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25篇“ 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相关文章
-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冬小麦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为探寻最适宜小麦种植的秸秆还田模式,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质量,采用根箱培养,以不施肥(CK)为对照,设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化肥共6个处理,即秸秆还田(SF)、秸秆生物炭还田(BF)、秸秆配施腐熟剂还田(SDF)、秸秆配施纳米载体腐熟剂还田(SNDF)以及单施化肥(F).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在不同时期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组分质量分数基本表现为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SNDF处理在小麦成熟期的表层土壤总有机碳(SOC)、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土壤微生物量碳(MBC)质量分数分别为36.40 g/kg、491.56 mg/kg、273.10 mg/kg,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为225.7%,SDF在小麦成熟期的土壤活性有机碳(LOC)质量分数为7.79 g/kg,SOC、土壤DOC、土壤MBC、土壤LOC和碳库管理指数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研究发现SNDF处理对冬小麦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改善效果最好,该结果为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
- 张黛静刘毅昕陈慧平方凌李春喜王岚
-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碳库管理指数
- 宁夏旱区枸杞/覆盖作物种植体系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被引量:3
- 2024年
- 为探究种植覆盖作物和施用有机肥对宁夏旱区枸杞园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枸杞单作+不施有机肥(S_(0))、枸杞单作+中量有机肥(2 kg·株^(-1),S_(1))、枸杞单作+高量有机肥(4 kg·株^(-1),S_(2))、枸杞/肥田萝卜复合种植+不施有机肥(M_(0))、枸杞/肥田萝卜复合种植+中量有机肥(2 kg·株^(-1),M_(1))和枸杞/肥田萝卜复合种植+高量有机肥(4 kg·株^(-1),M_(2))6个处理,分析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含量、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及其与其他理化因子的关系,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揭示驱动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与传统枸杞单作相比,枸杞/肥田萝卜复合种植0~20 cm土层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显著提高了55.3%、25.2%和79.0%,同时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也显著提高了18.4%、26.8%和18.4%(P<0.05)。而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变化均不显著。与未施用有机肥处理相比,中量有机肥处理0~20 cm土层S1和M1处理的碳库活度和碳库活度指数显著提高,高量有机肥处理仅M2处理的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显著提高61.9%、59.4%和64.9%(P<0.05)。而20~40 cm土层S_(1)和S_(2)处理的碳库指数显著降低,M_(1)和M_(2)处理的有机碳组分和碳库管理指数变化均不显著。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全氮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共同解释了碳库管理指数98%的变化。综上所述,宁夏旱区枸杞/覆盖作物复合种植模式能有效提升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在减少有机肥施用量的情况下仍能达到土壤培肥的目的。
- 李文慧陈浩楠南雄雄林妍敏王芳
- 关键词:覆盖作物有机碳组分碳库管理指数结构方程模型
- 两种抚育措施对柏木人工林碳贮量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初期影响
- 我国柏木人工林林分质量参差不一,其中川中丘陵区在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中营造的柏木人工林初植密度大,未及时开展抚育经营活动,柏木生长状况不佳、生态稳定性差。对柏木人工林进行森林抚育,可以改善其林分结构和林内环境,提高柏木生长...
- 张桢铭
- 关键词:柏木人工林间伐补植碳贮量土壤活性有机碳库
- 氮磷湿沉降及凋落物添加对阔叶红松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及氮磷的影响
- 随着全球工业化快速的发展,大气氮磷沉降的增加,促进森林凋落物分解和养分的释放,从而会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与释放。本研究以红松人工林和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5~10月在凉水自然保护区进行氮磷湿沉降[低浓度氮磷(...
- 李常准
- 关键词: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活性有机碳库氮磷含量
- 文献传递
-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及水稻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探明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方式对耕层土壤(0~20 cm)活性有机碳和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于2012年在湖北省大法寺镇稻麦复种系统试验基地,设置了免耕(NT)和翻耕(PT) 2种耕作方式以及5 250(SR3)、3 500(SR2)、1750(SR1)、0 kg/hm^2(SR0) 4种秸秆还田量。[结果]与翻耕相比,免耕显著降低1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TOC) 5%~21%、易氧化态碳(EOC) 7%~43%、微生物生物量碳(MBC) 10%~46%、碳库管理指数(CPMI) 6%~44%,显著降低5~10 cm土层土壤水溶性有机碳(DOC) 23%~36%。与秸秆不还田相比,处理SR3和SR2增加5~10 cm土层土壤DOC 29%~38%。处理SR3能显著降低水稻产量9%~2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EOC呈极显著正相关,与DOC则呈显著负相关,表明EOC、DOC对于短期内稻田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量的改变响应最为敏感,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关。[结论]相较于传统耕作方式,短期免耕与秸秆还田不是适合砂壤土质增碳增产的技术模式。
- 王丹丹曹凑贵
- 关键词:秸秆还田免耕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
-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伊犁地区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7年
