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37篇“ 同种肝移植“的相关文章
输注外源性白细胞介素13延长同种肝移植大鼠的存活时间
2013年
目的探讨外源性重组白细胞介素13(rIL-13)抑制同种肝移植大鼠的排斥反应和延长大鼠存活时间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Lewis大鼠为供鼠,BN大鼠为受鼠,采用重建动脉的大鼠肝移植方法建立同种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鼠分为两组,实验组于术后第1、2、3、4和5天经尾静脉注射rIL-1310μg/d,同期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术后第7天,检测两组移植功能,测定移植组织病理改变、细胞因子表达及CD8^+T淋巴细胞浸润等情况,并根据Banff标准计算排斥活动指数(RAI),观察术后2周的存活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功能明显改善,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E选择素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CD8^+T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减少(P〈0.05),术后2周存活率明显提高(P〈0.05)。实验组的RAI为4.8±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5±1.2(P〈0.05)。结论外源性重组rIL-13可减少促炎症因子TNF-α释放和抑制E选择素的表达,减少移植物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从而减轻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延长大鼠的存活时间。
李涛顾紫道王晓亮孙星王兆文樊军卫戚晓升邓贵龙彭志海
关键词:肝移植白细胞介素13移植物排斥
赛氏与进口他克莫司用于同种肝移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同种肝移植患者使用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他克莫司(Tac)胶囊(赛氏)或进口Tac进行三联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取随机对照、前瞻性临床研究,将60例肝移植受者随机分入Tac国产组和进口组,分别使用国产Tac+吗替麦考酚酯(MMF)+激素和进口Tac+MMF+激素免疫方案治疗。两组患者肝移植术后24h口服Tac,起始剂量为0.05~0.1mg/(kg.d),每12h给药1次,术后90d内维持谷浓度水平6~10ng/mL范围内,90d以后维持为2~6ng/mL,直至观察终点(术后90d)。收集术后90d内受试者生命体征、不良事件、血常规、尿常规、功能、血糖、血脂及Tac的谷值浓度信息。结果观察期内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Tac国产组和进口组都为10%(3/30);肾毒性反应及感染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c国产组发生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比进口组少(P>0.05),但Tac国产组出现高血糖比进口组多(P>0.05)。结论国产Tac与进口Tac在临床应用上有同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刘畅杨家印徐明清王文涛蒋利杨俭严律南
关键词:他克莫司FK506肝移植安全性
人枯否细胞在同种肝移植免疫中作用机制初步探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探讨脏枯否细胞(KC)在肝移植后早期免疫反应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将KC和(或)异体PBMC共培养,收集细胞上清液,培养结束时分别收获培养的KC和PBMC.检测HLA-G在细胞表面的表达;测定上清液中NO、IFN-γ、IL-10和TGF-β1的浓度;MTT试验观察KC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及对照组中KC和PBMC表面均未检测到HLA-G的表达.与不含KC实验组相比,含KC实验组中,NO、IL-10和TGF-β1的产量显著升高,而IFN-γ呈相对偏低趋势;对照组中未能检测到IL-10和IFN-γ的分泌,仅含KC的对照组中含少量NO及TGF-β1,且显著低于实验组.MTT实验发现,不含KC实验组OD值显著高于含KC实验组及对照组.结论 体外KC接触异体PBMC后早期,各细胞膜表面均无HLA-G表达,但参与了NO及Th2/Th3样细胞因子的分泌调节,并能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可能促进移植早期免疫耐受的形成.
张长习谢文彪林绪涛张帆管清海陈强谱
关键词:肝移植枯否细胞一氧化氮细胞因子免疫耐受
脾脏在小鼠同种肝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2008年
目的观察脾切除在小鼠同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双袖套法建立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随机分为3组,即建模保留脾脏组、建模3d后切除脾脏与建模同时切除脾脏组,各组于移植术后14d处死,ELESA法测定血清IgM水平;功能检测采用速率法;流式细胞仪检测CD4与CD8T细胞亚群;并同时行脏及脾脏的病理形态观察。结果建模保留脾脏组、建模3d后切除脾脏与建模同时切除脾脏组血清IgM水平分别为3.0181±0.4627、3.0936±0.4559、3.1953±0.4449,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T水平分别为108.6875±20.3657、83.0000±22.7799、76.8000±19.5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水平分别为:105.3750±29.0583、93.0000±22.7799、93.2000±33.4220,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T细胞分别为:1.9162±0.2778、1.5654±0.4750、1.4616±0.2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脏间质及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依次减弱,供灶状坏死程度逐渐减轻,在保留脾脏组中建模后第14天脾脏边缘区及淋巴鞘较建模同时切除的脾脏增宽。结论在小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排斥反应中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脾切除可部分抑制同种异体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保护供体脏。
