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58篇“ 国际政治社会学“的相关文章
中日韩合作的文化阻力研究:国际政治社会学视角
中日韩合作稳步发展是当前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必要环节。中日韩合作达成所带来的益处,一方面是三国快速成长且互利共赢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中日韩不仅仅只代表三国间的合作,三国作为东亚区域内的重点国家,在推动亚洲...
张乐盈
关键词:中日韩合作国际政治社会学文化合作
中国国际政治社会学的理论、议题与未来
2024年
在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构中,中国国际政治社会学具有别具一格的科性理论价值,成为中国派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社会学方法的启发,以郭树勇、袁正清等为代表的中国国际政治社会学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实体本体论,吸纳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英国派和美国建构主义等说,努力在元理论、本体式理论与经验性理论方面进行理论建构,为建构中国国际关系自主知识体系做出了贡献。在未来研究议程中,中国国际政治社会学者需以(国际)政治社会学的中西方研究传统为参照,进一步以马克思政治与中国具体政治社会实际相结合以及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术精神,不断推进政治的规范性理论化、关系性实践本体论与辩证方法论的元理论理论化、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内的不同共同体形态的历史性实践的本体式理论化、全球现代性场域中安全与国别等议题的经验性理论化,发展和完善中国国际政治社会学理论体系,进而争取为全球政治社会学的建构提供更多中国式贡献。
白云真张旗
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社会学中国学派
大国竞争下国际身份优化与国际信任重建——基于国际政治社会学的视角被引量:3
2024年
当前出现大面积国际信任赤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国之间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战略竞争关系。国际信任本质上是社会建构而成的,一国主要国际身份的适当确定对于该国国际信任的总体状态有着决定性作用。一国国际身份具有体系性、层次性特点,其确定和调整也可以分步骤、分领域开展。从历史上看,国际危机爆发时期,大国往往会评估调整其主要国际身份,以维持国际信任和秩序。大萧条时期的英国、二战后的法国以及20世纪60、70年代的苏联,都在调整身份和信任重建上有着经验教训。化解当前国际信任危机的关键是处理好中美的身份政治冲突。一是要正确认识国际身份与国际信任的关系规律;二是要正确认识美国在国际身份调整上的迟缓性和中国确定主要国际身份的特点难点;三是要从技术上寻找中美国际身份体系中的可调整之处。
郭树勇
关键词:国际身份国际政治社会学
“超国家化”对现代国家的挑战:国际政治社会学的视角被引量:2
2021年
晚近30余年来,在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的全球化力量推动下,"超国家化"从欧洲语境下的国际现象变成了世界性的全球现象,将广度、深度前所未有并充满复杂性、流动性与不确定性的区域和全球问题推至现代国家面前。国际政治社会学"反科本位主义"和"反方法论本位主义"的跨科视野,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超国家化"对领土、对象、权威和正当性等国家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现代国家及其研究者需要借助新的尺度、新的视角来构想政治,理解自身与世界,进而发展出能够回应时代问题、适应时代需求、为大多数人的困惑找到答案的思想理论和长期战略。
陈雪飞
关键词:国际政治社会学
国际社会团结看逆全球化产生及应对——基于国际政治社会学视角被引量:3
2021年
随着逆全球化不断蔓延,探讨逆全球化产生的因果机制,成为国际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议题。通过置身于国际社会团结这一时空范畴,尝试从行动者“认知—行动”角度,对逆全球化发生的过程展开动态分析。国际社会团结是全球化作用下,国家幸福追求与幸福实践的统一,存在互利与自利两种路径。置身于国际社会团结中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利益受损之下,对于全球化存在“推动”或“阻挠”的选择难题,为了转移本国矛盾、获取选民支持,往往倾向于选择自利路径,由此导致逆全球化的出现。逆全球化集中表现为重利、轻义、玩弄规则。国际社会团结的未来走向将不会改变,面对冲击既要维护并完善现有机制,强化国际社会团结,同时也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探索建立新的制度安排。
陶德强范和生
关键词:团结
国际政治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字改革国际化研究
自民族主义诞生,语言就被视为民族区分的重要标志之一,和传统、历史等殊异性现象一起被视为族群认同的根基,而文字作为语言最重要的内在载体与外在形式,其发展与变革对民族国家文化发展与变革至关重要。文字改革作为语言政策中缺一不可...
张瀚文
关键词:文字改革国家主权对外交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政治社会学论析被引量:5
2020年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行为体之间的一种社会建构,其构建会涉及到诸多国际社会性因素,必然是一个国际政治社会化过程。由于国际理念/规范社会化的渐进性、国际社会的多样性以及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必然会呈现出阶段性、多样性、反复性的特征。对于日益崛起的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国际政治社会学意义。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发展进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的主体条件与物质技术条件也会日益完备,有理由相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终将实现。
杨庆龙
关键词:国际政治社会学国际社会
大危机下的国际合作与外交转向:国际政治社会学的视角被引量:12
2020年
国际合作与外交理论正在经历第三次转向。第一次转向是从权宜性合作转向国际机制合作,从自助外交转向制度外交;第二次转向是从机制合作转向共同体合作,从制度外交转向伙伴外交,可称为"国际政治社会学转向";第三次转向是从单一文明主导的共同体合作转向多元文明主导的共同体合作,从一般的伙伴外交转向以扶助为重要特征的伙伴外交,可称为"跨文化转向"。大危机条件之下,要适应新型全球治理的需要,建构多元一体、伦理本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自助到扶助,是历次大危机后国际政治反思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实施国际扶助,需要考虑一系列条件:扶助与自助将长期共生;扶助需要以互助为基础;实施扶助需要完善一定的体系规则等。
郭树勇
关键词:国际伦理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基于国际政治社会学的视角被引量:2
2017年
当前,全球化使国际关系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国家行为的重要因素。中美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两个大国,其国家行为更会受到国际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因此,从国际政治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中美关系既有矛盾冲突的非社会性的一面,也有合作共处的社会性的一面,但总的来说社会性的一面仍占主导地位,走新型大国关系之路是两国的必然选择。因为在当前的国际体系结构中,美国习和内化新型大国关系规范的意愿和内在动力不足,而且国际社会也没有形成强大的外部教化力给美国施加足够大的社会压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将是一个长期的国际政治社会化过程。
杨庆龙
关键词:国际政治社会学
国际战争合法性研究 ——基于国际政治社会学视角
人类社会是一部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战争频仍史。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诞生以来,一方面,国家使得战争目的性更强,力量更集中,规模和领域空前扩展;另一方面,随着国际社会交往日益加深,特别是全球化日益演进,国际共享价值与国际组织、制...
朱同银
关键词:战争国际战争合法性国际政治社会学

相关作者

郭树勇
作品数:52被引量:470H指数:15
供职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研究主题:国际政治 国际政治社会学 国际社会 国际关系理论 建构主义
花勇
作品数:15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主题:国际社会 国际政治 马克思主义 国际政治社会学 交往
王公龙
作品数:116被引量:559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研究主题:人类命运 共同体 共同体思想 外交思想 中国共产党
郭树永
作品数:11被引量:5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国际关系理论 民主化 民主化浪潮 霸权稳定论 霸权体系
余丽
作品数:58被引量:287H指数:11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
研究主题:网络空间 互联网 国际政治 外交思想 互联网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