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39篇“ 后方入路“的相关文章
经腋窝无充气后方腔镜甲状腺系膜切除术清扫右侧喉返神经深层(ⅥB区)淋巴结350例回顾性分析被引量:4
2024年
目的:探索经腋窝无充气后方腔镜甲状腺系膜切除术在清扫右侧喉返神经深层(ⅥB区)淋巴结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采用经腋窝无充气后方腔镜甲状腺系膜切除术进行治疗的右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资料,术式均为甲状腺右侧叶及峡部切除术+右侧中央区淋巴清扫术。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组350例患者,其中女性303例,男性47例,年龄(36.3±9.2)岁。pT1a期287例,pT1b期62例,pT2期1例,无T3及T4期患者。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没有中转开放。右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为(8.11±4.65)枚(范围:1~31枚)。右侧ⅥB区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62±1.86)枚(范围:1~12枚)。14.86%(52/350)的患者存在ⅥB区淋巴结转移,0.86%(3/350)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0.86%(3/350)出现术后血肿。结论:经腋窝无充气后方腔镜甲状腺系膜切除术可以清扫ⅥB区淋巴结,是安全可行的。
张植诚李婷婷余诗桐葛军娜魏志刚孙百慧陈伟生谭洁雷尚通
关键词:腋窝入路
大鼠腰椎侧后方节段失稳模型的建立及初步结果
2024年
目的 建立大鼠腰椎侧后方节段失稳模型并利用影像学方法进行评价。方法 取健康4月龄SD(Sprague-Dawley)大鼠10只,均经腰椎侧后方,距后正中线8 mm纵行切口,沿肌间隙钝性分离,暴露L_(5)水平关节突与横突及L_(4~5)椎间隙,进行针刺椎间盘及上关节突的切除。于术后8周行腰椎间盘CT、MRI影像学检查。结果 术后8周影像学改变较为明显,椎间盘退变显著,可见椎体边缘骨赘形成,曲度变直,部分出现脊柱侧弯。结论 大鼠腰椎侧后方节段失稳模型的建立取得良好的初步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
吴晗孙亚澎侯丽媛李佳奇郭磊张为
关键词:椎间盘退行性变腰椎失稳
探讨侧后方、椎板间隙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2023年
目的:探讨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ent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CLDH)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时不同方式(侧后方与椎板间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20年12月东莞市中医院收治的106例C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根据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予以侧后方,观察组予以椎板间隙。两组患者均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疗效以及术前与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腰椎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短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5、2.604、3.004,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4,P<0.05)。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评价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7,P>0.05)。结论:CLDH患者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不同的取得的疗效相当,而且对腰椎功能影响并无明显差异,但是经椎板间隙相比侧后方,可显著减少手术时间与手术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缓解术后疼痛。
罗林峰庄沙斌屈锡亮黄雄飞
关键词: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椎板间隙不同入路腰椎功能
经直接后方结合3D打印技术治疗髋臼后方骨折
2023年
探究对髋臼后方骨折患者使用经直接后方联合3D打印技术治疗,对其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自2019年05月01日至2022年04月01日之间髋臼后方骨折患者25例,均行经直接后方结合3D打印技术进行治疗。根据Letournel-Judet骨折分型:后柱伴后壁4例,后壁15例,横行2例,横行伴后壁4例;术前使用3D打印技术按1:1比例制作骨折模型,依据模型来进行复位模拟、术前将钢板进行预弯,术中直接后方进行应用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记录经直接后方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骨折复位的质量,末次回访记录髋关节功能及发生并发症的概率。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60.31±15.15)min为手术时间,(142.12±45.21)ml为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所有患者进行6个月-1年的随访,所有患者均无医源性臀上血管及坐骨神经损伤,2例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按照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2%。结论 经直接后方结合3D打印技术能经后方有效复位并固定髋臼后方骨折,其损伤小,疗效优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李振宏韦进强邹崇祺梁周李建全
关键词:髋臼骨折3D打印
单孔TEP手术腹直肌后鞘前方与后方的对比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索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TEP手术不同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同一手术组2 a内不同下单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single port laparoscopic surgery of totally extraperitoneal,SILS-TEP)手术资料,根据不同手术,将65例腹股沟疝患者分为2组:腹直肌后鞘前方组和腹直肌后鞘后方组,观察术中出血情况,腹膜破损比例,术后1月复查评判有无复发。结果 2种手术出血量有明显区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中腹膜破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5)。经临床及超声检查双重判断,术后1月均无复发病例。结论 SILS-TEP手术不同的选择,在有经验的手术团队开展均是安全可靠的,腹直肌后鞘后方出血风险稍大,但影响手术难度的术中腹膜破损率与腹直肌后鞘前方无明显区别,通过合理的选择患者,2种均可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初学者仍建议采用腹直肌后鞘前方更为合理。
施承民张同吴志忠罗华友曾玉剑
关键词: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
后方髋关节置换术和直接前方髋关节置换术用于全髋关节置换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9
2022年
目的比较后方髋关节置换术(direct 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和直接前方髋关节置换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用于全髋关节置换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怀柔医院收治的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DDA组31例和PLA组31例。比较围术期指标及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6个月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比较患者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Berg平衡量表评分(Berg balance scale,BBS)。结果DA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低于PL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不同时间下组内V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F=2073.404,P=0.000);两组患者静息状态下V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F=68.542,P=0.000);两组静息状态下VAS评分变化趋势差异有显著性(F=12.969,P=0.000)。两组不同时间下组内HH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F=5220.733,P=0.000);两组患者HH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F=196.680,P=0.000);两组HHS评分变化趋势差异有显著性(F=11.036,P=0.000)。两组不同时间下组内BBC评分差异有显著性(F=768.140,P=0.000);两组患者BBC评分差异有显著性(F=1903.891,P=0.000);两组BBC评分变化趋势差异有显著性(F=81.023,P=0.000)。结论DAA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可缩短患者手术和住院时间,缩短术后康复进程,患者痛感明显减轻。
