明显。综合而言,海拔变化引起的温度和降水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酶活性,其中降水是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酶活性的关键因子之一,这种适应性的改变使土壤酶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适应并发挥其功能,从而影响着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研究结果可以评估不同海拔地带土壤的养分转化、有机质分解和循环等生态系统功能,
- 霍皇煜米琦周天财李洋张建香陈俊合汪亚峰孙建
-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酶活性垂直地带性降水
- 昆嵛山地衣分布地垂直地带性及关键影响因子研究
- 地衣作为演替先锋生物,其空间分布对于环境因素有极强的指示性,因此研究地衣的分布规律可有效反映该地区的环境特点。为探究昆嵛山地区地衣分布的地垂直地带性和相关影响因素,从地衣物种的多样性、相似性、丰富度和物种生态位的宽度、相...
- 张楚
- 关键词:生态位宽度环境因子
- 三江源地带性土壤铁(铝)键合碳分布特征
- 2024年
- 为了解青藏高原腹地天然草地土壤稳定性碳储量,掌握其固碳能力和增汇潜力,将三江源地区土壤按地域空间和3种典型草地类型进行划分,以活动层土壤为对象,进行土壤总有机碳(TOC)及铁(铝)键合碳[Fe(Al)-C]分析,并与地理、气候资料建立关系模型,反演近60年(1961-2020年)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三江源地区Fe(Al)-C平均含量6.07 g·kg^(-1),[Fe(Al)-C]/TOC平均16.87%,其含量分布地带性特征明显,中、东部地区显著高于西部地区(P<0.05);(2)3种草地类型Fe(Al)-C含量在2.35~8.81 g·kg^(-1)之间,[Fe(Al)-C]/TOC为11.99%~20.52%,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寒草甸均显著高于高寒草原(P<0.05);3种高寒草地Fe(Al)-C与TO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模拟数字化制图结果显示,近20年(2001-2020年)三江源地区Fe(Al)-C分布面积变化相比过去两个时段(1961-1980年和1981-2000年,其含量≥5.75 g·kg^(-1)的分布面积平均增加了1.64%),整体处于碳汇状态,三江源地区土壤铁(铝)键合碳在土壤稳定中的固碳潜力不容忽视。
- 周少龙李月梅张志春甄国赟孙丰豪欧建芳
- 关键词:青藏高原
- 米拉山高寒草甸阴阳坡土壤物理性质垂直地带性
- 2023年
- 开展米拉山高寒草甸土壤物理性质变化情况研究,为青藏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为保护青藏高原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提供可靠依据。本研究于米拉山山口阴坡阳坡两侧,海拔4 500~5 100 m的区域,海拔间隔为100 m,各海拔梯度中阳坡、阴坡位置设置大小为20 m×20 m样地1块,在每个样地中采用五点取样法取土壤样品,每个样方中按照0~10 cm、10~20 cm、20~30 cm三个土层进行原状土及铝盒土取样,通过实验对所选取样地内不同深度土壤物理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阴坡在海拔高度4 600 m、4 900 m,阳坡在海拔4 700 m、5 000 m外,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两个坡向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总体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非毛管孔隙度随土层变化无明显规律;土壤含水量、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率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2)不同海拔梯度,阴坡和阳坡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通气性变化范围分别为:0.47~1.14g/cm^(3)、0.58~1.04g/cm^(3);59.98%~86.14%、58.45%~84.40%;57.71%~82.25%、55.58%~82.54%;1.47%~4.62%、0.85%~4.81%;12.79%~45.44%、14.96%~45.44%。(3)土壤物理性质呈垂直地带性分布,各指标间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现象。同时各指标在不同土层和海拔间有较明显的差异性,人为干扰、坡度和坡向也是导致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原因。(4)总体上,米拉山表层土壤(0~10 cm)物理结构优于深层次(10~30 cm)土壤;阴坡4 700 m和4 900 m处最差,其余海拔居中;阳坡4 500 m处最差,4 800~5 000 m居中,在海拔4 600 m、4 700 m处最佳。以西藏米拉山为代表的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地带,土壤结构脆弱,为保持水土,制定水土保持目标和确定措施布局,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土保育水平和综合效益。
- 余波尹惠妍王冰陈小强陈小强张志伟陈巧
- 关键词:高寒草甸海拔梯度土壤物理性质
- 三江源地带性土壤不同理化保护状态有机碳含量及分布研究
- 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有机碳库的轻微变化足以引起大气中CO2的极大改变,进而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启动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库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关注。三江源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
- 周少龙
- 关键词:有机碳含量
- 中国南北过渡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地域分异与地带性问题
- 2023年
