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39篇“ 土壤有机碳矿化“的相关文章
- 土壤有机碳矿化培养瓶
-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土壤有机碳矿化培养瓶,其包括容器、盖体,所述容器和盖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容器内底部凸起形成有碱液吸收瓶限位环,所述碱液吸收瓶限位环内腔可分离设有碱液吸收瓶,所述碱液吸收瓶限位环外与容...
- 刘彩霞高晴盈廖琳慧王亮
- 外源碳输入对苔原土壤有机碳矿化和组分的影响
- 2025年
- 苔原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巨大,其微小的变化都可能显著影响大气CO_(2)的浓度,对调节全球碳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长白山岳桦(Betula ermanii)林下的草本植物入侵苔原,导致苔原植被发生显著变化,为揭示不同外源碳输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组分的影响,开展了120 d的室内培养实验。选取苔原带原生灌木优势种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aureum)和入侵草本优势种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的凋落物,采集牛皮杜鹃样方内表层土样(0—15 cm),设置6个凋落物处理模拟不同外源碳输入。研究结果表明:(1)与灌木凋落物输入相比,随着草本外源碳输入比例的提高,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和正激发效应,特别是培养初期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正激发效应增加更为显著;并且较高品质的混合凋落物输入使各项测量指标高于品质更高的单一草本植物凋落物输入。(2)与灌木凋落物输入相比,随着草本外源碳输入的增加,减少了土壤有机碳库中总有机碳的数量和重组有机碳的比例,增加了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比例,而且也增加了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3)通过相关分析、一级动力学单指数模型和一级动力学双指数衰减模型拟合表明,高品质的外源碳输入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矿化,而低品质的外源碳输入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稳定。综上,随着草本植物入侵程度的加重,苔原土壤有机碳库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而当未来草本植物完全代替灌木植物时,苔原土壤有机碳库又会变得相对稳定一些。
- 张思琪王彩玲许嘉巍靳英华徐晓云彭博妍李宇杨雪婷雷虹侯汝栋
-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矿化
- 喀斯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2025年
- 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直接影响土壤养分循环和大气CO_(2)浓度,对维持土壤肥力和全球碳循环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探究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矿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理解喀斯特地区碳循环和石漠化生态恢复有重要意义。在广西马山县选取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玉米地、草地、金银花、人工林和灌木林),通过为期30 d的矿化培养,结合土壤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指标变化,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SOC矿化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1)相较于玉米地而言,灌木林和人工林的SOC矿化显著提高,而金银花和草地无显著差异。由于人工林SOC矿化潜力大且碳存留能力相对较弱,在人为干扰或全球变化背景下更容易发生碳流失。而灌木林、草地和金银花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能存留更多的SOC,因此可作为石漠化区退耕还林的优选模式。(2)表层土壤的有机碳矿化高于深层土壤,但其高的碳输入、较低的有机碳矿化常数和相当的固碳能力促进表层SOC存留。(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解释了SOC矿化特征的65.50%,其中SOC、微生物碳、可溶性碳和Ca^(2+)是解释喀斯特SOC矿化的重要土壤因子。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分别解释了有SOC矿化特征的66.50%和19.80%,其中拟杆菌门细菌、放线菌门细菌和被孢霉门真菌是调控SOC矿化的主要微生物类群;而细菌多样性和真菌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变化均无显著影响。综上,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导致土壤碳底物和Ca^(2+)的变化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别是特定微生物组群,进而调控SOC矿化。
- 黎俊杜馨如莫小亮张婷黄婧贺同鑫裴广廷宋立全孙立飞孙建飞胡宝清张伟东
-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有机碳矿化土壤微生物
- 温度和水分对寒温带典型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 2025年
