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8篇“ 地壳细结构“的相关文章
- 用地震反射资料研究太行山南端辉县-封丘剖面地壳细结构
- 基于多次覆盖技术的深地震反射探测方法在探测地壳上地幔精细结构与构造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能源和矿产资源勘探、研究孕震构造特征和深、浅构造关系的有效方法。太行山南端地处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上,是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与新乡-...
- 徐增波
- 关键词:地壳结构防震减灾
- 文献传递
- 青藏高原东北缘深地震测深震相研究与地壳细结构被引量:73
- 2008年
-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不同构造单元深地震测深资料震相的综合分析,利用反射率理论地震图方法对实际记录模拟计算,进一步研究东北缘区域内部不同构造单元地壳细结构.结果显示:西秦岭褶皱造山带分隔了南北不同性质的地壳结构,北侧为相对稳定的临夏—兰州新生代盆地、南侧为强烈改造的松潘—甘孜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演化过程中改造为萎缩的若尔盖高原盆地和盆地边缘褶皱造山两类不同的地壳结构;青藏高原东北缘中下地壳普遍存在以多层高低速相间、低速度结构为主的破碎松弛结构,这种特征在缝合带和造山带尤为明显,显示为地壳形变增厚、流变滑动的重要场所;结合二维速度结构及GPS研究结果,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形变及动力学过程进行了讨论.
- 嘉世旭张先康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深地震测深地壳细结构
- 新疆伽师强震群区上部地壳细结构的高分辨折射地震探测研究被引量:23
- 2006年
- 2004年4月在伽师强震群区完成了一条高分辨折射地震探测剖面.我们采用有限差分反演和哈格多恩原理折射波前成像方法进行了处理,得到了该地区上部地壳细结构图象.结果显示上部地壳结构总体上横向比较均匀,纵向分层明显.该地区地壳顶部11km以上可分为4层:顶部约400m以上为浅表盖层,P波速度约1.65~1.8km/s,该层为较松散的风化层;第二层为纵向强梯度层,P波速度在1.8~4.5km/s之间,纵向梯度约1.2km·s^-1/km,其厚度在2.96~3.0km之间,其底界面几乎水平;第三层的厚度有较大变化,其埋深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变深,西南端层厚约6.5km,东北端减薄为5.5km.该层的上部和下部又表现为不同的速度结构特征,其上部速度较均匀,平均P波速度约4.8km/s,下部相对于第二层来说为一弱梯度层,梯度约0.35km·s^-1/km,P波速度在5.1~6.25km/s之间.该层的底界为结晶基底,其结晶基底西南深东北浅,形成一个向天山方向上翘的斜坡,似乎显示出坚硬的塔里木块体在插入天山下时受阻的上部地壳结构特征;第四层比较均匀,速度约为6.3km/s.在4km深度左右有一横向速度异常变化,推断可能与隐伏的麦盖提断裂及下苏洪一麦盖提断裂有关,但未见这些断裂延伸至地表及穿过基底的结构特征.伽师强震群的发震构造至少应位于11km深度以下的中下地壳之中.
- 徐朝繁张先康段永红杨卓欣酆少英胡修奇
- 伽师地震区地壳细结构及发震断层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8
- 2002年
- 1997年至 1 998年伽师地区共出现 9次震级为 6 .1— 6 .8级的强震 .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间隔内和非常小的地区范围内接连出现这么多次震级非常接近的地震 ,确实非常罕见 .为研究伽师强震区的深部构造背景和孕震机制 ,本文对伽师地震区的余震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处理 .利用联合反演技术同时得到了地震震源位置和地震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 .余震震中沿一北北东向条带分布 ,与强震分布的两个条带中的北东向条带位置基本重合 .三维反演得到的速度结构结果表明 ,在地下 1 2km以下存在一条北北东向和一条北北西向的低速条带 .上述两低速条带与强震分布的两个条带位置很接近 .初步推测 ,低速条带对应了地壳深部的两条断裂 .在我们观测期间 ,北北东向断裂有微震活动 ,北北西向断裂相对平静 .
- 李松林张先康W.D.Mooney赖晓玲A.J.Michael段永红
- 关键词:断层成像联合反演地壳
- 邢台大震区地壳细结构与地震发生关系的探测研究
- <正>1966年发生在华北平原中部的邢台大地震,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的损失。邢台地震掀开了华北地区地震史上最近一次强震活动的序幕。30多年来,我国广大科技人员遵照周总理生前提出“要牢抓邢台地震不放”的指示,在地震活动性...
