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0篇“ 土地当量比“的相关文章
玉米与大豆间作对干物质累积分配、产量相对竞争 及土地当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为充分利用光热水肥土资源,间作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生产力、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种植方式。设置了玉米与大豆间作行M4S6(4∶6)、M2S4(2∶4)、M4S4(4∶4),玉米单作(MCK)与大豆单作(SCK)5种种植模式,研究了玉米与大豆间作对干物质累积分配、产量相对竞争及土地当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间作处理玉米干物质累积均大于单作玉米,M4S6、M2S4大豆干物质累积高于单作大豆。间作处理营养干物质输出量均大于单作,玉米与大豆间作处理显著增加了营养干物质的输出量,呈现处理M2S4>M4S6>M4S4>CK,玉米与大豆间作其输出率低于贡献率,间作玉米的输出率低于大豆,而贡献率显著高于大豆。玉米间作处理雌穗分配重显著大于单作处理,处理M4S6显著提高雌穗干物质分配重,结荚期间作处理大豆干物质向豆荚分配重低于单作处理,成熟期豆荚干物质分配重显著升高,处理M4S6豆荚干物质分配重最大。处理M2S4、M4S6、M4S4玉米产量分别为单作玉米MCK的70.81%、84.58%、66.33%,大豆产量分别为单作大豆SCK的9.89%、17.97%、14.18%,处理M4S4产量相对竞争优势极强,处理M4S6、M2S4M4S4竞争优势显著减弱,处理M4S6、M2S4、M4S4的产量土地当量LER均大于1,处理M4S6产量土地当量最大,其次是M2S4,处理M4S6、M2S4M4S4产量土地当量分别增加了19.42%、12.62%。处理M4S6、M2S4经济效益单作玉米MCK分别增加了19.41%、15.75%,单作大豆分别增加了113.01%、106.47%。整体上,相较其它间作处理,M4S6是最有益于挖掘玉米与大豆间作优势,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间作模式。
许波许海涛冯晓曦郭海斌张军刚王友华孔子明
关键词:玉米大豆间作土地当量比
不同施氮量下玉米花生间作不同玉米行对土地当量和产量贡献的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评价不同施氮量下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中作物种间互作对不同行玉米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于2019—2020年,利用长期定位微区试验,设置3个施氮量(N0:0 kg·hm^(-2)、N150:150 kg·hm^(-2)、N300:300 kg·hm^(-2))处理和2种种植模式(玉米花生间作:IM、玉米单作:SM),以玉米为研究对象,分析间作系统中不同行玉米竞争优势、土地当量、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对施氮量的响应。在间作系统中玉米的竞争能力显著强于花生,但毗邻花生带的玉米行(IM1)与远离行(IM2)间无显著差异。玉米花生间作土地当量大于1,土地生产力提高15%~23%,具有间作优势;而随着施氮量增加,玉米竞争能力增强。间作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IM1产量较SM处理增幅为37.8%~65.3%,IM2较SM处理增幅26.4%~56.1%,2019年氮肥施用量为150 kg·hm^(-2)时玉米土地当量表现出边行效应。玉米产量变化趋势为N150>N300>N0。施氮可增加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间作通过影响成穗数和穗粒数来影响产量,而氮肥通过影响穗粒数来影响产量。间作玉米氮肥农学效率单作玉米提高92.4%;N300的玉米氮肥农学效率N150低60.4%。在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中,适宜施氮量(150 kg·hm^(-2))下间作可显著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表现出产量边行效应,但并没有表现出氮肥利用边行效应。
赵凤艳张勇勇冯晨白伟郑家明蔡倩张哲杨宁向午燕孙占祥冯良山
关键词:间作氮肥种间竞争土地当量比
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系统产量及土地当量的影响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系统产量及土地当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3月-2019年8月广东省湛江市农科院内的玉米、花生作物试验田,间作模式分别:为八行玉米、八行花生;四行花生、四行玉米;玉米单作;花生单作。通过研究四种作业模式的系统产量、土地当量,对分析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系统产量和土地当量的影响。结果:两种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受玉米对营养物质、水分、光照等条件的竞争,间作花生单产量相对花生单作模式的单产量有所下降。系统产量整体收益相对提高,通过系统平衡收益,玉米、花生间作的平均每亩的系统产量分别是482.4kg、164.9kg,单作玉米亩产719.8kg,花生亩产263.1kg。这说明间作模式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结论: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通过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有助于提高系统产量,从而提高同一土地玉米与花生的经济效益。
吴小丽江日东陈傲梁永军陈少菜赖继逢
关键词: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
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及土地当量的影响
<正>【研究背景】吉林省不仅是我国玉米主产区,也是我国花生产业发展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地区之一。玉米/花生间作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光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生产力,而且符合我国对种植结构优化和调整的要求。但是,不同间作...
