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014篇“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相关文章
可溶性CD40配体、淀粉样蛋白A、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联合检测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可溶性CD40配体(CD40L)、淀粉样蛋白A(SAA)、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 CAM-1)联合检测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于入院后行CD40L、SAA、sI CAM-1水平检测并接受规范化治疗,根据治疗28 d后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50)和预后不良组(n=28),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血清CD40L、SAA、sI CAM-1水平,分析影响重症肺炎预后的危险因素,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D40L、SAA、sI CAM-1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机械通气、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15分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合并基础疾病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CD40L、SAA、sI CAM-1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β=1.332,OR=3.789,95%CI:1.096~13.101)、血清CD40L(β=1.645,OR=5.181,95%CI:1.907~14.078)、SAA(β=1.602,OR=4.963,95%CI:1.945~12.665)、sI CAM-1(β=1.477,OR=4.380,95%CI:1.577~12.160)水平是影响老年重症肺炎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D40L、SAA、sI CAM-1联合检测对老年重症肺炎治疗预后的AUC、特异度分别为0.871、92.0%,均高于单独血清CD40L检测的0.789、80.0%,单独SAA检测的0.788、74.2%,单独sI CAM-1检测的0.764、74.2%。结论CD40L、SAA、sI CAM-1水平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治疗预后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联合检测的预测效能更高,可作为疾病预后评估的有效参考。
王加永姚莉莉
关键词:老年可溶性CD40配体淀粉样蛋白A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预后
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血清可溶性{1}黏附分子1、肌酸激酶同工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检测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关系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新生儿血清可溶性{1}黏附分子1(sICAM-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HIE患儿125例为HIE组,另选择健康新生儿11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sICAM-1、CK-MB、IGF-1水平。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将HIE患儿分为轻、中、重度组,分析HIE患儿血清sICAM-1、CK-MB、IGF-1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根据随访结果将HIE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HIE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HIE组血清sICAM-1、CK-MB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IGF-1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HIE患儿血清sICAM-1、CK-MB水平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IGF-1水平则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均P<0.05)。预后不良组患儿病情重度占比、血清sICAM-1和CK-MB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开始治疗日龄晚于预后良好组,Apgar评分和血清IGF-1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HIE患儿预后危险因素包括开始治疗日龄>3 d、疾病重度、高水平sICAM-1和CK-MB、低水平IGF-1(均P<0.05)。HIE患儿疾病严重程度、开始治疗日龄与血清sICAM-1、CK-MB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清IGF-1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HIE患儿血清sICAM-1、CK-MB水平升高,IGF-1水平下降。HIE患儿疾病严重程度与血清sICAM-1、CK-MB水平呈正相关,与IGF-1呈负相关。
贺兰王健杜燕燕
关键词:缺血缺氧性脑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肌酸激酶同工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预后新生儿
血清可溶性{1}黏附分子1和凝血指标检测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4
2023年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1}黏附分子1(sICAM-1)和凝血指标检测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经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后复发的预测效能。方法:选择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治疗的8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3年内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n=22)和未复发组(n=58)。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sICAM-1水平,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PT)、凝血酶时(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国际比值(INR)、血浆D-二聚体(D-D)。分析两组各指标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ICAM-1和凝血指标预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经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后复发的效能。结果:80例患者术后3年内共有22例复发,复发率为27.50%。复发组患者术中探查囊肿直径显著大于未复发组(P<0.05)。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患者术后1个月时血清sICAM-1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复发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血清sI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均P<0.05)。复发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的D-D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时TT显著延长,FIB、D-D水平显著降低,未复发组术后1个月时PT显著缩短,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sICAM-1、D-D水平预测术后3年内复发的AUC为0.796(95%CI:0.681~0.911)、0.761(95%CI:0.642~0.881)。结论:血清sICAM-1和D-D水平能够作为预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经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后复发的生物标志物,sICAM-1预测效能优于D-D。
