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171篇“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相关文章
- 石漠化坡地不同整地措施下表层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分析石漠化坡地不同整地措施下表层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提高石漠化坡地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石漠化坡地中反坡、斜坡和平地3种整地措施下的柑橘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和多重分形理论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1)反坡的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平地和斜坡(p<0.05),平地土壤含水量的空间连续性和聚集性以及总变异和结构性变异强于斜坡和反坡。(2)不同整地措施下的土壤含水量均具有中等强度变异性(10.00%≤CV≤100.00%)、强空间自相关性[C_(0)/(C_(0)+C)≤0.25]和极显著(p<0.01)的空间聚集性。(3)不同整地措施下的土壤含水量分布具有多重分形特征,旱季时反坡的土壤含水量分布区间最窄,斜坡的土壤含水量分布更离散;雨季时平地的土壤含水量分布区间最窄,反坡的土壤含水量更不均匀。[结论]土壤机械组成是影响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反坡整地措施更有利于改善石漠化坡地的土壤水分条件。
- 田卓张帅普徐勤学
- 关键词:土壤水分
- 渭北旱塬不同树龄矮砧密植苹果园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为矮砧密植苹果园水分管理提供参考,实现果园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方法]通过空间代时间的方法,以人工打土钻的方式定期采集6 a,9 a和12 a果园0—300 cm的土样,监测树下、株间、中间点和行间位置的土壤水分状况,揭示了不同树龄和空间位置的果园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1)在垂直方向上,各树龄果园的土壤含水量在雨季前、中、后期差异显著,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呈现减—增—减—增的变化趋势。(2)在水平方向上,各树龄果园在雨季前、中、后期的土壤含水量分布特征相似,即树下的含水量明显小于株间、行间和中间点,尤其是树下位置浅层(0—60 cm)和中层(60—160 cm)的土壤水分亏损最多。[结论]雨季前(3—6月)是矮砧密植苹果园水分亏缺最多的时期,此时应及时人工灌溉;苹果树主要吸水部位是树下土壤浅层(0—60 cm)和中层(60—160 cm),应加强对树下部位的灌溉。
- 王达未陈东凯骆汉谢永生
- 关键词:渭北旱塬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 梯田侧壁显著影响黄土塬区梯田土壤水分空间分布
- 2024年
- [目的]坡地改梯田是黄土塬区重要的水土保持和农业措施,明确梯田侧壁(梯壁)对梯田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影响有助于保持梯田水分,提高梯田生产力。[方法]通过对黄土塬区典型人工高坡(梯壁高5 m)梯田不同位置土壤取样测定含水量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分析梯田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随着距梯壁距离的增加,梯田0—30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从15.9 mm增加至328.6 mm,呈显著上升趋势;梯壁蒸发量从318.0 mm逐渐降低至83.4 mm;梯面宽为300 cm时,梯壁蒸发量可以达到土壤储水量的33%~38%。土层深度和距梯壁的距离是影响梯田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土壤颗粒组成和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较低。[结论]黄土塬区梯壁导致的侧向蒸发显著影响梯田土壤水分分布,导致侧壁一侧土壤水分降低。在梯田的维护和管理中应采取适当措施降低梯田侧壁蒸发导致的水分损耗。
- 白晨赟余小玲马琛琛韩晓阳乔江波朱元骏
- 关键词:黄土塬区土壤含水量
- 黑土区冬季农田及其周边荒草地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 2024年
- 近些年,由于东北作为国内粮仓,黑土被开发之后,黑土的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变化,有部分土壤向着不断培肥熟化的方向发展。土壤的有机物质发生改变。抗御旱涝能功下降。水分作为土壤最重要理化性质之一,研究其空间分布可以有利于观察、记录、研究黑土区农业耕地和荒草地的变化情况,为保护黑土及时做出相对应的措施以及方案。本文通过对农田和荒草地的水分分布来进一步的研究,更加详细地了解黑土区表层及深度与水分空间分布的特征。之后出野外进行实地调查实验,在对实验数据处理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黑土区的水土流失逐渐严重,荒草地与农田相比,变化不大,而农田在过度开垦和过度施肥的情况下,土壤肥力大大不如以前。希望在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更合理科学的方式管理黑土区的水土流失等土壤问题。
- 朱家驹
- 关键词: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水分东北黑土区
- 青海湖流域生长季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9
- 2023年