- 王椿镛张先康刘国栋
- 文献传递
- 延庆─怀来地区地壳细结构──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被引量:106
- 1996年
- 1992年底在延庆-怀来地区实施了深地震反射剖面测量,目的是通过对该区地壳细结构的研究来探讨延庆-怀来盆地形成演化的机制和过程,以及与该区地震活动图像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上部地壳总体上呈“透明”性质,厚25-26km;下部地壳具有强烈的反射性质,厚约14-15km.壳幔过渡带是由双程走时约2s和厚约5-6km的水平反射叠层所组成,莫霍界面具有深度深(约39-40km)和平坦的特点。
- 张先康王椿镛刘国栋宋建立罗力雷吴涛吴建春
- 关键词:深地震反射地壳细结构地壳结构
- 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研究北祁连─河西走廊地壳细结构被引量:51
- 1995年
- 在北祁连-河西走廊测制了一条深反射地震剖面.查明测区莫霍界面深40-50km,向南倾向祁连山区.北祁连山前逆掩断裂面南倾,上陡下缓消失于3.5-4s处(可能是滑脱带).阿尔金断裂向东延伸到宽滩山深部,倾向南,下切到下地壳.阿尔金断裂带与北祁连道冲断裂带吸收了印度板块向北推移产生的压应力.
- 吴宣志吴春玲卢杰吴杰
- 关键词:地壳结构北祁连河西走廊深地震反射
- 邢台地震区地壳细结构的研究被引量:1
- 1993年
- 1966年邢台地震发生在华北平原中部的束麓断陷盆地及其邻近地区,为取得大震区地壳细结构,国家地震局系统的几个单位于1990年冬共同实施了一条穿过这一盆地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测线通过7.2级主震震中位置(N37°32’,E115°03’),方位约N60°W,总长度约40km.它与元—济深地震测深剖面的震中区部分基本重合.
- 王椿镛
- 关键词:地震区地壳结构地震地质
- 用深地震反射方法研究邢台地震区地壳细结构被引量:123
- 1993年
- 为了取得邢台地震区的地壳细结构,1990年冬,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实施了一条穿过华北平原中部束鹿断陷盆地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经过叠加和偏移后的剖面显示出清晰的地壳细结构图像.剖面图上1—4s之间的强反射对应于由一组正断层产生的沉积层变形,其中新河断裂为束鹿盆地和新河凸起之间的边界主断裂,它伸展到8km以下深处.在5s左右显示出一组较强的反射界面,它可能对应于脆性上地壳的下界面.10—11s之间的壳-幔过渡带包含一组振幅大、连续性好的强反射,在震源下方的Moho界面上似乎被间断.岩浆从上地幔顶部侵入到地壳中,使得地壳可能出现部分熔融,这一过程是产生扩张盆地和发生邢台地震的主要原因.
- 王椿镛王贵美林中洋张四维刘运生毛桐恩刘元生段以伟
- 关键词:深地震反射邢台地震区地壳结构
- 青藏高原东北缘DSS震相研究与地壳细结构
- <正>利用马尔康-碌曲-古浪、玛沁-兰州-靖边剖 DSS 宽角反/折射剖面部分炮点以及区域内其他 DSS 剖面炮点资料,综合分析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区域 DSS 震相特征及所反映的地壳细结构,寻找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地壳结...
- 嘉世旭张先康
-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 张先康

- 作品数:306被引量:2,574H指数:38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 研究主题:地壳 地壳结构 地震测深 深部构造 地震
- 王椿镛

- 作品数:244被引量:2,307H指数:35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上地幔 上地幔各向异性 地壳结构 各向异性 岩石圈变形
- 高锐

- 作品数:432被引量:2,679H指数:35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深地震反射剖面 青藏高原 深地震反射 岩石圈 青藏高原东北缘
- 嘉世旭

- 作品数:87被引量:854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 研究主题:地壳结构 深地震测深 地震 人工地震测深 青藏高原东北缘
- 刘国栋

- 作品数:32被引量:513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震 槽波 天山造山带 岩石圈结构 地壳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