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60篇“ 囊状动脉瘤“的相关文章
- 基于流固耦合的分叉囊状动脉瘤应力分析
- 2025年
- 颅内动脉瘤按形态可分为囊状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其中囊状动脉瘤占比超过90%,而分叉处是动脉瘤易发的位置。为探究影响分叉囊状动脉瘤生长和破裂的力学指标,预测其可能破裂的位置,采用双向流固耦合的数值计算方法,对血液流速、瘤壁变形、应力分布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壁面剪切应力(WSS)和冯·米塞斯(Von Mises)应力在分叉囊状动脉瘤生长和破裂中起到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价模型。
- 余建平蔡源张海林潘毅
- 关键词:囊状动脉瘤
- 颅内囊状动脉瘤形态学及破裂风险因素研究分析
- 目的:研究影响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形态学参数对动脉瘤破裂风险的预测价值指标,通过形态学指标指导临床预测破裂风险,从而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和治疗时机处理颅内动脉瘤。
方法:选择自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期间在我院收治住...
- 徐敬晨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形态学
- 应用4D-FLOW MRI血流成像评价颅内囊状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状态特征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应用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4D-FLOW MRI)技术,研究颅内囊状动脉瘤及瘤颈周围载瘤动脉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方法经头颅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诊断为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68例;应用4D-FLOW技术扫描并重建后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在载瘤动脉的囊状动脉瘤入口截面处、囊状动脉瘤沿血流方向最大截面处、囊状动脉瘤出口截面处以及对侧动脉的对称位置分别手动勾画血管边缘轮廓,自动获取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载瘤动脉与对侧动脉之间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囊状动脉瘤最大径和尺寸比(SR)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分组载瘤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载瘤动脉与对侧动脉比较,颅内囊状动脉瘤入口截面最大壁剪切应力(WSS)、平均WSS、最大轴向WSS-最大周向WSS小于对侧对称截面;囊状动脉瘤沿血流方向最大截面处最大WSS、平均WSS、平均轴向WSS、平均轴向WSS-平均周向WSS在载瘤动脉中较小,载瘤动脉中的最大能量损失和平均能量损失显著高于对侧动脉,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载瘤动脉中最大径>5 mm组的囊状动脉瘤入口截面最大轴向WSS和平均轴向WSS大于最大径≤5 mm组;与SR≤2组对比,SR>2组囊状动脉瘤入口截面平均轴向WSS更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4D-FLOW MRI技术可动态显示颅内囊状动脉瘤及瘤颈周围载瘤动脉内的血流环境,量化评估血流动力学特征,在探索颅内囊状动脉瘤形成因素中具有重要价值。
- 桂玉熙谢铭飞罗昆龙茜郑传胜
- 关键词:颅内囊状动脉瘤血流动力学
-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颅内囊状动脉瘤半自动分割模型的构建与验证研究
- 2024年
- 目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创建一种半自动的颅内囊状动脉瘤分割技术。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数据库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单中心数据,所有数据在分析前均进行了匿名处理。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60岁和<60岁)和DSA机型、DSA序列数及动脉瘤信息,包括动脉瘤个数、直径(≥5 mm和<5 mm)、颈宽(宽颈、窄颈)及位置(分叉部、侧壁)。根据8∶1∶1的比例将数据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训练集、测试集和验证集。3个数据集患者的DSA三维断层数据均采用三维旋转DSA模式在造影机完成,并由3位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师对DSA三维断层数据显示的动脉瘤进行标注,并最终生成动脉瘤的标准标签。动脉瘤分割模型包括训练阶段和分割阶段。训练阶段,使用训练集的DSA三维断层图像数据与动脉瘤的分割标签以及通过Marching Cubes算法提取的血管边缘信息,对模型进行端到端的训练,在测试集上监控模型的分割指标,保留分割指标最高的模型。分割阶段,医师在验证集的动脉瘤DSA三维断层图像上选择一个动脉瘤内部的点,截取感兴趣体积(VOI),输入训练好的血管与动脉瘤分割最优模型,得到动脉瘤的分割结果,将分割的VOI定位回原始DSA三维断层图像以获得最终的动脉瘤轮廓。将分割网络模型的分割结果与人工获取的标准标签进行比较,以计算Dice相似系数(DSC)。对验证集数据按照动脉瘤直径、颈宽、位置进行分层,以比较不同亚组间的DSC。计算动脉瘤分割掩膜的长、宽和高的边界框,将其中的最大值作为动脉瘤的最大直径,与标准标签中的最大直径进行对比。在验证集中统计并比较颅内动脉瘤标准标签人工获取时间与分割网络模型获取时间(从定位动脉瘤到获取满意的动脉瘤颈分割时间)。结果最终纳入了756例患者的969�
- 耿介文王思敏胡鹏何川张鸿祺
- 关键词:颅内囊性动脉瘤神经网络
- 能量CT脑血管造影结合MAR及全脑灌注一站式检查在颅内囊状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评估的价值研究