马昕纪婷
关键词: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复发
血清可溶性{1}黏附分子1可溶性CD163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1}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CD163(sCD163)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江苏省泰州市中医院收治的182例行PCI的UAP患者,根据是否发生ISR将其分为ISR组(41例)和非ISR组(141例)。收集两组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其血清sICAM-1、sCD163水平。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UAP患者PCI后发生ISR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ICAM-1、sCD163水平对UAP患者PCI后ISR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ISR组血清sICAM-1、sCD16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非ISR组,支架长度长于非ISR组,支架内径短于非ISR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支架内径(OR=0.877,95%CI:0.797~0.965)、LDL-C(OR=1.006,95%CI:1.003~1.009)、sICAM-1(OR=1.014,95%CI:1.006~1.023)、sCD163(OR=1.121,95%CI:1.021~1.232)为UAP患者PCI后发生ISR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ICAM-1、sCD163联合预测UAP患者PCI后ISR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血清sICAM-1、sCD163水平是UAP患者PCI后发生ISR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作为ISR的预测指标。
陈旸吴宁宁庞胜峰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支架内再狭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血清长链非编码RNA核富集转录体1可溶性{1}黏附分子1水平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关系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探讨血清长链非编码RNA核富集转录体1(NEAT1)及可溶性{1}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8月至2022年2月在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疑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以其中造影未见明显病变的110例为研究对象,将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2级及以下且无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为CSFP的70例患者作为CSFP组,以TIMI血流分级3级且无冠状动脉明显狭窄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血清NEAT1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sICAM-1表达。比较2组NEAT1及sICAM-1表达差异。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方法分析血清NEAT1及sICAM-1水平与冠状动脉TIMI平均血流帧数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CSFP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NEAT1、sICAM-1单独及联合检测对CSFP的诊断效能。结果 CSFP组血清NEAT1、sICAM-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EAT1、sICAM-1表达与冠状动脉TIMI平均血流帧数呈显著正相关(r=0.456、0.503,均P<0.001)。血清NEAT1与sICAM-1的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41,P<0.001)。有吸烟史、血清NEAT1、sICAM-1水平升高是CSFP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升高是CSFP的保护因素(均P<0.05)。血清NEAT1、sICAM-1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CSF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8(95%置信区:0.591~0.736)、0.789(95%置信区:0.734~0.832)、0.836(95%置信区:0.802~0.885),联合检测诊断CSFP的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血清NEAT1、sICAM-1单独检测(Z=2.061、P=0.039,Z=6.403、P<0.001)。结论 CSFP患者血清NEAT1、sICAM-1水平升高。有吸烟史、血清NEAT1、sICAM-1水平升高是CSFP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升高是CSFP的保护因素。血清NEAT1、sICAM-1联合检测对CSFP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刘丹王蕾刘君陈红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血流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血清可溶性{1}黏附分子1、E-选择素、P-选择素预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6
2022年
目的分析血清可溶性{1}黏附分子1(sICAM-1)、E-选择素(Es)、P-选择素(Ps)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邢台市第三医院116例AMI患者,均符合PCI指征且实施该手术,在入院时、出院时均检测血清sICAM-1、Es和Ps水平。出院后所有患者随访至少6个月;对比MACE发生和未发生患者入院时、出院时血清sICAM-1、Es和Ps水平,分析其预测AMI患者PCI术后6个月内MACE的价值。结果MACE发生率为14.29%;MACE发生者和未发生者出院时血清sICAM-1、Es和Ps水平均低于入院时,且MACE发生者入院时、出院时血清sICAM-1、Es和Ps水平均高于未发生者,MACE发生者血清sICAM-1、Es和Ps变化率低于未发生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入院时:t=2.463、2.299、2.190;出院时:t=15.105、8.724、9.846;变化率:t=18.734、13.732、22.103,P<0.05);血清sICAM-1、Es和Ps水平变化率预测近期MACE发生的Cut-off值分别为19.16%、24.60%、28.47%,三者联合预测近期MACE发生的特异度与单独预测相近,敏感度和AUC均高于单独预测,且AUC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UC=0.927,Z=2.380、2.997、2.603,P<0.05)。结论AMI患者PCI术后近期MACE发生率高,且血清sICAM-1、Es和Ps水平均偏高,三者变化率联合对PCI术后近期MACE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史苏娜梁日晶贾相科任振芳
关键词: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E-选择素P-选择素急性心肌梗死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血清可溶性{1}黏附分子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水平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7
