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33篇“ 后发性“的相关文章
一种降低后发白内障的人工晶状体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低后发白内障的人工晶状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步骤:S1:抛光;S2:固定;S3:加工阵列突起结构;S4:表面处理;S5:制备疏水涂层;S6:清洗干燥;其中,S3和S4二者顺序可颠倒,本发明步骤简单,操作...
史小文张明瑞张丽鑫晏飞燕张艳
TGF-β通路相关的后发白内障发生机制
2024年
后发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是导致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不佳的主要原因,在成年人术后发生率为30%~50%,在儿童中则高达100%.PCO的发病机制复杂,TGF-β通路影响了晶状体上皮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及迁移,部分核糖核酸的表达、自噬或凋亡的发生均可通过调控TGF-β通路进而影响PCO形成,并可由此发掘可能预防PCO的潜在药物.
徐素张宇航司玮张凤妍
关键词:后发性白内障转化生长因子Β晶状体
体外实验验证槲皮素治疗后发白内障的作用机制
2024年
目的通过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能,体外实验验证槲皮素(QUE)对TGF-β2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B3)的作用。方法前期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筛选出丹红化瘀口服液(DHK)治疗后发白内障(PCO)的核心成分槲皮素(QUE),关键靶点STAT3、JUN、TNF、TGF-β、IL-6、AKT1,利用AutoDock等软件获取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能,通过CCK-8、细胞划痕、RT-qPCR及Western blot等体外实验验证QUE对TGF-β2诱导的HLE-B3的作用。结果QUE与关键靶点STAT3、JUN、TNF、TGF-β、IL-6、AKT1有很好的结合;体外实验结果表明QUE对TGF-β2诱导的HLE-B3细胞增殖起到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QUE通过上调Bax和下调Bcl-2蛋白表达,发挥治疗PCO的作用。结论QUE可通过多靶点和多通路发挥治疗PCO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曾诚余才翰胡军郭西英雷敏雷新兰张宛平
关键词:网络药理学后发性白内障槲皮素
后发白内障患者行Nd∶YAG激光术后视觉质量
2024年
目的:探究角膜/屈光分析仪OPD-Scan Ⅲ评估后发白内障患者行Nd∶YAG激光术后视觉质量。方法:回顾研究。选取2021-05/2023-04于我院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治疗的后发白内障患者98例98眼,采用角膜/屈光分析仪OPD-Scan Ⅲ获取患者高阶像差参数(彗差、球差和三叶草像差)和视觉质量参数[斯特列尔比(SR)和人眼调制传递函数(MTF)曲线中4 mm面积比(AR)],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 wk,3 mo时视力、高阶像差和视觉质量。结果:纳入患者手术前后裸眼远视力(UDVA)、裸眼中视力(UIVA)、裸眼近视力(UNVA)、彗差、球差、三叶草、SR和AR比较均有差异(均P<0.001)。术后1 wk,3 mo UDVA、UIVA、UNVA、彗差、球差、三叶草、SR和AR与术前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术后3 mo UDVA、UIVA、UNVA、SR和AR与术后1 wk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术后3 mo彗差、球差、三叶草与术后1 wk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术后3 mo球差、三叶草与SR均呈负相关(r_(s)=-0.427,P=0.009;r_(s)=-0.436,P=0.010),三叶草与AR呈负相关(r_(s)=-0.406,P=0.015)。结论:后发白内障患者Nd∶YAG激光术后视力改善,使用角膜/屈光分析仪OPD-Scan Ⅲ系统反映患者视觉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安通刘颖孙红双张白雪
关键词:后发性白内障后囊膜切开术
Nd:YAG激光治疗糖尿病后发白内障的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Nd:YAG激光治疗糖尿病后发白内障的效果。方法:选取德州市荣军优抚医院在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65例后发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合并糖尿病划分为观察组(83例,糖尿病后发白内障)与对照组(82例,非糖尿病后发白内障)。对两组均实施Nd:YAG激光治疗,对比两组不同时间段视力情况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至后发白内障发生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h、术后1 d、术后7 d的最佳矫正视力高于术前(P<0.05)。术后1 h、术后1 d、术后7 d,观察组的最佳矫正视力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h,观察组的眼压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 h及术后1 d,观察组的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1 h、术后1 d、术后7 d,观察组的角膜知觉阳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未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手术后发后发白内障的时间更短,Nd:YAG激光治疗可有效提高其视力,但术后早期更容易出现眼压升高和干眼的症状,需要引起临床重视。
矫兵田崔兰君
关键词:糖尿病后发性白内障ND:YAG激光
金钗石斛总生物碱对大鼠后发白内障的影响
2024年
探讨了金钗石斛总生物碱(DNLA)对SD大鼠后发白内障的影响。取4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3个模型组+DNLA(高/中/低)处理组。建模后连续灌胃给药30d。采用裂隙灯生物显微镜检查大鼠晶状体混浊度,HE染色观察大鼠晶状体组织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检测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表明,在裂隙灯下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程度为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给药后SD大鼠眼球晶状体组织晶状体上皮增生、炎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等病变有明显缓减,晶状体上皮细胞中α-SMA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弱。金钗石斛总生物碱对大鼠后发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及纤维化具有明显抑制效果。
时应兰李军石谍陈静黄朝霞
关键词:后发性白内障Α-平滑肌肌动蛋白
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腔抗VEGF注药术对后发白内障预防价值分析
2024年
目的 分析白内障手术联合玻璃体腔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对后发白内障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临床队列研究,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眼科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41例(54眼)。其中,试验组23例(27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注射术;对照组18例(27眼)行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后发白内障以及其他眼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24个月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试验组后发白内障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仅有1例试验组患者出现术后一过眼压升高,其余患者术后眼压均正常。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注射术安全可靠,并可有效降低后发白内障的发生率。
