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43篇“ 喙锁韧带“的相关文章
韧带加强缝合联合骨钩钢板及韧带修复治疗肩关节脱位的对比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骨钩钢板固定及韧带修复基础上增加肩关节固定对肩关节脱位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2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收治的64例急性肩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骨钩钢板+韧带缝合锚加强修复组(CC修复组)31例,骨钩钢板+韧带缝合锚加强修复+肩关节加强固定组(CC/AC修复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并将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对比。骨钩钢板取出前CT检查评估两组患者骨远端与肩峰对位情况。结果64例患者随访时间均大于10个月,平均随访(11.61±1.27)个月。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长方面,CC/AC修复组多于CC修复组(P<0.05)。不同时间节点上VAS疼痛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肩关节上下位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C/AC修复组在恢复肩关节前后向对位及内外侧方对位方面优于CC修复组(P<0.05)。结论肩韧带加强缝合联合骨钩钢板及韧带修复对恢复肩关节的对位更具优势,治疗效果满意。
马武秀辛庆峰郑军贤陈肖松
关键词:肩锁关节脱位锁骨钩钢板喙锁韧带肩锁韧带
韧带重建联合骨远端解剖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骨远端NeerⅡb型骨折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5年
目的探究韧带重建协同骨远端解剖定钢板内固定用于骨远端NeerⅡb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于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120例骨远端NeerⅡb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异将其分为常规方案组与联合方案组,每组60例。常规方案组患者进行骨远端解剖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联合方案组患者进行韧带重建辅助骨远端解剖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量表(CMS)评分、肩关节三维形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疼痛、日常生活能力、关节活动度、肌力的CMS评分均具有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疼痛:F_(时间)=15.258,P_(时间)<0.001;F_(组间)=12.365,P_(组间)<0.001;F_(交互效应)=17.569,P_(交互效应)<0.001。日常生活能力:F_(时间)=21.677,P_(时间)<0.001;F_(组间)=18.356,P_(组间)<0.001;F_(交互效应)=13.234,P_(交互效应)<0.001。关节活动度:F_(时间)=33.455,P_(时间)<0.001;F_(组间)=26.411,P_(组间)<0.001;F_(交互效应)=20.316,P_(交互效应)<0.001。肌力:F_(时间)=8.694,P_(时间)<0.001;F_(组间)=6.541,P_(组间)<0.001;F_(交互效应)=4.355,P_(交互效应)<0.001)。两组患者治疗6周后的各项CM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3周后的各项CM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方案组治疗3、6周后的各项CMS评分均高于常规方案组(均P<0.05)。治疗6周后,联合方案组患者间距、前屈活动度、外旋活动度、肩峰下间隙均大于常规方案组(均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eerⅡb型骨折患者采用韧带重建辅助骨远端解剖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的较好,可改善肩关节功能,恢复关节形态,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李南张鹏程王明绪
关键词:喙锁韧带重建
双能量CT成像不同虚拟单能级图像对韧带损伤的诊断效能分析
2025年
目的:对比分析韧带双能量CT(DECT)成像虚拟单能级图像(VMIs)与常规CT图像的图像质量参数,优化韧带DECT成像图像质量。方法:分析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进行DECT扫描的50例患者肩关节DECT图像资料。通过Syngo.via VB20工作站得到40~120 ke V能级的450幅VMIs,将VMIs分为低能级(40、50、60 ke V)、中能级(70、80、90 ke V)和高能级(100、110、120 keV)3组,并与常规CT图像的对比噪声比(CNR)及韧带走行方向、附着点显示的主观质量评分进行比较。以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VMIs诊断肩关节脱位患者韧带损伤的有效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VMIs的3组能级图像及常规图像的诊断效能。结果:VMIs中韧带低能级组40 keV斜方韧带、锥状韧带CNR分别为14.09±3.27、13.9±3.06,中能级组分别为11.89±4.01、12.17±4.08,高能级组分别为9.69±4.25、9.78±4.33,低能级组明显高于中、高能级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1、16.3,P<0.05)。经ROC曲线分析,低能级组诊断韧带损伤的灵敏度、特异度和ROC曲线下面积(AUC)相对较高,分别为90.05%、91.95%和0.965。DECT的VMIs与MRI检查对韧带损伤的评估高度一致(Kappa=0.896)。结论:DECT中VMIs可更好显示斜方、锥状韧带走行及附着点,低能级(40~70 keV)VMIs质量最佳,对诊断韧带损伤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刘超罗倩葛仁斌余琴琴张蕾
关键词:对比噪声比
韧带重建定位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韧带重建定位装置,包含内杆与外杆,外杆在轴向方向能够与内杆发生相对滑动;所述内杆包含导向部、复位部以及弯钩,导向部、复位部、弯钩在内杆长度延伸方向上依次布置;导向部与复位部在长度延伸方向上存在夹角,导...
陈波胡叶枫冯素芹贾蓓茜
一种韧带重建手术用导向安装装置
本发明涉及医疗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韧带重建手术用导向安装装置,包括主套筒,所述主套筒的内部安装有一级套筒或二级套筒;所述主套筒的上设置有导向筒,所述一级套筒或二级套筒穿过内腔的内部延伸至人体的内部,所述导向筒的一侧设...
王志强刘锦涛李晓春姜宏俞鹏飞钱祥俞振翰刘冠虹朱宇戴锋马智佳周孝文吴黎明徐铭杨柳沈学强林顺
用于韧带修复的折叠固定系统以及使用方法
一种用于韧带修复的折叠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推杆1、折叠十字固定器2、高强度重建固定线3及纽扣固定板4,所述的推杆1为中空结构,所述折叠十字固定器2的后部安装在空心的推杆1内,所述重建固定线3穿过折叠十字固定器2...