2021年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1}黏附分子1(SICAM-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水平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收治的20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均接受开颅夹闭或介入栓塞治疗,术后4 d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根据术后不同程度CVS将其分为重度CVS组(19例)、中度CVS组(44例)、轻度CVS组(23例)、无CVS组(117例)。检测术前和术后3、7 d血清Caspase-3、SICAM-1水平。比较四组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前后血清SICAM-1、Caspase-3水平,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后血清SICAM-1与Caspase-3水平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术后3 d血清SICAM-1、Caspase-3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后CVS的预测价值。结果四组术后3、7 d血清SICAM-1、Caspase-3水平均高于术前,术后7 d血清SICAM-1、Caspase-3水平均低于术后3 d(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后3、7 d血清SICAM-1与Caspase-3水平呈正相关(r=0.493、0.585,P<0.05)。ROC曲线显示,术后3 d血清SICAM-1+Caspase-3诊断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后CVS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性均高于SICAM-1和Caspase-3单独检测。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后CVS患者血清SICAM-1、Caspase-3水平明显提升,联合检测可有效预测CVS发生。
尹航冯丽君肖龙海李长歌秦浩
关键词:颅内破裂动脉瘤脑血管痉挛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对老年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血清可溶性{1}黏附分子1可溶性血管{1}黏附分子1及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2021年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对老年浅表性膀胱癌(SBC)术后患者血清可溶性{1}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1}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及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莆田医疗区和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的84例老年SB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2组均进行尿道等离子电切术(TURBT)治疗,术后7 d观察组采用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对照组采用等量0.9%氯化钠溶液膀胱灌注治疗。术后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sICAM-1、sVCAM-1水平、肿瘤标志物〔膀胱肿瘤抗原(BTA)、糖类抗原125(CA125)及癌胚抗原(CEA)〕、成纤维{1}生长因子(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FG)及毒副作用发生率,且记录术后1年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缓解率高于对照组,术后sICAM-1、sVCAM-1、BTA、CA125、CEA、FGF、VEFG水平、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毒副作用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SBC患者术后采用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效果确切,能够降低血清sICAM-1、sVCAM-1、FGF、VEFG及肿瘤标志物水平,抑制SBC进展,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且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
李清林林建峰吴德柱冯颖慧范定锋王明元黄宏双
关键词:浅表性膀胱癌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肿瘤标志物
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血清可溶性{1}黏附分子1 C反应蛋白与治疗效果及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6
2021年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所形成的良性肿瘤。宫腔镜腺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常用术式。但患者术后临床效果不一,部分患者术后出现阴道流血及复发等不良结局。资料显示,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术后3年累计复发率可达15.7%~37.5%[1]。{1}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是黏附因子ICAM的{1}形式,介导机体内多种炎症细胞黏附和迁移作用,有利于炎症细胞的浸润,参与机体炎症级联放大反应[2]。
王小玲郝静
关键词:子宫肌瘤剔除术平滑肌细胞增生炎症细胞C反应蛋白
术前可溶性{1}黏附分子1及中性粒{1}-淋巴{1}比值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2020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可溶性{1}黏附分子1(sICAM-1)、外周血中性粒{1}-淋巴{1}比值(NLR)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简阳市人民医院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90例(病例组)以及90名健康者(对照组)血清sICAM-1、外周血NLR水平,并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sICAM-1水平、外周血NLR差异。结果病例组的术前血清sICAM-1、外周血NL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097、8.683,均P<0.01);发生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Ⅲ~Ⅳ期或分化程度低的结直肠癌患者中sICAM-1的表达水平较高(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外周血NLR值显著高于未发生转移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外周血NLR升高,并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陈熙马信奎黄月刚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相关作者

李宁
作品数:95被引量:218H指数:8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研究主题:GRAVES病 TRAB 甲状腺球蛋白 ELISA 格雷夫斯病
王豪
作品数:20被引量:54H指数:4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
研究主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冠状动脉疾病 可溶性黏附分子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王蕊
作品数:96被引量:246H指数:8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组织因子途径 急性白血病 单核细胞 爱维心口服液
吕肖锋
作品数:231被引量:1,661H指数:22
供职机构:北京军区总医院
研究主题:糖尿病 血糖波动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泵 2型糖尿病患者
吴波
作品数:14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
研究主题:可溶性黏附分子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糖耐量 老年冠心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