杨砚亭朱昱刘燕刘瑶
关键词:后发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金钗石斛生物碱抗后发白内障的作用机制
2024年
目的:探讨金钗石斛生物碱抗后发白内障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收集金钗石斛生物碱类活成分及其结构,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金钗石斛生物碱抗后发白内障的潜在靶点,建立金钗石斛生物碱抗后发白内障的蛋白互作关系网络(PPI),并对潜在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索金钗石斛防治后发白内障可能的生物进程及通路。通过分子对接验证金钗石斛生物碱与核心靶点的结合活。结果: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获得金钗石斛生物碱类活成分27个,金钗石斛生物碱抗后发白内障的核心靶点为STAT3、PIK3R1、AKT1等,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金钗石斛生物碱主要通过影响细胞凋亡、细胞迁移和激酶活的双向调节等生物进程,发挥酶结合和蛋白质结合等分子结合,进而发挥抗后发白内障的作用。金钗石斛抗后发白内障可能与血管生成(HIF-1信号通路)、炎症反应(PI3K-Akt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有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金钗石斛生物碱与核心靶点均有较好的结合活。结论:金钗石斛中石斛碱(dendrobine)、N-反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N-trans-feruloyl tyramine)可能是通过STAT3、PIK3R1、AKT1等多靶点、多信号通路、多途径发挥对后发白内障的防治作用,为后期的实验验证及金钗石斛药材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时应兰李军成婷婷张婷倩黄朝霞
关键词:后发性白内障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PI3K-AKT信号通路
靶向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siRNA抑制兔早期后发白内障的实验研究
2024年
目的观察靶向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基因小干扰RNA(siRNA)对兔眼白内障术后早期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40眼)纳入研究,采用自身对照法,分为2组:右眼为靶向TERT基因siRNA重组腺病毒TERT-siRNA-Adv组(实验组),左眼为阴对照重组腺病毒Adv组(对照组),每组20眼;均实施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术,术后前房内分别注入0.1 mL滴度为10^(9) PFU/mL的TERT-siRNA-Adv和阴对照腺病毒;术后第1天、1周、2周、4周观察眼压、角膜水肿、前房闪辉及后发白内障(PCO)分级情况,术后4周对术眼各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及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后囊膜细胞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变化。结果实验组后囊膜混浊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术后早期存在轻度眼压升高以及眼前节炎症反应(角膜水肿、前房闪辉),但于术后1周恢复,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后囊膜细胞内α-SM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实验组后囊膜下少量成纤维细胞增殖,对照组后囊膜下多层成纤维细胞增殖,囊膜结构紊乱;2组角膜、虹膜各层组织细胞排列整齐,结构完整,无明显炎细胞浸润。结论靶向TERT基因siRNA可有效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以及兔早期PCO的发生,且对眼前段各组织无明显毒作用。
张翔翔何娜何佳玲吕志刚
关键词:后囊膜混浊端粒酶逆转录酶角膜水肿
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对后发白内障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屈光状态的影响
2024年
[背景]观察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对后发白内障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屈光状态的影响.[病例报告]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间邵武市立医院收治的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的66例后发白内障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后囊膜切口大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切口大小为5.5 mm×5.5 mm,32例)和观察组(切口大小为4.0 mm×4.0 mm,34例).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屈光状态及前房深度情况.结果见,两组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时的最佳矫正视力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30 d时的最佳矫正视力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眼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时的眼压均显著提升(P<0.05),而两组术后眼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球镜度数、柱镜度数、角膜散光及等效球镜度(SE)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时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及SE均显著降低(P<0.05),角膜散光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术后30 d时的各项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前房深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时的前房深度均显著增加(t=3.940,P=0.000;t=5.034,P=0.000);两组术后30 d时的前房深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对后发白内障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屈光状态均有良好的改善作用,且后囊膜切口的大小对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屈光状态均无显著影响.
宣瑾张陈明任宇琪
关键词: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屈光状态

相关作者

张劲松
作品数:614被引量:2,083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研究主题:白内障 晶状体上皮细胞 晶状体 人工晶状体 人工晶体
谭少健
作品数:222被引量:590H指数:11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白内障 前房维持器 去整合素 晶状体上皮细胞 高度近视
梁皓
作品数:172被引量:433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白内障 去整合素 前房维持器 晶状体上皮细胞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陈迎迎
作品数:36被引量:62H指数:5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去整合素 ECHISTATIN 糖尿病兔 晶状体后囊膜 晶状体上皮细胞
李霞
作品数:94被引量:285H指数:9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白内障 晶状体上皮细胞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去整合素 高度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