-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分析寒温带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随温度和水分的变化特征,揭示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机制,以期深入探讨气候变暖背景下,温度和水分对寒温带典型森林类型土壤碳循环的影响。采集白桦林和兴安落叶松林0土壤(h),设计3个温度梯度(10、15、20℃)和3个水分梯度(30%、45%和60%)进行土壤碳矿化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1)两种林型0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呈明显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培养后的4~6 d,白桦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峰值波动在13.38~77.47 mg·kg^(-1)·h^(-1),兴安落叶松林峰值波动在10.82~48.08 mg·kg^(-1)·h^(-1),白桦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高于兴安落叶松林,随培养时间延长矿化速率迅速降低,并趋于平缓;(2)两种林型土壤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与温度和水分呈显著正相关。白桦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在不同土层均高于兴安落叶松林,0矿化量分别是兴安落叶松林的1.27、1.01、1.19倍,10 cm土壤在温度从10℃升高到20℃时,温度敏感性(Q_(10))随水分增加而增加,且10 cm土壤有机碳矿化受温度和水分的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并伴随着森林碳排放量的增加。
- 李雪朱宾宾满秀玲
- 关键词:寒温带白桦林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
- 生物炭碳稳定性及对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 2025年
- 生物炭对增强滨海湿地固碳能力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生物炭的固碳潜力和对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的具体作用路径仍不明确.本研究通过生物炭稳定性实验阐明不同热解温度生物炭的固碳潜力,通过土壤矿化实验和路径模型等方法,探究不同生物炭添加量(0%、0.1%、1.5%和3%)对SOC矿化的影响效果和路径.结果表明,随着生物炭制备温度从300℃升高到600℃,化学氧化的碳损失量由46.82%下降到14.11%,微生物矿化量由3.5%降到0.2%,表明600℃生物炭的固碳潜力较佳.采用600℃生物炭进行土壤矿化实验,生物炭使SOC含量增加了1.83~3.94倍,累积矿化量降低了3.43%~19.1%,其中1.5%添加量生物炭的矿化速率最低.使用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PM)量化并揭示了生物炭影响滨海湿地SOC矿化路径:生物炭释放的稳定碳含量高,不易被微生物利用,矿化速率低;生物炭增加大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对SOC进行物理包裹,实现碳封存,抑制SOC矿化.研究表明增加生物炭碳稳定性和抑制SOC矿化可提高滨海湿地固碳能力.
- 张华杰陈友媛王磊叶圣滢王雅雯孙雪凌
- 关键词:生物炭滨海湿地有机碳矿化
- 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
- 2025年
- 研究不同海拔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对于深入理解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以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的常绿阔叶林(660 m)、针阔混交林(1430 m)和高山矮林(1750 m)为研究对象,基于各森林类型土壤(0~10 cm)室内25℃矿化培养试验,探讨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区不同海拔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结果表明,在40 d培养期内,高海拔森林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矿化速率均显著高于低海拔森林土壤(p<0.05)。土壤有机碳(SOC)与土壤矿化速率正相关,含量更高的土壤有机碳提供了更多的矿化底物能够支持更高的微生物量,同时还有利于惰性土壤有机碳向易分解有机碳转化从而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全氮(TN)增加会显著降低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增加土壤有效氮含量,促进微生物生物量增加,并促进微生物分泌获取能量的酶活性,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不同海拔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能用一阶动力学模型较好地拟合。海拔梯度上,土壤有机碳潜在矿化量(C_(p))高海拔森林土壤显著高于低海拔森林土壤,但土壤矿化速率常数(k)却是高海拔森林显著小于低海拔森林(p<0.05)。Mantle test和随机森林回归分析结果表明,TN和SOC是影响C_(p)的重要因素,而k主要受硝态氮(NO_(3)^(-)-N)和SOC的制约。总之,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趋势下,该保护区高海拔森林土壤预计将释放更多的CO_(2),从而对大气条件产生较大影响。
- 黄远泽胡彬张凌睿徐武蒙检卢峰金恒覃林
-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海拔有机碳矿化
- 全球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模拟研究
- 土壤有机碳(SOC)库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库,SOC矿化每年向大气释放约60 Pg碳,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环节。温度是影响SOC矿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全球变暖背景下,SOC矿化对温度的响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全球碳循...
- 张帅
- 关键词:全球变暖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
- 2种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及生物活性
- 2024年
