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17篇“ 右室间隔部起搏“的相关文章
- 比较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对三尖瓣反流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索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与右室间隔部起搏(RVSP)两种不同起搏模式对三尖瓣反流(TR)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1年8月在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因缓慢性心律失常首次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且术前2周内与术后1年以上超声心动图资料齐全的患者。根据心室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LBBAP组及RVSP组。分析并比较两组术后TR程度。结果:共入组104例患者,男性69例(66.3%),中位随访时间28.5(17~36.75)个月。其中LBBAP组52例,RVSP组52例。术后TR加重的共有21例(20.2%),新发TR共10例(9.6%)。其中LBBAP组TR加重的共10例,RVSP组TR加重的共11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7和1.0)。同时观察到LBBAP组术前19例存在轻度以上的TR,术后有14例(73.7%)患者发生TR减轻,RVSP组术前17例存在轻度以上的TR,术后有6例(35.3%)患者发生TR减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术前即存在TR的患者,LBBAP术后对原有TR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RVSP。
- 姚云婕李柯蓓盛宇峰宋爱萍任骋徐春明
- 关键词:右室间隔部起搏三尖瓣反流心脏起搏器
- 左束支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效果比较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BBP)与右室间隔部起搏(RVSP)对电-机械同步性、起搏参数、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南省胸科医院行永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根据起搏部位分为LBBP组和RVSP组。比较两组起搏前后QRS波时限变化,起搏术前/术中、术后1及6个月、1年起搏参数(阈值、阻抗)及心脏结构及功能[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共入选136例,其中LBBP组74例,RVSP组62例。LBBP组QRS波时限术前、术后无差异[(112.7±20.8)msvs(114.9±10.9)ms,P>0.05],RVSP组术后QRS波明显延长[(142.0±14.9)msvs(111.1±22.3)ms,P<0.01],术后RVSP组较LBBP组时限明显延长(P<0.01)。两组的阈值、阻抗在术后1个月较术中明显下降(P<0.01),后达到稳定,且两组相比无差异(P>0.05)。LBBP组术后6个月及1年LVEDD、LAD较术前降低,LVEF较术前升高。RVSP组术前、术后LVEDD、LAD无变化,术后1年LVEF减低。术后6个月及1年LBBP组LVEDD较RVSP组小,LVEF较RVSP组高,术后1年LBBP组LAD低于RVSP组(P均<0.05)。两组患者手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与RVSP相比,LBBP可保持良好的电-机械同步性,起搏参数良好,且更利于改善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
- 沈静范玉欢吴志红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右室间隔部起搏起搏参数心脏结构
-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治疗房室传导阻滞的效果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治疗房室传导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石家庄市人民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接受治疗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右室间隔部起搏,研究组给予左束支区域起搏。比较两组心脏功能指标,包括左房前后径、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左心室射血分数、脑钠肽(BNP)及QRS波群宽度,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均高于术前,左房前后径低于术前,且研究组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左房前后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BNP低于术前,QRS波宽长于术前,且研究组BNP高于对照组,QRS波宽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比较,左束支区域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更小,尤其对于术前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较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心功能改善更明显,临床效果显著,且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胡钦梁洁周峰计承刘金波韩卫卫
- 关键词:右室间隔部起搏房室传导阻滞
-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在三度AVB中的对比研究
- 目的: 与右室间隔起搏相比较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在三度AVB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与右室间隔起搏相比较的具体优势。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1月因三度AVB入院并置入双腔永久起...
- 石明明
- 关键词:房室传导阻滞右室间隔部起搏临床疗效
-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新发房颤及心功能影响的对比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对高心室起搏比例患者中远期新发房颤及心功能影响。方法以因II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行DDD起搏器植入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入组LBBAP高心室起搏比例组(LBBAPhigh组)、右室间隔部起搏(RVSP)高心室起搏比例组(RVSP-high组)、RVSP低心室起搏比例组(RVSP-low组)。随访内容包括:各随访节点心房频率大于180次/min、持续时间大于1 min且发生自动模式转换(AMS)事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参数、NT-proBNP水平。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新发房颤的时间曲线,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对比三组患者半年期心超参数与NTproBNP水平。结果与LBBAP-high组比较,起搏QRS宽度RVSP-low组升高(P<0.01),RVSP-high组升高(P<0.01)。随时间延长,患者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逐渐增高。三组患者记录到房颤事件共有59例(57%),其中,LBBAP-high组15例(44%)、RVSP-low组11例(38%)、RVSP-high组33例(82%)。RVSP-high组患者新发房颤比率比LBBAP-high组及RVSP-low组显著增高(P<0.01)。以False Discovery Rate(FDR)法进行两两比较:LBBAP-high组和RVSP-high组组间的窦律保持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RVSP-high组和RVSP-low组组间的窦律保持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LBBAP-high组和RVSP-low组组间的窦律保持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COX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起搏比例的右室间隔部起搏(HR=3.004;95%CI:1.615~5.586;P<0.01)、低射血分数(HR=1.029;95%CI:1.004~1.054;P<0.05)及高血压(HR=1.889;95%CI:1.05~3.40;P<0.05)是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仅高比例的右室间隔部起搏(HR=5.572;95%CI:2.444~12.701;P<0.01)及高血压(HR=2.752;95%CI:1.342~5.642;P<0.05)是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半年随访,与LBBAP-high组(223±63)pg/mL比较,RVSP-high组(752±54)pg/mL的NT-proBNP水平升高(P<0.01);与RVSP-low组(