陆奇峰
韧带重建治疗肩关节脱位的趋势及争议
2024年
关节脱位常见于跌倒后直接暴力作用于肩部导致肩胛带周围支撑结构破坏而引起肩关节不稳定,严重的脱位可能导致长期慢性损伤,尤其是运动员及高负荷体力劳动者。Rockwood分型是国内外最常用的肩关节脱位分型。Ⅰ型和Ⅱ型采用非手术治疗,而Ⅳ型、Ⅴ型和Ⅵ型通常采用手术治疗。III型肩关节脱位的治疗仍存在争议,但对运动需求较高的Ⅲ型脱位,可以早期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越来越趋向于微创解剖重建韧带,韧带重建已逐渐成为肩关节脱位的主要治疗方法,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对于韧带重建各种手术方式也在不断改进,临床医生对这些方式的优缺点缺乏全面的认识,本文旨在介绍韧带重建治疗肩关节脱位的概念回顾,并重点介绍其发展趋势及相关争议。
唐晓俞唐小高王小芃冯剑邹义源郑新波邓凯文
关键词:喙锁韧带肩锁关节脱位
韧带重建术治疗肩关节脱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4年
随着现代骨科学的发展,韧带修复重建在肩关节脱位手术中的应用成为学者们讨论的焦点。采用自体或异体肌腱重建及利用人工植入物重建是实现韧带重建的主流方法,两者各有其独特处与弊端,故临床上最佳的手术方式尚无定论。本文通过探究几种常见的韧带重建手术方法及其利弊,认为韧带解剖重建术的发展会更加注重生物力学特点的还原及人工植入物的生物相容性,此外,在关节镜的辅助下,包括传统方法在内的手术方法也将会得到改善与创新。
李诗怡许明泽周雨欣黎亮萍史梦痕王剑雄
关键词:肩锁关节脱位TIGHTROPE关节镜
袢钢板重建韧带治疗肩关节脱位的疗效分析
2024年
目的 探讨袢钢板重建韧带治疗肩关节脱位患者的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选取52例肩关节脱位患者,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骨钩钢板固定治疗)26例和研究组(袢钢板固定治疗)26例。比较两组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间隙距离和间距、肩关节功能和疼痛、并发症情况、术后优良率。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肩关节活动度(内旋、外旋、外展)增大,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肩关节间隙距离和间距减小,且术后1年研究组小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CMS评分增加,NRS评分减少;且术后6个月、术后1年研究组CMS评分大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研究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袢钢板重建韧带手术有利于改善肩关节脱位患者的肩关节稳定性,可提高肩关节活动度,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风险。
卓泽铭范忠诚于鹏
关键词:肩锁关节脱位
原生韧带及柔性重建后有限元仿真和实验测试被引量:2
2024年
背景:对于以韧带断裂造成的肩关节脱位,单束和双束重建为常见修复方式,深化研究对比二者修复的应力分布和骨折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研究韧带的生物力学性能,对比单束和双束重建肩关节的固定效果、应力分布和破坏形式。方法:①有限元仿真分析:利用Mimics、Wrap和SolidWorks软件分别建立正常韧带、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肩关节模型,利用Ansys软件分析骨垂向受载时各模型肩胛骨和骨的应力和变形情况;②标本实验:取15个完整的人体肩胛骨-骨标本,随机分为5组处理,每组3个:A组切断肩韧带,保留完整的韧带;B组切断肩和斜方韧带,保留完整的锥状韧带;C组切断肩和锥状韧带,保留完整的斜方韧带;D组切断肩韧带,采用单束重建修复韧带;E组切断肩韧带,采用双束重建修复韧带。利用力学试验机进行力学实验,分析肩胛骨和骨的生物力学状态、应力分布和破坏形式。结果与结论:①有限元仿真分析:正常韧带附着标本突的平均应力最小,其相对于单束和双束重建模型突骨折的风险较小;单束和双束重建模型的突平均应力相当,二者骨折风险接近;②标本实验:A-E组标本的刚度分别为(26.4±3.5),(19.8±2.8),(21.3±3.2),(57.7±4.1),(46.2±2.8)N/mm,极限载荷分别为(545.5±53.7),(360.1±42.1),(250.9±44.4),(643.5±39.1),(511.9±31.7)N,D、E组标本的整体刚度高于A组(P=0.00006,0.0003),D组极限承载高于A组(P<0.05),E组极限承载和A组无差异(P>0.05);A-C组为韧带断裂,D、E组为突骨折;③结果显示: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对于肩关节脱位中的韧带断裂,单束和双束重建均为有效的治疗技术,但均增加了骨折风险,其中双束重建分散了钢板应力、减小了钢板和骨质的接触力,但稍微降低了极限承载力,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用单束或双�
季贵柱郑秋汪武祥王冠李文鲁晓波段可李忠杨洪彬梁成
关键词:喙锁韧带单束重建生物力学

相关作者

陈云丰
作品数:170被引量:1,479H指数:2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肱骨近端骨折 肩锁关节脱位 锁定钢板 肩锁关节 骨折固定术
方加虎
作品数:89被引量:288H指数:10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喙锁韧带 颈椎 肩锁关节脱位 颈椎后凸畸形 锁骨远端骨折
李翔
作品数:156被引量:649H指数:15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喙锁韧带 内固定 颈椎 髂腹股沟 骨折固定术
潘昭勋
作品数:172被引量:466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研究主题:关节镜 肩关节 肘关节 肱骨头 喙锁韧带
姜春岩
作品数:220被引量:1,911H指数:23
供职机构: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
研究主题:肩关节 肱骨近端骨折 关节镜 肩袖损伤 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