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04篇“ 地区城镇化“的相关文章
- 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 2025年
- 城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深刻改变了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和过程,加剧了自然生态系统向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转变。本研究以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地区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城镇化子系统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机制及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该地区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其城镇化发展模式也正在经历重大转型,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多中心、组团式”的城镇化空间格局。(2)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呈现西北部高原地区高、东南部平原地区低的总体空间格局。(3)该地区城镇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土地城镇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经济城镇化的影响则从负向影响逐渐转变为正向影响;人口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则同时存在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研究丰富了对流域尺度自然系统与人类系统相互关系的理论认识,也为合理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和生态保护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吴淼米炜嵩康琦程永辉
-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地理加权回归
- 西南地区城镇化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 2025年
- [目的]分析西南地区城镇化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以此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方法]以西南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分析了2011—2021年西南地区城镇化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驱动因素。[结果](1)城镇化水平从研究初期的0.168增长到研究末期的0.326,整体呈现持续向好发展,低水平和较低水平城市数量较多。生态韧性水平从2011年的0.158上升至2021年的0.260,以较低水平和中等水平城市为主,具有典型的空间集聚性和非均衡性特征。(2)耦合协调水平持续改善,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初期以轻度失调为主,至2021年演变为勉强协调为主。(3)驱动因素方面,产业结构(Ind)对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具有较强驱动作用,均值达到0.746,自然地理条件(Geo)的驱动作用则相对较弱,均值仅为0.144。[结论]西南地区城镇化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高,从失调逐渐走向协调发展,并受到产业结构(Ind)、科技创新能力(Tec)、经济发展水平(Eco)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 樊华赵翠薇
- 关键词:城镇化
- 喀什地区城镇化与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协调性
- 2025年
- 以新疆喀什地区为研究区,运用熵值法研究2010年、2015年、2019年城市化与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喀什地区城镇化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度呈明显的空间差异,但整体呈增长趋势。2015年,喀什地区有3个县城镇化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类型回落,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镇化发展的过渡性;2019年,有8个县城镇化与土地利用效益属于濒临失调,可见喀什地区整体的城镇化发展综合水平以及土地利用效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 努尔比亚古丽·阿布力孜张永福美合日阿依·莫一丁
-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度
- 高原地区城镇化及其与生态环境交互影响研究——以青藏高原地区11市为例
- 2025年
- 目前对高原城镇化及生态环境影响的探究多为小尺度或大尺度层面,少有对多个城市长时间序列的城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交互影响关系的探究。因此,本文选取青藏高原常住人口数量位于前11名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城镇化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交互耦合模型,分析各城市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交互影响关系。结果表明:①西宁市、拉萨市、香格里拉市、玉树市整体处于城镇化系统发展的滞后状态;②德令哈市、格尔木市处于生态系统滞后状态;③拉萨市、日喀则市、格尔木市和康定市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度呈稳步上升趋势,形成了一种良性发展;④玉树市、香格里拉市协调度在适中和较差中波动,还需进一步协调发展。
- 刘子川谢云鹏
- 关键词:青藏高原城镇化交互影响协调度
- 西部地区城镇化对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三阶段超效率SBM模型
- 2024年
- 基于三阶段超效率SBM模型研究西部地区2007-2022年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并建立随机效应Tobit模型实证分析西部地区城镇化与生态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西部地区城镇化与生态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稳定的“倒U”型关系;城镇化建设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西部地区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西部地区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会导致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在城镇化发展后期呈下降态势,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人力资本,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加强推进以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提升西部地区生态全要素生产率。
- 单晓娅宋培蕾宋扬
- 关键词:城镇化TOBIT模型
- 长三角地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福利绩效的耦合协调研究
- 长三角地区是国家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心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福利绩效的耦合协调对于区域协调发展非常重要。本文基于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市的面板数据,从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五个维度构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 蔡雅凡
- 闽东南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耦合分析被引量:2
- 2024年
- 揭示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耦合关系,有助于厘清地域发展差异,优化城镇化实施路径及改善生态系统服务质量.以闽东南地区为例,在分析2000~2020年城镇化多维系统与典型生态系统服务演变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二者的时空耦合状态及趋势,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改善建议.结果表明:(1)闽东南地区综合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年均增幅7.3%,近94%的区域已步入中高发展阶段;生态系统服务趋于衰退,尤以粮食供给和水源供给服务最为显著,分别下降61.9%和46.9%.二者空间分布呈现东南沿海“高城镇化水平-弱生态系统服务”与西北内陆“低城镇化水平-强生态系统服务”的错位格局.(2)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相关性以负向为主,较之人口和空间城镇化,经济和社会城镇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负向效应较弱且进一步弱化趋势明显.伴随人口和空间城镇化大幅降速及经济和社会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发展动力逐渐由增“量”转为提“质”,生态系统服务衰退得到缓解.(3)综合城镇化与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经历“失衡-过渡-调和”这3个阶段,耦合协调度平均增幅60.5%~120.6%,但高度协调区域依然匮乏,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二者相对关系从城镇化滞后向生态系统服务滞后演变,城镇化过度超前而导致耦合协调等级倒退的波动性问题在东南沿海地区初步显现.因此,在未来建设中闽东南地区须重视经济质量与社会效益的提高,强化生态空间统筹管理与保护修复,增强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发展的有序性与稳定性.
- 杜峯屹陈松林蒲佳豪
-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系统服务闽东南
- 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城镇化也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规划,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但目前我国居于高位的收入差距问题,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对实现共同富...
- 李倩男
-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空间异质性
- 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以丽江市为例
- 2024年
- 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丽江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旅游地,经济发展模式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与城镇化率存在一般发展关系。文章以丽江市2015-2022年数据为依据,构建丽江市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一般性数学模型,通过运用数学模型分析丽江市相关数据,发现丽江市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城镇化率,并且与经济发展存在一般性关系,主要与丽江市的区域位置、土地类型、人口分布等因素有关。因此丽江市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要根据实际情况理性、正确看待,以提高城镇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
- 李凤鸣杨香娇
-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增长少数民族地区
- 高速铁路与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基于贵广高铁榕江站的考察
- 2024年
- 随着中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建设与运营,高速铁路已经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助推器。通过田野调查分析贵广高铁建设对榕江县城镇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速铁路的修建造就了城镇发展的创新模式,扩大了城镇经济规模,促进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聚集。高速铁路与城镇发展之间存在多方位、多层次的促进关系。然而高铁站点具有重要的“节点效应”,未设站的沿线区域大多面临“过道效应”,并不能从中获益。如何避免高铁修建带来的负面效应,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亟须深入探讨的问题。
- 李金兰王政
- 关键词:高速铁路城镇化
相关作者
- 马德君

- 作品数:16被引量:48H指数:3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熵值法 城镇化 藏区 协调度 西北民族
- 王发曾

- 作品数:189被引量:2,160H指数:31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 研究主题:中原城市群 城市犯罪 中原经济区 城市 城市群
- 查奇芬

- 作品数:96被引量:662H指数:14
-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 研究主题:实证分析 实证研究 经济增长 综合评价 产业结构
- 宁越敏

- 作品数:191被引量:5,114H指数:42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城市化 城市群 影响因素 全球生产网络 新型城镇化
- 晁增福

- 作品数:29被引量:65H指数:5
- 供职机构: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城镇化 教学改革 GM 数学建模 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