- 【目的】土壤水分作为水文循环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影响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演变的关键因素之一。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了解青海湖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基于2019—2021年7~8月青海湖流域75个采样点的土壤水分实测数据,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和海拔高度的土壤水分空间分异,辨识了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结果表明:(1)青海湖流域土壤水分平均值及其变异系数在垂直方向上均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深层(60~100 cm)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更均匀。(2)不同植被类型和海拔高度下的土壤水分垂直分布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四种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高寒草甸、灌丛、高寒草原、温性草原;除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平均值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外,其余三种植被类型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土壤水分随海拔升高而增大,3600 m以上地区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呈“W”型变化。(3)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水分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各不相同。高寒草原和温性草原土壤水分受气温影响较大,两者在60~80 cm深度同气温相关系数分别为-0.509和-0.703,受降水和NDVI影响较小;高寒草甸和灌丛则与之相反。低海拔地区主要受气温影响,土壤水分含量较低;高海拔地区则在气温、降水等多种环境因子共同作用下,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结论】总体上,青海湖流域土壤水分受气温、降水和NDVI等多因素影响,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垂直方向上土壤水分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水平方向上高寒草甸土壤水分高于其余三种植被类型,高海拔地区土壤水分高于低海拔地区。
- 张梦雅马育军谢婷
- 关键词:土壤水分环境因子青海湖流域
- 不同滴头间距和毛管间距对匀播冬小麦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研究优化匀播冬小麦的滴灌配置方式。【方法】以新冬22号为材料,在立体匀播方式下,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滴头间距,设20 cm(T_(1))和30 cm(T_(2))2个处理,副区毛管间距,设30 cm(D_(1))、40 cm(D_(2))、50 cm(D_(3))、60 cm(D_(4))、70 cm(D_(5))5个水平。研究滴头间距和毛管间距对匀播冬小麦土壤水分时空分布,根干质量、根系形态、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在适宜的滴头间距和毛管间距处T_(1)D_(1)、T_(1)D_(2)、T_(1)D_(3)和T_(2)D_(1)、T_(2)D_(2)有利于土壤水分,根干质量、根系形态、土壤含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均保持较高水平,以T_(1)D_(2)表现最优;而在滴头间距和毛管间距过大处T_(1)D_(5)和T_(2)D_(5)表现较低。产量以T_(1)D_(2)表现最优,其值为9247.95 kg/hm 2。【结论】T_(1)D_(3)(滴头间距20 cm,毛管间距50 cm)是最佳滴灌配置组合。
- 罗四维贾永红张金汕王凯李丹丹王润琪董艳雪石书兵
- 关键词:冬小麦滴头间距根系形态
- 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对植被的影响被引量:10
- 2023年
- 研究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水分空间特征,有利于提高干旱区水资源利用率和植被恢复。连续对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6个典型群落类型样地的地表0~120 cm深度剖面的土壤水分分布进行调查,采用烘干法分析并结合18个调查样方进行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揭示荒漠植被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的变异性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表层土层含水量空间变异性表现为强变异,说明土壤水分不稳定,深层土壤空间变异性变现为弱变异性,说明土壤水分较稳定。2)垂直分布上,每个样地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呈上升—降低—上升的总体趋势,各样地土壤含水量均是表层低,深层高。3)水平空间上,土壤含水量变化范围在0.09%~22.34%,土壤含水量的均值依次为深层(60~120 cm)>上层(0~40 cm)>中层(40~60 cm),总体来看,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各层土壤含水量均处于较低水平。4)干沙层土壤含水量最低,上覆沙土土壤含水量很少且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下浮沙土受地下水毛管作用和蒸腾作用影响水分含量较高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被的天然分布提供了理论依据。
