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76篇“ 后路复位固定“的相关文章
- 一种改良型颅底凹陷并发寰枢椎脱位的后路复位固定系统
-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良型颅底凹陷并发寰枢椎脱位的后路复位固定系统,包括枕骨板、连接棒和锁付组件,所述枕骨板用于与枕骨连接,所述连接棒用于与枢椎连接,所述枕骨板与所述连接棒可转动地连接;所述锁付组件设...
- 张银顺陶晖刘畅高松森王世杰张晶晶曹云申才良白艳丽
- 后路复位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的疗效
- 2024年
-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0月至202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AS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年龄32~58岁[(46.9±8.7)岁]。急性损伤1例,陈旧性损伤7例。3例颈胸椎后凸畸形,5例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齿状突骨折5例,C_(2~3)骨折1例,寰枢椎脱位2例。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C级2例,D级3例,E级3例。根据畸形位置不同,行后路上颈椎损伤复位固定联合颈胸椎或胸腰椎PSO。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评分(VAS)、C_(0)~C_(2)角、C_(1)~C_(2)角、颈椎前凸角(CL)、头部倾斜角(HT)、颌眉角(CBVA)、颈椎矢状偏移距离(CSVA)、躯干矢状偏移距离(SVA)。术后12个月观察骨折愈合、截骨区融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7.0±5.4)个月]。手术时间5.5~7.2 h[(6.2±0.6)h],术中出血量480~800 ml[(629.4±124.0)ml]。术后1周,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NDI分别为(14.6±2.6)分、(13.6±2.8)分、(12.8±2.4)分、(12.8±2.7)分、(12.8±2.6)分,均低于术前的(29.6±8.5)分(P<0.01),术后各时间点N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分别为2.0(1.0,3.0)分、1.5(1.0,2.0)分、0.5(0.0,1.8)分、0.5(0.0,1.7)分、0.5(0.0,1.8)分,均低于术前的3.5(3.0,4.8)分(P<0.01);术后3个月VAS低于术后1周(P<0.05),术后6个月VAS低于术后3个月(P<0.05),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各时间点C_(0)~C_(2)角、C_(1)~C_(2)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L分别为-8.5(-5.3,-11.9)°、-8.6(-5.5,-11.9)°、-8.4(5.2,-12.1)°、-
- 张健何方生盛军买尔丹·买买提曹锐徐韬梁卫东吴兵盛伟斌
- 关键词:脊柱炎强直性颈椎
- 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固定与经后路复位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比较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固定与经后路复位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12月武装警察部队广东省总队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54例车祸致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78)和观察组(n=76),对照组采用后路复位固定椎间融合,观察组采用肌间隙入路复位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功能恢复情况、Frankel分级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157±43) min比(210±60) min,(741±172) m L比(1 188±179) m L,(11. 3±4. 3) d比(19. 2±5. 1) d,(2. 5±0. 8)万元比(4. 01±0. 8)万元](P <0. 01)。两组Cobb角及伤椎高度恢复值、丢失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个月两组视觉模拟评分、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评分均显著下降(P <0. 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两组Frankel分级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固定与经后路复位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均较满意,且安全性较好,但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固定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恢复更快。
- 曾辉姚楚亮杨焱鑫陈杰王华仁廖臻
-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
- 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脱位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研究胸腰椎骨折脱位的老年患者采用后路复位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6例胸腰椎骨折脱位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后路复位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胸腰椎恢复情况以及神经功能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椎体高度、Cobb角以及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椎体高度、Cobb角以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无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复位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对老年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具有较好疗效,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有效恢复伤锥。
- 张惠城刘展亮陈嘉裕杨志发杨永迁
- 关键词:椎体间植骨融合
- 经伤椎单侧椎弓根减压后路复位固定及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 2018年
- 目的:探究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实施经伤椎单侧椎弓根减压后路复位固定及植骨治疗的临床影响效果。方法:将我院7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按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经伤椎单侧椎弓根减压后路复位固定治疗用于对照组中,经伤椎单侧椎弓根减压后路复位固定及植骨治疗用于观察组中,对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状况、手术前后的椎体前缘压缩率和Cobb’s角变化状况以及Frankel分级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状况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手术前2组患者的椎体前缘压缩率和Cobb’s角变化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Cobb’s角均有所下降,而椎体前缘压缩率则比术前高,且观察组术后椎体前缘压缩率和Cobb’s角变化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在Frankel分级方面,观察组的Frankel分级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实施经伤椎单侧椎弓根减压后路复位固定及植骨治疗,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术中出血量,值得应用。
- 刘挺迟晓飞姚琦
- 关键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复位植骨
- 经伤椎单侧椎弓根减压后路复位固定及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5
- 2018年
- 胸腰椎损伤属于外科临床治疗中一种普遍的脊柱外伤,这种疾病类型的发生概率大约占脊柱骨折50%-73%,而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也是属于各种各样的胸腰椎损伤其中之一。根据有关的研究资料报道,将经伤椎内植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运用于胸腰椎损伤患者,能够对其椎体进行高度重建.