-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可以比较准确地发现人为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干扰情况。以伊犁河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和荒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在SOC中的分配情况,各类有机碳含量之间的相关性、CPMI。研究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SOC含量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有显著差异,SOC含量为草地>林地>耕地>荒地;WSOC含量为耕地(最高)>荒地(最低);易氧化碳(ROC)含量为草地最低;在0—20cm和20—40cm土层,微生物量碳(MBC)含量为草地(最高)>林地(最低);ROC含量为荒地高于草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S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R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升高;除林地外,其他样地MB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WS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ROC,MBC和WSOC所占SOC比例各不相同,且碳库的活度主要取决于ROC所占比例,ROC所占比例为荒地>耕地>林地>草地;MBC所占比例为荒地>耕地>草地>林地;WSOC所占比例为耕地>林地>荒地>草地。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各活性有机碳所占比例情况为ROC>MBC>WSOC。(3)不考虑土层深度影响,耕地ROC含量与MBC含量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林地SOC含量与ROC含量呈显著线性负相关;荒地SOC含量与WSOC含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SOC,ROC,MBC,WSOC含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总体偏低。(4)同一土地利用类型,CPMI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先增大后减小;0—20cm土层的CPMI为林地>荒地(100)>耕地>草地。土地利用类型由荒地、草地、耕地转变为林地,有利于CPMI的提高,有利于土壤培肥,促进碳循环。
- 崔东肖治国赵玉邓霞孟祥霞罗青青
-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碳库管理指数伊犁河谷
-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被引量:7
- 2016年
- 为了解植被恢复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方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DOC)、轻组有机碳(LFOC)和易氧化碳(ROC)含量均以乔灌阶段最高(P〈0.05),随土层加深显著减小(P〈0.05)。随恢复进程,MBC/SOC、DOC/SOC和ROC/SOC显著增加(P〈0.05);0-20 cm土层,LFOC/SOC随恢复显著增加(P〈0.05),而20-40 cm土层,LFOC/SOC的差异不明显(P〉0.05)。随土层加深,LFOC/SOC显著减小(P〈0.05),DOC/SOC、MBC/SOC和ROC/SOC逐渐增加(P〉0.05)。SOC、MBC、DOC、LFOC和ROC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各类活性有机碳库与土壤含水量(SWC)、全氮(TN)、碱解氮(AN)和速效磷(AP)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与土壤容重(BD)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植被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形成和积累,增加土壤碳储量。
- 陈璟杨宁
- 关键词:紫色土植被恢复
- 不同林龄木荷-青冈栎混交林幼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以中国北亚热带地区退化灌木林补植改造7a和11a后形成的木荷-青冈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保留的灌木林为对照,分析了造林初期林龄对林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7a和11a生木荷-青冈栎林0~50cm各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比灌木林分别增加了22.79%~43.34%和52.33%~96.13%,易氧化碳含量增加了11.11%~25.18%和57.89%~100.90%,轻组有机质含量增加了18.18%~85.20%和74.50%~93.75%,水溶性有机碳含量7a生木荷-青冈栎林比灌木林降低了4.10%~9.53%(10~20cm除外),而11a生林分比灌木林增加了0.71%~5.37%。(2)3种林分土壤活性有机碳在总有机碳中所占的比率大小顺序、水溶性有机碳/土壤总有机碳均为灌木林〉7a生木荷-青冈栎林〉11a生木荷-青冈栎林,易氧化碳/土壤总有机碳为11a生木荷-青冈栎林〉灌木林〉7a生木荷-青冈栎林。(3)3种林分各活性有机碳组分与土壤总有机碳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水溶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的相关系数相对较低;各林分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轻组有机质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灌木林水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水解氮、速效钾相关性不显著。研究认为,灌木林改造为常绿阔叶人工林,林分土壤有机碳在幼林期已有显著变化,随着林龄增长,人工林有机碳的积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程彩芳李正才周君刚吴亚丛赵志霞孙娇娇
- 关键词:土壤活性有机碳
- 柑橘园不同经营措施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及碳释放规律
- 江西是我国的红壤中心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南方红壤土壤侵蚀的典型地区。种植果树是红壤区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本文选择江西水土保持研究院位于九江市德安生态科技园的柑橘园为实验区,对种植牧草、轮作经济作物、梯田等三...
- 何木姣
- 关键词:柑橘园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土壤呼吸
- 文献传递
- 氮添加对苏北沿海杨树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被引量:20
- 2014年
- 大气氮沉降成为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氮的沉降可能显著影响森林土壤碳循环过程。从2012年5月起,对东台林场3种林龄(5、9、15年生)黑杨派无性系I-35杨(Populus deltoides CL‘35’)人工林进行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探讨氮沉降对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经过1年施氮试验后,5和9年生杨树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随着氮沉降水平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15年生林分在不同氮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均有所增加;3种林龄在不同氮处理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随着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可溶性有机碳之间以及这二者与土壤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铵态氮、硝态氮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试验表明,氮沉降可能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从而影响杨树人工林土壤碳动态。
- 许凯徐钰张梦珊徐长柏曹国华葛之葳阮宏华
- 关键词:氮沉降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相关作者
- 李正才

- 作品数:79被引量:813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 研究主题:毛竹林 土壤活性有机碳 北亚热带 土壤有机碳 毛竹
- 姜培坤

- 作品数:266被引量:2,955H指数:34
- 供职机构:浙江农林大学
- 研究主题:雷竹 雷竹林 土壤 植硅体 碳
- 刘荣杰

- 作品数:9被引量:133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 研究主题:活性有机碳 土壤活性有机碳 土壤活性有机碳库 毛竹林 北亚热带
- 吴亚丛

- 作品数:9被引量:118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 研究主题:碳储量 活性有机碳 土壤活性有机碳库 北亚热带 樟树人工林
- 肖银龙

- 作品数:8被引量:196H指数:7
-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
- 研究主题:模拟氮沉降 氮沉降 土壤呼吸 慈竹 根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