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86篇“ 国家区试“的相关文章
国家冬小麦品种在甘肃陇南的田间抗条锈病性评价被引量:4
2023年
为精准评价冬小麦品种田间对条锈病的抗性,科学指导抗病育种和抗病材料的合理应用。在位于甘肃陇南不同生态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验站和汪川良种场两地,于2017—2020年,对122个国家验品种进行了连续3 a的成株期抗条锈病性评价。结果表明,有WJ18-1等19个品种3 a两地均表现抗病,且抗性表现稳定,占供品种的15.57%;WJ18-494等49个品种具有慢条锈特性,占供品种的40.16%。绝大多数品种表现出差异性,菌源、环境是主要原因。
王万军贾秋珍曹世勤孙振宇曹世勤孙振宇骆惠生
关键词:条锈病
国家鲜食夏大豆品种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被引量:1
2022年
为指导鲜食夏大豆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分析了2006-2018年国家鲜食夏大豆13年的品种验数据,研究了鲜食夏大豆品种14个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8年8个鲜食夏大豆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4个农艺性状的变异范围在6.75%~38.67%之间,A级口感率的变异系数最大,标准二粒荚宽最小;参品种的平均鲜荚产量为10468.9 kg·hm^(-2),较对照减产1.7%;随着年度的推进,鲜荚产量得到了提升,采青天数、株高、主茎节数、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鲜荚数有下降趋势,而多粒荚率、单株鲜荚重有上升趋势,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标准荚率、A级口感率逐步提升。相关性分析表明,鲜荚产量与多粒荚率、单株鲜荚重、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标准荚率极显著正相关,A级口感率与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鲜食夏大豆性状变异的最主要因子是标准二粒荚长和宽、荚数、多粒荚率及株型因子,在鲜食夏大豆选育过程中应注重选择多粒荚多、荚长、荚大、粒大的品种进行组配,以提高鲜食夏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赵朝森赵现伟王瑞珍
关键词:农艺性状
2019-2020年度国家小麦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以2019-2020年国家冬麦黄淮北片水地组验结果为依据,对包括对照在内的14个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以期为黄淮小麦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性状与小麦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为生育期>基本苗>株高>667 m^(2)穗数>成穗率>千粒重>容重>穗粒数。在山东小麦育种中应注重对生育期、基本苗、株高及667 m^(2)穗数这几个重要性状的选择。
王靖李宝强李龙刘飞周忠新孔令国樊青峰
关键词:小麦新品系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
黄淮北片冬麦国家冬小麦品种抗寒性鉴定与评价被引量:1
2021年
冬小麦冻害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主要气候灾害之一,对小麦冻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46个黄淮北片冬麦国家冬小麦品种在山西定襄、太谷和河北遵化三个环境下的苗期表型(死茎率、冬前单株分蘖数和冬前单株次生根数)进行分析,筛选抗寒品种,并结合各点表现对抗寒鉴定验提供指导意见。结果表明:定襄环境下品种死茎率与其余两环境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而太谷和遵化无显著差异。冬前单株分蘖数和冬前单株次生根数在三个环境下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根据三个环境下品种死茎率进行聚类分析,参品种被分为抗寒能力较强(Ⅰ类)、抗寒能力差(Ⅱ类)与抗寒能力中等(Ⅲ类)三类品种。在三个环境下筛选出死茎率稳定低于对照的7个品种。综合来看,太谷和遵化适宜作为黄淮北片冬麦品种抗寒性鉴定点。该研究结果为黄淮北片冬麦国家冬小麦新品种抗寒性鉴定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郭佳晖白雄辉王爱东李瑞杰石晓鑫史勇峰李爱莲王西成王宏富郭杰
关键词:冬小麦抗寒性聚类分析
2016—2018年度国家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与评价被引量:17
2020年
为研究近年来参小麦品系品质状况并筛选优质品种,对2016—2018年参加国家冬麦黄淮南片水地组品种验的20个小麦新品系的5个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各指标与品质综合评价值的关联度(r_i)和权重(r_j)2年均表现为容重>湿面筋含量/吸水率>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2017年5个品种综合评价值高于对照,2018年10个品种综合评价值高于对照。‘郑科麦136’连续2年综合评价值列首位。无论是否考虑各指标对品质影响的权重,‘漯麦26’品质2年间差异最小。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品质性状评价中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受评价指标较少、各指标赋权合理性的影响,有一些局限性。在品种应用时应根据最终用途进行细化评价,不同类型的品质参数应分别做灰色关联度分析,以保证分析结果准确。
杨丽娟付亮蒋志凯王士坤魏芳
关键词:小麦
小麦黄淮冬麦北片国家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变异分析被引量:11
2020年