- 以南京紫金山近80年生的朴树糙叶树阔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枫香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2种林分土层(h)0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和矿化速率,解析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和潜在可矿化有机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阔叶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和矿化速率均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P<0.05),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的土壤累积矿化量范围分别为2705.06~4535.46和2122.66~3995.73 mg·kg^(-1),2种林分矿化速率范围分别为13.71~169.6和13.12~139.73 mg·kg^(-1)·d^(-1)。②冗余分析表明,对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机碳矿化解释率较高的因子依次为土壤酸性磷酸酶(ACP)、脲酶(UE)、过氧化物酶(POD)、土壤密度和土壤碳氮质量分数比(w(C)∶w(N));对针阔混交林土壤有机碳矿化解释率较高的因子依次为ACP、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土壤密度和w(C)∶w(N)。结构方程模型表明,2种林分通过土壤微生物极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P<0.01),通过土壤酶、土壤密度、MBC和w(C)∶w(N)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P<0.05)。③阔叶混交林的土壤惰性有机碳占土壤有机碳百分比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P<0.05)。同时,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比低于针阔混交林,2种林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占土壤有机碳百分比范围分别为6.11%~9.21%和6.66%~9.43%。综上,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较小,且具有更好的有机碳稳定性,建议在北亚热带森林植被恢复时营造以乡土树种为主的阔叶混交林。
- 徐天懂史珑燕谷雨晴张宇恬张琳婧关庆伟
-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矿化林分类型土壤酶土壤微生物
- 凋落物C/N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 2024年
- 凋落物输入会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矿化过程,其影响程度主要受凋落物C/N、土壤肥力和温度条件的影响,然而,这三因素的综合影响仍不清楚。以低肥力土壤(LF)和高肥力土壤(HF)为研究对象,分别添加7种不同C/N的凋落物,并设置培养温度为23℃和33℃,进行恒温避光培养,期间动态监测CO_(2)排放的变化,以揭示SOC矿化过程应对三因子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凋落物添加显著增加CO_(2)峰值排放速率,且与C/N>30的凋落物相比,添加C/N<30的凋落物对CO_(2)的峰值排放速率的促进作用更显著。CO_(2)峰值排放速率同时受土壤肥力和培养温度影响,HF-33℃条件下的CO_(2)峰值排放速率最高。添加C/N<30的凋落物显著增加了CO_(2)累积排放量,在LF-23℃、LF-33℃、HF-23℃和HF-33℃条件下,最大增幅分别为407%、304%、345%和160%。相关分析显示,SOC矿化率与凋落物C/N间呈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低质量凋落物会抑制SOC矿化。在LF-23℃、LF-33℃、HF-23℃和HF-33℃处理下,与凋落物C/N最低的CN1相比,添加C/N最高的CN7后,SOC矿化率的降幅分别达3.53、3.04、1.71和2.06倍。土壤肥力影响SOC矿化,HF的SOC矿化率较LF高1.29-2.66倍。培养温度对SOC矿化的影响在HF中表现出显著差异,与CK相比,在HF中添加凋落物显著降低了SOC矿化温度敏感性(Q10)。综合PLS-PM模型可知,SOC矿化是凋落物C/N、土壤肥力和培养温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凋落物的C/N比对SOC矿化产生显著的负效应,土壤肥力则对SOC矿化产生主要的正效应,而温度的正效应则相对较小。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不同土壤肥力和温度背景下,C/N不同的外源有机物输入对SOC矿化的影响及其背后的综合效应。
- 李天苗淑杰余洁赵玉蝶乔云发
- 关键词: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
- 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本文综述了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碳(SOC)矿化影响的研究进展,分别叙述了氮沉降下土壤微生物变化对SOC矿化的影响、氮沉降下土壤理化性质对SOC矿化的影响及氮沉降量对SOC矿化的影响。
- 苗雪松郑军田晓华张伟伦赵士博史泽林
- 关键词:氮沉降土壤有机碳矿化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质
相关作者
- 李忠佩

- 作品数:192被引量:4,139H指数:3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研究主题:红壤水稻土 水稻土 有机碳 土壤 红壤
- 王义祥

- 作品数:485被引量:2,408H指数:23
- 供职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姬松茸 生物炭 子实体 茶园 食用菌
- 潘剑君

- 作品数:203被引量:2,791H指数:28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遥感 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 土壤侵蚀 GIS
- 高人

- 作品数:145被引量:1,685H指数:22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森林土壤 杉木人工林 凋落物 氮沉降 杉木
- 尹云锋

- 作品数:92被引量:919H指数:17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森林土壤 杉木人工林 凋落物 氮沉降 生物质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