- 中国南北过渡带主要的自然地理属性之一就是发育了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但对于该类混交林的内部结构及地理地带性的认识一直存在较多分歧。根据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获取的野外植被样地调查数据,分析了秦岭—大巴山地区1条东西向样线及3条南北向样线(三门峡—神农架;西安—达州;天水—广元)木本植物的组成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东西方向上,秦岭南麓仅在旬阳段常绿阔叶成分比较多(重要值27.57%),其余各段都很低,尤其是最西端的迭部—白龙江段以及人类活动集中的汉中—洋县段,常绿阔叶成分重要值几乎为零;南北方向上,常绿阔叶木本植物的物种数、多度比例和重要值3个指标自北向南都具有缓慢增加的趋势。总体上,秦巴山地的落叶阔叶树种占据绝对优势,常绿阔叶树种仅在大巴山南部出现较多,但重要值在20%以下。因而,从植被组成结构来看,秦巴山地植被呈现强烈的过渡性质,且树种组成成分更偏向于暖温带属性。秦巴山地以东的淮河两岸广大区域,更容易受到冬季低温的影响,致使在中国大陆中部形成内部结构复杂、过渡性非常强烈的宽大的气候-植被过渡带,明显区别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具有最高级自然地带的属性特征。
- 张百平牛继强刘俊杰蒋娅李佳宇
- 关键词:秦巴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性
- 基于Landsat-8/Sentinel-2时序遥感影像的中国竹林制图及地带性特征分析
- 竹林是一种重要的森林资源,竹类植物具有重要而明显的生态、经济、文化等价值。受水热条件的综合影响,全球竹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温带地区也有较少竹林分布。中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竹子王国”。全面、...
- 宋斌
- 关键词:竹林资源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遥感影像
- 长期施用粪肥对3种地带性土壤水分散性磷含量及形态分布的影响
- 2023年
- 探究长期施用粪肥对3种地带性土壤中水分散性磷含量及形态分布的影响,为磷素流失风险评价提供参考。于2021年5-8月,按五点采样法分别采集北京大兴(潮土)、湖南岳阳(红壤)和广东湛江(砖红壤)3种农田的表层(0~20 cm)土壤,对土壤中水分散性磷的含量、形态分布及矿物含量等特征进行研究。与不施粪肥的处理相比,长期施用粪肥的大兴、岳阳和湛江3种地带性土壤中水分散性磷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15,1.32,14.00倍。长期施用粪肥使不同形态水分散性磷在土壤总水分散性磷中的分布比例发生显著变化,其中大兴和岳阳土壤中颗粒态磷占比分别显著降低30.22,14.68百分点,而真溶态磷占比分别显著增加29.83,28.06百分点;岳阳土壤中胶体态磷占比显著降低13.37百分点;湛江土壤中真溶态磷占比显著增加8.24百分点。长期施用粪肥显著改变土壤水分散性矿物含量,与不施粪肥处理相比,大兴、岳阳和湛江土壤中水分散性钙含量分别显著增加0.55,1.66,4.15倍;水分散性镁含量分别显著增加0.66,1.46,8.39倍。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值、CEC、DOC以及水分散性矿物组成(Fe/Al/Ca/Mg)是影响土壤中水分散性磷含量及形态分布的主要因子。长期施用粪肥显著提升了3种地带性土壤中水分散性磷含量并影响其形态转化,加剧了磷素流失风险。长期施用粪肥可促进岳阳和湛江土壤中颗粒态磷和胶体态磷以及大兴土壤中颗粒态磷向真溶态磷转化。长期施用粪肥主要通过促进颗粒态磷向真溶态磷转化进而影响土壤水分散性磷形态。
- 王子豪丁帅陈硕张帅敖俊华文炯哈雪姣陈清
- 关键词:粪肥地带性土壤
- 内蒙古草原7种地带性针茅根际微生物群落的构建、更替及功能探究
- 多年生丛生针茅属植物(Stipaspp.)作为内蒙古草原主要建群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从内蒙古高原东至西呈现有规律的生态替代现象;根际独特的土壤微环境中的根际微生物是植被演替生态过程的重要参与者。本研究以内蒙古草...
- 马晓丹
- 关键词:内蒙古草原根际微生物
- 罗霄山脉甜槠(Castanopsis eyrei)群落的纬度地带性研究
- 2023年
- 甜槠是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特征种和优势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价值,其果可食用,主木可供材用,因此掌握其群落生态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罗霄山脉5个典型的甜槠群落—连云山、井冈山、桃源洞、八面山、五指峰进行了群落生态学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1)5个甜槠群落分别有维管植物34科49属56种、39科62属102种、59科96属154种、54科86属143种、38科62属98种,甜槠为各群落的优势种,其重要值在各群落中均最高。(2)甜槠群落的地理成分组成同时受到纬度和海拔的影响,井冈山、桃源洞、八面山、五指峰甜槠群落具有较强的亚热带性质,连云山群落种子植物属的热带性成分因纬度与海拔的增加而减少,呈中亚热带向温带过渡性质。(3)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井冈山、桃源洞、八面山、五指峰群落间相似性系数在0.5左右,处于较高纬度、高海拔的连云山群落与其它群落相似性系数均小于0.4。(4)群落多样性指数表明井冈山、桃源洞、八面山、五指峰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且分布均匀,随着纬度增加,连云山群落物种多样性、均匀度降低。(5)群落径级结构分析表明连云山、桃源洞、五指峰群落甜槠种群呈衰退趋势,井冈山和八面山群落为稳定型。
- 邹艳丽王倩丁巧玲周奇刘忠成陈志晖廖文波
- 关键词:甜槠群落特征
相关作者
- 黄丽

- 作品数:114被引量:1,942H指数:16
-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三峡库区 秸秆还田 紫色土 重金属 土壤
- 阎恩荣

- 作品数:82被引量:961H指数:16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浙江天童 常绿阔叶林 木本植物 功能性状 物种组成
- 张志毅

- 作品数:60被引量:188H指数:8
- 供职机构: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冷浸田 秸秆还田 地表径流 稻田 稻田土壤
- 王良衍

- 作品数:33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补植 优势木 灌丛 金钱松 小叶青冈
- 彭少麟

- 作品数:573被引量:12,086H指数:61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 研究主题:南亚热带 生态系统 恢复生态学 生态恢复 退化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