- 韩锋黄国顺
- 关键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植骨治疗后路复位固定胸腰椎损伤单侧脊柱外伤
- 长臂单轴椎弓根螺钉经Wistle入路与AF系统传统后路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对比被引量:6
- 2018年
- 背景:随着治疗理念的进步,减少医源性损伤逐渐得到大家的重视。目前AF系统逐渐退出市场,对于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手术治疗需要新的内固定器械及入路选择。目的:对比分析长臂单轴椎弓根螺钉经Wistle入路与AF系统内固定传统后入路治疗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1年3月至2016年12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以长臂单轴椎弓根螺钉经Wistle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患者55例(Wistle入路组),以既往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因胸腰椎骨折行后路传统AF内固定的85例患者为对照(传统入路组),以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椎体高度矫正率、术后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为临床评估指标,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与结论:(1)2组随访期间未发现断钉、断棒现象;(2)与传统入路组相比,Wistle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1,3 d目测类比评分等方面有显著优势(P <0.05);在术前目测类比评分、椎体高度矫正率、术后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方面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提示与AF系统传统入路相比,长臂单轴椎弓根螺钉经Wistle入路在保证修复效果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保留了脊柱后方原始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减少了手术的医源性损伤,对于单纯胸腰椎骨折、未合并神经症状的患者,长臂单轴椎弓根螺钉经Wistle入路是一种更好的修复方式。
- 韩立强江汉王树森李晓东郑金鑫
- 关键词:胸椎腰椎脊柱骨折微创性胸椎腰椎脊柱骨折
- BMP-2混合自体髂骨植骨在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评价BMP-2混合自体髂骨植骨在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中的融合效果的。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01—2012-01采用BMP-2与自体髂骨混合植骨进行寰枢椎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的41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BMP-2组),并与同期仅采用自体髂骨植骨治疗的65例(自体髂骨组)进行比较。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自体髂骨取骨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2个月时VAS评分、JOA评分、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结果 106例获得平均(25.8±1.6)个月随访,术后12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均获得满意复位及骨性融合,融合率达100%。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JOA评分、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MP-2组自体髂骨取骨量明显少于自体髂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9,P=0.083)。结论采用BMP-2混合自体髂骨进行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后路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可以减少自体髂骨的切取量,缩短术后疼痛缓解时间,而且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何保华朱伟夏虹郑小飞
- 关键词:寰枢椎脱位BMP-2自体髂骨
- 经伤椎单侧椎弓根减压后路复位固定及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被引量:14
- 2016年
- 目的探讨经伤椎单侧椎弓根减压后路复位固定及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2月重庆市石柱县中医院收治的8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7例)及观察组(45例)。观察组给予经伤椎单侧椎弓根减压后路复位固定及植骨治疗,对照组给予经伤椎单侧椎弓根减压后路复位固定治疗。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Franke1分级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价;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的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观察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脊柱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1年脊柱植骨融合率分别为71.11%(32例)、20%(9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随访(10.67±1.29)个月。术前两组患者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Cobb角明显低于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明显高于术前,且术后1周、术后3个月观察组Cobb角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单侧椎弓根减压后路复位固定及植骨术可有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操作简单,且不增加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值得临床应用。
- 李杰
- 关键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弓根植骨
- 新鲜齿突骨折后路复位固定非融合技术的进展被引量:1
- 2015年
- 齿突骨折是一种危及上颈椎稳定性的严重损伤,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占所有颈椎骨折的10%~15%[1].齿突的解剖形态特别、毗邻结构复杂,骨折处理稍有不慎会加剧脑干、脊髓及神经根的损伤.依靠颅骨牵引后Halo-vest支架外固定难以获得寰枢椎的持续稳定,齿突骨折的不愈合率较高[2].传统观点认为前路齿突螺钉固定是治疗新鲜Ⅱ型和浅Ⅲ型齿突骨折的首选方法,然而,并非所有Ⅱ型和浅Ⅲ型齿突骨折均适用于该技术[3].手术操作中齿突螺钉的位置不佳、长短选择不当等时有发生,若螺钉穿出齿突会伤及颈髓,术后骨折移位和不愈合的报道并不罕见[4].后路寰枢椎融合术多应用于寰枢椎复合损伤,保持上颈椎整体力学稳定的效果尚佳,但同时会丧失寰枢椎的大部分旋转功能[5].
- 王雪鹏梁鹤田纪伟
- 关键词:后路复位固定齿突骨折非融合技术寰枢椎融合术HALO-VEST颈椎稳定性
相关作者
- 冯建书

- 作品数:68被引量:402H指数:11
- 供职机构:石家庄市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3D打印 儿童 关节造影 皮瓣修复 神经根封闭
- 任亮

- 作品数:30被引量:128H指数:8
- 供职机构:石家庄市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手术治疗 经椎弓根 椎弓根 椎体后凸成形术 后路
- 张国平

- 作品数:86被引量:385H指数:11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股骨头坏死 儿童 透明质酸 多层螺旋CT 生物材料
- 吴可沁

- 作品数:19被引量:90H指数:5
- 供职机构:嘉兴市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颈髓损伤 内固定 脊髓损伤 血小板活化因子 内固定治疗
- 李坚

- 作品数:35被引量:120H指数:7
- 供职机构:绍兴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微创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 脊柱融合术 脊髓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