- 刘靖林苏华李煜许健林镇国
- 关键词:右室间隔部起搏
- 右室间隔部起搏器植入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QRS波群时限及心功能的影响
- 2022年
- 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起搏器植入在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2例AVB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右室心尖部植入起搏器治疗,观察组采用右室间隔部植入起搏器治疗,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QRS波群时限、心功能指标、心率变化、血流动力学变化、起搏器参数、生活质量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治疗后,观察组QRS波群时限短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心率、每搏量、心脏指数、左室舒张早期最大充盈速度/左室舒张晚期最大充盈速度、R波振幅、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等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收缩末内径、电压阈值、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室间隔部植入起搏器治疗AVB效果更佳,能够保护心功能,减轻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崔姣姣张申伟
- 关键词:房室传导阻滞右室间隔部右室心尖部心脏起搏器
- 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和常规右室间隔部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左心室功能及同步性影响的研究
- 目的:心室起搏比例及右心室起搏位置在起搏诱导性心肌病的发生上均可起到重要作用,对于高心室起搏比例患者,起搏位置对心脏功能及同步性可能产生一定影响。希浦系统起搏是目前公认的更符合生理性起搏特征的起搏方式,希浦系统起搏包括选...
- 李新园
- 关键词: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心脏起搏生理性起搏
- 2D-STE联合RT-3DE评价右室间隔部起搏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的临床研究
- 目的:联合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E)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估右心室中、低位间隔部起搏器植入术前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其同步性改变,并探讨这种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在我院心内科行右心室中、低位间隔...
- 王维娟
- 关键词:心室收缩功能
-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束支起搏、右室间隔部起搏的心室起搏依赖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被引量:9
- 2021年
- 目的:采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技术对左束支起搏、右室间隔部起搏的心室起搏依赖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因Ⅱ度Ⅱ型、高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接受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要求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大于50%,在术后6个月完成了超声心动图随访且程控心室起搏比例大于40%]的6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按起搏部位分为左束支起搏(1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组(n=32)和右室间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septum pacing,RVSP)组(n=33),采用3D-STI技术获取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整体环向应变(glob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GCS)、整体径向应变(global radial strain,GRS)、整体面积应变(global area strain,GAS)。结果:LBBP组和RVSP组的LVEF均正常,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SP组术后6个月随访时较术前有轻微的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GLS、GCS、GRS、GAS于术前、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相比,LBBP组术后6个月随访时GLS和GCS明显降低;RVSP组术后GLS、GCS、GRS、GAS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术前心功能正常的心室起搏依赖患者中,LBBP对心功能的影响虽然在术后短期内并不明显优于右室间隔部起搏,但从生理性起搏、长远心功能保护的角度看,LBBP是值得优先选择的起搏方式。
- 文鹤龄陈宇梁中书
- 关键词:左心室
-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对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 目的: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与右室间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septal pacing,RVSP)是临床上常用的起搏位点,本研究对比两种起搏位...
- 朱丽红
- 关键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右室间隔部起搏心肌运动心脏结构
相关作者
- 臧红云

- 作品数:222被引量:334H指数:9
-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 研究主题: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力衰竭 双心室 永久起搏器
- 王祖禄

- 作品数:813被引量:2,282H指数:19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射频导管消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 韩雅玲

- 作品数:2,585被引量:6,874H指数:33
-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 研究主题:冠心病 介入治疗 射频导管消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疾病
- 张敬文

- 作品数:176被引量:355H指数:10
- 供职机构:海南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冠心病 纤溶系统 疗效观察 高血压 盐酸关附甲素
- 林劲

- 作品数:204被引量:348H指数:10
- 供职机构:海南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疗效观察 纤溶系统 冠心病 心绞痛 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