杨伟强任世祥徐伟张博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后方入路康复效果
直接后方治疗髋臼后壁后柱骨折26例疗效分析
2022年
目的 探讨直接后方手术治疗髋臼后壁后柱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7月采用直接后方治疗髋臼后部骨折2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34±19.3)岁;按Letournel-Judet分型,复合骨折(后壁加后柱)14例,单一后壁骨折6例,后壁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6例。手术为直接后对后壁后柱进行复位固定,记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有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复查骨盆X线片及CT,评价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评分采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éand Postel评分系统。结果 26例患者手术切口为(9.2±1.2)cm,手术时间为(80.0±17.6)min,平均出血量为(293.0±54.0)mL,随访时间24~28个月,无一例发生臀上神经血管和坐骨神经损伤神并发症;Matta影像学评估,优19例,良7例,优良率100%;髋关节功能评分,优10例,良12例,可4例,优良率85%。结论 直接后方手术治疗髋臼后部骨折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手术
钟福阳林旭罗唯
关键词:手术入路
踝关节镜后方微骨折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被引量:12
2022年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后方微骨折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治疗距骨体后部距骨骨软骨损伤(OLT)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3例距骨体后部OLT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0例, 女3例;年龄10~65岁[(38.2±15.9)岁]。依据Hepple分型:Ⅱ型4例, Ⅳ型3例, Ⅴ型6例。依据Elias分区:7区9例, 9区4例。病程为13~51个月[(26.2±11.4)个月]。均行踝关节镜后方微骨折术联合PRP注射治疗。记录手术时间, 并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1年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及踝关节活动度(ROM)。术后1年软骨损伤修复情况采用软骨修复组织磁共振观察(MOCART)评分。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5个月[(15.7±3.7)个月]。手术时间为50~90 min[(63.8±13.3)min]。VAS由术前3.0(3.0, 4.0)分减少至术后3个月及1年的1.0(0, 2.0)分、1.0(0, 1.5)分;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66.1±11.8)分增加至术后3个月及1年的(84.8±9.5)分、(92.9±8.6)分;踝关节ROM由术前(48.5±7.5)°增加至术后3个月及1年的(61.9±10.3)°、(65.4±11.8)°(P均<0.05)。与术后3个月比较, 术后1年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个月比较, 术后1年AOFAS踝-后足评分及踝关节RO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依据AOFAS踝-后足评分, 优11例, 良1例, 可1例, 优良率为92%。术后1年MOCART评分为40~85分[(70.4±14.2)分]。所有患者术后无坏死、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2例在康复训练时有轻微一过性疼痛, 经非手术治疗后改善。结论对于距骨体后部OLT, 踝关节镜后方微骨折术联合PRP注射可减轻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 同时有效修复软骨损伤, 短期疗效满意。
陈城傅绍菱李学谦王诚梅国华苏琰薛剑锋邹剑张解元顾文奇宋国勋施忠民
关键词:距骨关节镜富血小板血浆
改良体位的脊柱结核侧后方结核病灶清除术一期内固定融合的临床研究
2022年
探讨改良体位下一期后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娄底中心医院脊柱外科于2016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23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90例符合纳标准。45例行改良体位下一期后半椎板切除病灶清除内固定术(A组),45例行一期后全椎板切除病灶清除内固定术(B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含术后7天)输血情况,术后平卧时间、血沉、C反应蛋白、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及Cobb角改善情况、植骨融合时间,记录并发症及复发情况。应用SPSS19.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患者术后进行了9-72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1.23±7.83)个月。采用改良体位下一期后半椎板切除病灶清除内固定术的4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64.97±62.35)min,术中出血量为(530.00±98.00)ml,术中(包括术后 7日内)输注红细胞量为(1.75±1.50)u,术后平卧时间为(6.90±2.10)d经与一期全椎板切除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患者在术后及末次随访的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ODI、VAS 评分、JOA评分、Cobb角纠正度方面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输注红细胞量(U)、术后平卧时间及骨融合时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良体位下一期后半椎板切除病灶清除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可达到与全椎板切除病灶清除内固定相同的临床效果。术后平卧时间及植骨融合时间更短,损伤更小,在胸腰椎结核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向姿惠陈良龙李辉
关键词:改良体位脊柱结核内固定术
经皮内镜下后方联合椎板开窗与侧方治疗L4/5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研究
王娟

相关作者

冯彩虹
作品数:28被引量:49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医院
研究主题:手术配合 护理 脊柱 护理要点 复杂髋臼骨折
唐坚
作品数:107被引量:1,020H指数:18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骨折固定术 骨折 内固定 全髋关节置换术 关节镜
周方
作品数:261被引量:2,043H指数:2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骨折 手术治疗 骨折固定术 疗效分析 锁定接骨板
田鸿雁
作品数:4被引量:19H指数:1
供职机构:天津医院
研究主题:后方入路 护理 护理配合 手术配合 骨科手术
杜彩华
作品数:4被引量:12H指数:1
供职机构:天津医院
研究主题:后方入路 护理配合 手术配合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 腰椎间盘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