万赤丹黄韬勾善淼周静刘涛王春友
关键词:肝移植脾切除急性排斥反应
局部转染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诱导大鼠同种肝移植免疫耐受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利用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hCTLA4Ig)局部基因转染供诱导大鼠同种肝移植免疫耐受。方法供体为DA大鼠,受体为LEW大鼠,分为以下4组:(A)同基因对照组(LEW-LEW);(B)生理盐水对照组;(c)rAAV- EGFP(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对照组;(D)rAAV-hCTLA4Ig灌注组。大鼠原位肝移植前6周,经门静脉灌注采用血管夹闭法对供进行基因转染。结果D组大鼠平均生存期显著高于C组(10.8±1.0)d及B组(11.6±1.1)d,B组与D组间,C组与D组间,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血浆及移植中可以持续检测到hCTLA4Ig的表达。术后1周移植病理检查显示B组、C组均有严重免疫排斥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大量CD4^+、CD8^+T淋巴细胞浸润;而D组仅有轻、中度炎症反应,少量CD4^+、CD8^+T淋巴细胞浸润。结论移植术前6周对供体内经门静脉灌注采用血管夹闭技术基因转染rAAV-hCTLA4Ig可以诱导大鼠同种肝移植免疫耐受。
苏志雷韩德恩姜明山邰升
关键词:肝移植腺相关病毒免疫耐受
原位异体同种肝移植术的麻醉处理
2007年
目的:通过1例肝移植手术总结肝移植术的麻醉管理。方法:回顾、分析、总结肝移植手术中麻醉管理的要点。结果:无前期循环平稳,无期末发生明显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新期再灌注综合征和凝血障碍得到较好的处置。结论:肝移植手术麻醉管理的关键是保持循环稳定,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将再灌注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减到最小。
方华
关键词:麻醉肝移植
rAAV-hCTLA4Ig诱导大鼠同种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肝移植目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脏疾病的唯一有效手段。急慢性排斥反应仍是临床器官移植中难以克服的问题。通过基因治疗的手段来诱导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成为解决免疫排斥问题的一个理想方案,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实验通过腺...
苏志雷
关键词:肝脏移植免疫耐受移植免疫学
枯否细胞分离培养及其在同种肝移植免疫中作用机制初步探讨
第一部分:大鼠及人脏枯否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培养  目的:  改进大鼠枯否细胞(kupffer cell,KC)分离、纯化和培养技术,探讨从人体脏手术标本中分离、纯化和培养枯否细胞的可行有效方法,以便进一步研究人体枯否...
张长习
关键词:枯否细胞干扰素-Γ白介素-10免疫耐受肝脏移植手术
供者特异性T细胞疫苗延长同种肝移植存活及其机制的初步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为检测细胞因子(CK)在肝移植物中的表达,探讨供者特异性T细胞疫苗(TCV)延长同种肝移植存活的机制。术前分别用特异和非特异TCV免疫受者,另设单纯移植对照。大鼠原位肝移植后观察肝移植物的存活时间(MST);术后第7天获取移植物,作组织切片观察;通过RT-PCR检测肝移植物内IL-2、IFN-γ、IL-4和IL-10的表达水平;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发现供者特异性LCTCV组MST(15.7±4.2)d比非特异性LTCV组(11.3±2.7)d显著延长(P<0.01),而单纯移植组MST为(5.7±1.4)d(P<0.05);组织切片观察特异性LCTCV组未发现明显排斥改变;与其他两组比较,特异性LCTCV组MLR受到显著抑制(P<0.01);RT-PCR显示:特异性LCTCV组IL-4、IL-10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IL-2和IFN-γ在单纯移植组呈高表达,同时IFN-γ在非特异LTCV组有表达。实验表明:细胞因子网络调控在免疫耐受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IFN-γ和IL-2主要参与急性排斥反应,IL-4和IL-10促进同种耐受的形成,不同的微环境下同一种细胞因子所发挥的主要作用会有所变化。
赵振林祝庆华吴永嘉阎汝川纪监哲
关键词:T细胞疫苗移植耐受
大鼠同种肝移植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
2005年
目的:探讨与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相关的细胞学改变。方法:分析从肝移植物分离出的移植物浸润细胞(GIC)的表现型和功能,同时比较长期生存的BN→LEW模型和急性排斥反应的DA→LEW模型。结果:通过流式细胞仪计数确定DA→LEW受体的T细胞和激活的T细胞相对比例高于BN→LEW受体;移植后第7、14和30天,GIC表现型证实所有T细胞、OX8阳性细胞(细胞毒T细胞和NK细胞)和OX39阳性细胞(IL-2受体)的相对比例在移植后第7天最高,移植后30d下降;移植后第7天急性排斥反应时GIC细胞毒T细胞活性高于长期生存者。结论:移植后第7天免疫抑制机制已存在;在长期生存的肝移植物中细胞毒T细胞的激活和浸润均受到抑制。
柳东夫王兆海周光文
关键词:浸润细胞细胞毒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相关作者

贾长库
作品数:75被引量:233H指数:8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EGCG 缺血再灌注损伤 失血 原位肝移植 大鼠肝
严律南
作品数:874被引量:4,504H指数:29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肝移植 活体肝移植 肝癌 胰腺炎 肝移植术后
杨俭
作品数:27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肝移植 肝脏移植 肝移植术后 同种肝移植 他克莫司
杨家印
作品数:244被引量:844H指数:14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肝移植 活体肝移植 肝移植术后 活体供者 供体
刘畅
作品数:95被引量:462H指数:13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肝癌 单抗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 磁共振成像 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