- 陈斌鲁延芳占玉芳甄伟玲滕玉风李鸿儒张纯曦
- 关键词: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含水量
- 三峡库区茶园坡面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对降雨补给的响应被引量:3
- 2023年
- 利用高频率(5 min)的土壤水分探针和自动气象站监测三峡库区典型茶园坡面与林地坡面的土壤水分变化过程及其对降雨的响应,明确了林地和茶园土壤水分变化的规律,揭示了土地利用方式和微地形对土壤水分和降雨储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茶园和林地土壤含水率随降雨量的变化而改变,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呈现“W”型和“S”型变化。土壤含水率年内变异系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壤(10 cm)含水率为中等变异水平(10%土壤(20—120 cm)含水率为弱变异水平(0土壤水分的影响体现为上坡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幅度小于中下坡,在80—120 cm土层表现最明显,上坡80—120 cm土层水分较稳定,而中下坡80—120 cm土层水分波动较大。坡位对储水量补给量的影响表现为下坡补给量大于中上坡。(4)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林地和茶园各坡位土壤水分补给量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且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决定系数(R)除茶园上坡外均大于0.81,说明土壤水分补给量和降雨量的拟合度较好。研究结果可为山地丘陵区茶园坡面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
- 李雪婷刘目兴刘目兴王伟杰易军万金红
- 关键词:土壤水分茶园储水量三峡库区
- 喷灌水量及其均匀性对冬小麦冠层下和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影响
- 喷灌均匀性是衡量喷灌质量优劣和喷灌系统设计的重要参数,然而在作物冠层发育后,冠层会对喷灌水量进行再分配,进而影响喷灌水量在土壤中的再分布,最终影响作物生长。为完善喷灌均匀性的设计与评价标准,研究作物冠层对喷灌水量的再分配...
- 郭鑫
- 关键词:灌水量冬小麦冠层土壤含水率
- 黄土丘陵区深层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为了解生态恢复后深层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以黄土高原丘陵区纸坊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水分在土壤垂直方向、水平方向以及不同土层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土壤水分的变化可以分为活跃层、规律变化层和稳定层,且随着坡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减小;阴坡土壤含水量大于阳坡;土壤含水量乔木<灌木<草地<农地;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减小。小流域土壤水分在水平方向上从南到北有减小的趋势,从东到西也逐渐减小,土壤水分在水平方向上在6.22%~13.8%之间变化。土壤水分在水平方向上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是气候、植被以及土壤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水平分布格局整体比较稳定,而且这种稳定的分布格局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小流域在各层土壤水分分布基本一致。整体上都表现为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在中间土层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量的分布特征很相似,说明在此范围内存在土壤含水量的稳定变化层。深层土壤水分受坡度、坡向、土地利用类型和退耕年限的影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后期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 赵佰礼李元臻张晓华李文海李琳范之军杨雄
-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水分
相关作者
- 李久生

- 作品数:215被引量:1,442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滴灌 喷灌 施肥灌溉 灌溉 地下滴灌
- 王克勤

- 作品数:320被引量:2,101H指数:26
- 供职机构:西南林业大学
- 研究主题:坡耕地 干热河谷 滇中 反坡 金沙江干热河谷
- 杨绍辉

- 作品数:125被引量:309H指数:13
- 供职机构:集美大学
- 研究主题:波浪能 发电装置 波浪 发电 浮标
- 王一鸣

- 作品数:168被引量:1,742H指数:28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土壤水分 近红外光谱 温室 番茄 相位检测
- 冯磊

- 作品数:55被引量:123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土壤水分 相位检测 相位检测器 传感器 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