利用2015-2018年黄淮冬麦北片国家中32个小麦品种,对产量及产量构成三因素的性状进行变异性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探讨产量构成三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变异性分析表明,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变异性为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相关分析表明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与产量呈正相关,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三因素与产量相关性大小为: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对小麦产量提高贡献最多,其次是千粒重,有效穗数(X1)、穗粒数(X2)和千粒重(X3)与小产量(Y)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21261.89+15.77X1+274.67X2+232.81X3。通径分析的结果与相关分析的结果一致,也是有效穗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Py=0.864),千粒重作用次之(Py=0.714.),穗粒数作用最小(Py=0.626)。
张运校吴彩霞刘筱颖
关键词:小麦
国家鲜食春大豆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被引量:3
2019年
为指导鲜食春大豆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分析了2004-2017年国家鲜食春大豆品种的14个重要农艺性状及其演变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国家鲜食春大豆品种性状的遗传变异十分丰富,变异系数为5.9%~33.49%,遗传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单株有效鲜荚数,而采青天数、标准二粒荚荚长和荚宽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小。随着年度的递进,鲜食春大豆的株型、鲜荚产量、口感、荚型性状获得了逐渐的改良。主成分分析表明,荚数与生育生长、鲜荚产量、株型、荚率、品尝品质和荚型因子是鲜食春大豆性状变异的最主要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鲜荚产量与单株有效分枝数、百粒鲜重、单株鲜荚重、标准二粒荚荚长极显著正相关,与500 g标准荚数极显著负相关,与其余性状相关性不显著。A级口感率与采青天数、株高、主茎节数、单株有效荚数等性状极显著负相关。因此,鲜食春大豆品种选育时,应注重分枝多、粒大荚长而饱满的亲本组配及后代选择,协调荚型、株型和生育期的改良,从而选育出高产优质鲜食春大豆新品种。
赵朝森赵现伟杨中路何艳琴王瑞珍曹小新万辉郭兵福
关键词:鲜食春大豆农艺性状
国家长江流域春大豆品种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的演变被引量:11
2019年
为指导国家长江流域高产优质春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分析了2006-2017年国家长江流域春大豆组12年间的品种验数据,并通过方差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研究了参品种的重要农艺性状、产量及其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化规律与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2年间90个参品种有16个通过验并申请国家审定;参品种性状的遗传变异中,品质性状的变异最小,其次是产量及其相关性状,重要农艺性状的变异最大;随着年度的递增,参品种的生育天数、株高、底荚高度、主茎节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呈现缓慢下降的总趋势,而产量、单株粒重、百粒重呈缓慢增加的总趋势,单株有效分枝数、粗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蛋白质与脂肪总含量的变化趋势不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单株粒重、百粒重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生育天数、粗蛋白质含量负相关且达极显著及显著水平。因此,在长江流域春大豆新品种的选育过程中,应适当缩短生育天数和降低粗蛋白质含量,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赵朝森赵现伟杨中路何艳琴王瑞珍郭兵福
关键词:长江流域春大豆农艺性状
陕西杨凌国家玉米品种病虫害抗性调查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明确不同玉米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方法]于2017年8—9月,在陕西省杨凌示范国家玉米验站对72个供玉米品种的病虫害抗性进行调查。[结论]72个供品种对玉米病虫害的抗性程度差异很大,且在玉米灌浆初期和乳熟期,不同品种之间抗性程度的排序变化较大。2号品种受害最轻,危害率仅为8.33%,是所有供品种中唯一受害株率小于10%的品种。[结论]初步明确了不同玉米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程度,为优良抗病虫玉米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董继广姜军侠白伟房爱省仵均祥
关键词:玉米品种抗性大斑病红叶病玉米螟
2017年国家大麦新品种保山地适应性浅析
2018年
2017年参加国家大麦13个新品种在保山市进行丰产性、抗病性、抗逆性鉴定,为选育出高产、优质、多抗的品种供生产应用打下基础,结果表明,NDM02—03、NDM02—01、NDM02—10、NDM02—09、NDM02—06综合表现较好。
杨向红刘猛道字尚永赵加涛付正波
关键词:国家区试适应性

相关作者

何艳琴
作品数:27被引量:122H指数:7
供职机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研究主题:国家区试 大豆 大豆品种 种子 大豆产业
杨中路
作品数:91被引量:17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大豆 调控植物 基因位点 编码基因 蛋白
赵朝森
作品数:36被引量:133H指数:7
供职机构: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春大豆 大豆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栽培技术
李殿荣
作品数:264被引量:1,439H指数:20
供职机构: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油菜 甘蓝型油菜 杂交油菜 化学杂交剂 甘蓝型
李彦青
作品数:45被引量:198H指数:9
供职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甘薯 甘薯种质资源 甘薯新品种 甘薯品种 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