姚凡云多馨曲曹玉军吕艳杰魏雯雯吴杨刘志铭王永军
关键词: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
文献传递
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系统产量及土地当量的影响被引量:28
2016年
为进一步明确以稳定玉米产量为目的的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间作体系产量、产量构成和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3-2014年连续两年通过设置玉米单作、花生单作、玉米花生带状复合种植(行分别为2∶3、2∶4、3∶3、3∶4)6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花生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土地当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玉米净面积上产量随净面积上穗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穗粒数和百粒重则呈下降趋势;玉米花生2∶4模式净面积上玉米公顷穗数和产量最高,其间作花生产量最高,是该试验条件下最有利于花生产量提高的一种间作模式;各间作模式土地当量均大于1,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玉米花生3∶4模式系统产量最高,2013、2014年分别达到8 367.0、10 432.5 kg/hm2,均高于同年玉米单作对照和其它间作模式系统产量,其间作玉米、花生产量较高,获得最大土地当量和系统产量,土地利用效率提高15%、21%,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稳粮增油的种植方式。
孟维伟高华鑫张正夏海勇刘灵艳郭峰李宗新万书波
关键词:玉米花生间作土地当量比
马铃薯/玉米不同行套作对马铃薯品种产量和土地当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以4个不同类型马铃薯品种单作为对照,设置2∶2和3∶2两种马铃薯/玉米行,研究马铃薯/玉米套作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土地当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产量套作显著低于单作,套作3∶2行显著高于2∶2行,套作品种以中薯5号最高,其次为费乌瑞它,鄂薯5号和米拉最低。但复合群体的套作优势与套作马铃薯产量并不呈正向相关。套作米拉3∶2行、费乌瑞它3∶2行、费乌瑞它2∶2行、中薯5号3∶2行、鄂薯5号2∶2行(LER分别为1.40、1.35、1.31、1.24、1.19)具有较明显的套作优势,可在生产中采用;鄂薯5号3∶2行(1.05)套作优势不明显;米拉2∶2行(1.00)和中薯5号2∶2行(0.88)无套作优势,不宜在生产中采用。
黄承建赵思毅王季春廖采琴魏鑫郝艳睿
关键词:马铃薯玉米套作土地当量比
不同氮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对小麦土壤养分特性和土地当量的影响
小麦蚕豆间作为云南乃至西南地区小春作物的主要种植模式之一,在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养分资源利用效率、控制病虫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N0(不施氮肥,0)、N1(1/2常规施氮,112.5kg/hm2)...
任家兵何文天汤利郑毅
关键词:小麦蚕豆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
文献传递
不同氮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对小麦土壤养分特性和土地当量的影响
小麦蚕豆间作为云南乃至西南地区小春作物的主要种植模式之一,在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养分资源利用效率、控制病虫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N0(不施氮肥,0)、N1(1/2常规施氮,112.5kg/hm)、...
任家兵何文天汤利郑毅
关键词:小麦蚕豆间作养分特性
文献传递
土地当量(LER)的计算校正探讨被引量:13
2003年
针对目前运用土地当量 (LER)定量评价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地利用率过程中仅仅依靠作物产量进行计算所存在的弊端 ,提出了以作物产值、产品燃烧热或能值三种指标计算土地当量 (LER)从而衡量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地利用率大小的校正方法。
蔡承智高军陈阜
关键词:土地当量比LER评价指标
土地当量的实质及应用分析被引量:9
1999年
土地当量是种植制度中一重要概念,目前在间混作中已有初步应用,但不同文献对其定义不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土地当量的实质,并拓宽了其应用范围。通过对基本作物群体土地当量的实例分析,进一步讨论了土地当量的生产意义。
刘玉华张立峰
关键词:土地当量比作物群体作物生产系统

相关作者

张立峰
作品数:214被引量:1,064H指数:17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研究主题:甜菜 寒旱区 水分利用效率 光合特性 土地当量比
刘玉华
作品数:68被引量:335H指数:10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研究主题:甜菜 土地当量比 寒旱区 轮作 水分利用效率
白伟
作品数:151被引量:896H指数:19
供职机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玉米 水分利用效率 间作 春玉米 花生
李隆
作品数:140被引量:1,978H指数:31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间作 小麦 蚕豆 玉米 玉米间作
冯良山
作品数:262被引量:1,046H指数:20
供职机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玉米 水分利用效率 间作 花生 春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