- 2024年
- 随着血管内介入材料及技术的不断发展、改进,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特别在遇到一些复杂的动脉瘤的时候,不仅是因为支架的辅助能防止弹簧圈脱出、逃逸,稳定动脉瘤内弹簧圈,还因其能增加弹簧圈的栓塞密度,同时纠正动脉瘤颈的异常血流。然而,仍有少数患者在血管内栓塞后会出现并发症,如动脉瘤复发、支架内狭窄、迟发性血栓形成等。因此,血管内治疗后仍需定期进行影像学随访。以评估动脉瘤的闭塞状态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仍是脑动脉瘤术后随访评估的金标准,CT血管造影(CTA)作为无创血管造影主要检查技术之一,因受金属伪影的影响而较少应用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的随访,然而随着近些年能量CT的广泛应用及不断实践,同时随着金属伪影技术的不断开发,让其也成为了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影像学随访的一种选择。本文对能量CT血管造影联合金属伪影减少(MAR)技术以及全脑灌注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随访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选择术后随访技术提供参考。
- 王涛何玉麟
- 关键词: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脑灌注
- 基于瘤颈曲面获得囊状动脉瘤形态学参数的方法、计算机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 本申请公开了基于瘤颈曲面获得囊状动脉瘤形态学参数的方法、计算机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方法包括:获得三维囊状动脉瘤血管模型;根据所述三维囊状动脉瘤血管模型,构建对应的正常血管;将所述正常血管利用放大系数等比放大,获得放大后的...
- 戎晨彬邹容冷晓畅向建平
- 颅内囊状动脉瘤破裂因素研究
- 背景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血管壁的局限性、病理性扩张。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高致残率及致死率。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未破裂动脉瘤被检测出,识别具有高破裂风险的动脉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目的 探讨颅...
- 陈朴仕
- 关键词:颅内囊状动脉瘤
- 缘于未破裂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头痛研究进展
- 2022年
- 颅内囊状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的原因。早期识别缘于未破裂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头痛,对预防出血性事件的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缘于未破裂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头痛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与动脉瘤本身形成的扩张、压迫、血管壁剥离、动脉搏动以及微出血有关,炎症机制参与其中。缘于未破裂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头痛并无特异性特征,以偏头痛样头痛为主,新发的、剧烈的、持续的以及性质变化频繁的头痛需警惕动脉瘤破裂可能,SWI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头痛。缘于未破裂囊状动脉瘤的头痛治疗更倾向于简单的盘绕术,但仍需大样本研究观察。
- 邓子茹孙文陈育华吕心怡桂韦
- 关键词:颅内囊状动脉瘤头痛
- 基于CTA技术的颅内囊状动脉瘤破裂风险研究
- 目的:应用CTA技术,清晰、准确显示破裂与未破裂颅内囊状动脉瘤形态学特征,结合临床流行病学参数指标,以期综合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早期治疗干预,提高治愈率。方法:搜集2016年5月-2021年11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
- 许林森
- 关键词:CT血管造影颅内囊状动脉瘤
- 基于深度学习的CTA颅内囊状动脉瘤自动检测模型的构建和临床应用研究
- 第一部分两种基于CTA的颅内囊状动脉瘤自动检测模型的构建与对比研究目的:应用CTA图像,分别构建3D Universal U-Net(3D U~2-Net)、Global Localization-based IA Ne...
- 付圣莉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人工智能
相关作者
- 马廉亭

- 作品数:669被引量:2,685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 研究主题: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 影像融合
- 刘建民

- 作品数:966被引量:5,750H指数:28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
-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 介入治疗 栓塞
- 王奎重

- 作品数:50被引量:106H指数:7
- 供职机构:济南军区总医院
-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血流 动脉瘤模型 囊状动脉瘤
- 龚杰

- 作品数:268被引量:1,190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 研究主题:血管内治疗 显微手术 颅内动脉瘤 显微手术治疗 神经导航
- 余泽

- 作品数:182被引量:1,080H指数:17
- 供职机构:武警浙江省总队
- 研究主题: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 栓塞治疗 血管内栓塞治疗 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