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8篇“ 古气候演化“的相关文章
四川盆地北部早白垩世古气候演化及其对铀成矿作用的影响
2025年
为探讨古气候演化对砂岩型铀成矿的重要意义,对四川盆地北部下白垩统产铀层位进行野外观察及采样测试,并利用碎屑组分的长石指数、岩屑指数、气候指数、黏土矿物指标,以及微量元素含量比值探究了苍溪组和白龙组的气候变化特征和氧化还原环境。研究表明,含矿地层沉积时期的古气候整体上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早白垩世早期苍溪组底部为潮湿气候;早期过渡至中期苍溪组中-上部整体为干旱气候,并伴随短暂的干湿交替变化;早白垩世中期白龙组底部为潮湿气候。潮湿气候易于形成富含有机质的还原性岩层,干旱气候能将岩层中的铀氧化带出,在层间渗入作用下迁移沉淀、富集成矿。在下白垩统干旱氧化红层中找寻潮湿还原的灰色砂体是四川盆地北部重要的找铀矿方向。
李文灏许德如杨嘉宝樊秋爽颜照坤张成勇张代柱颜晨雨
关键词:古气候碎屑组分黏土矿物砂岩型铀矿
大巴山地区Marinoan冰川沉积序列及其古气候演化:来自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的证据
2025年
关于新元代Marinoan冰期,全球处于一个“hard snowball”(硬壳雪球)状态还是“slush snowball”(坍塌雪球)状态,长期存在争议。大巴山地区城口凉桥剖面南沱组冰川沉积物极为发育,出露完整,是研究Marinoan期冰川沉积序列的理想载体,地球化学证据对恢复新元代末期古气候具有重要意义。南沱组岩石学特征表明,大巴山地区南沱组主要由灰绿色、灰紫色含砾粉砂岩组成。冰碛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揭示,该地区南沱组经历低等化学风化作用,整体处于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化学蚀变指数(CIA)、化学风化指数(CIW)、斜长石蚀变指数(PIA)等古气候指标值均存在明显的旋回变化,即灰紫色含砾质粉砂岩由底部至顶部逐渐从高值减小,灰绿色含砾质粉砂岩则自下而上从低值逐渐增加,表明南沱早期经历过多次冷暖的古气候波动。扬子地区南沱组区域对比及沉积模式表明,南沱冰期可以进一步分为早期渐冻期、中期冰冻期和晚期解冻期,气候冷暖变化主要发生在南沱早期和南沱晚期,浅水沉积区表现尤其明显。因此,大巴山地区南沱组冰川沉积序列及古气候变化证据为新元代末期全球处于一个“slush snowball”状态的观点提供了有力支持。
彭洲俊李小刚熊国庆谢忠评冯翔游陈春竺彭惠雪林茂
关键词:沉积地球化学古气候演化
河北平原北部D1孔第四纪以来的古气候演化
2024年
通过恢复、重建河北平原北部第四纪以来的古气候演化过程,可以科学预测未来气候演化方向,更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本文在结合D1孔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划分成果基础上,通过研究钻孔沉积物中的孢粉分布规律,进一步将其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研究表明:该区孢粉组合总体以嵩、藜等灌木和草本花粉为主,乔木及蕨类少量,整体表现为稀树草原植被环境。早更新世时期,区内古气候具有寒冷干旱向温和偏干转变的特点;中更新世时期具有温凉潮湿的气候特征;进入晚更新世,区内整体表现为温凉湿润的气候特征。本区的孢粉组合反映的第四纪以来古气候演化规律与河北平原其余地区古气候变化规律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张金龙李庆喆潘志龙张欢
关键词:河北平原第四纪孢粉组合古气候
闽西永安盆地白垩纪古气候演化及其对华南沿海地貌变化的响应
2024年
以永安盆地白垩系坂头组、沙县组、崇安组为研究对象,采集细碎屑岩样品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测试,并与其沉积特征、生物化石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白垩纪时期福建西部永安盆地的古气候演化特征,结合华南东南缘古气候变化,探讨二者与华南沿海中生代晚期地貌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下白垩统坂头组地层样品CIA值为69.91~85.29、Rb/Sr值为1.13~2.21、Mg/Ca值为0.57~3.57、Sr/Cu值为5.44~11.66、校正后盐度指标100*Sr/(Ba^(*)Al_(2)O_(3))值为1.18~1.55,表明该区早白垩世早期气候由温暖湿润转为干旱炎热;δCe值为0.89~1.03、V/Cr值为1.03~1.57、Ni/Co值为2.34~10.58,表明早白垩世早期主要为弱氧化环境,间接指示该区当时气候由温湿向干热转变。早白垩世晚期以来,沙县组和崇安组地层样品的测试结果显示,CIA值为67.14~75.68、Rb/Sr值为0.99~9.05、Mg/Ca值为0.37~16.22、Sr/Cu值为1.20~15.46、以及校正的盐度指标100^(*)Sr/(Ba^(*)Al_(2)O_(3))值为0.50~1.77,指示永安盆地早白垩世晚期以来气候由干旱炎热向温暖湿润再向干旱寒冷变化;由δCe(0.89~1.03)、V/Cr值(0.51~1.72)、Ni/Co值(1.45~6.45)可以看出,早白垩世晚期以来弱氧化、弱还原环境交替出现,间接证明该区域自早白垩世晚期以来气候发生了多重转变,从干旱炎热到温暖湿润再到干旱寒冷。综上情况可以推断,永安盆地白垩纪期间古气候出现温暖湿润—干旱炎热—温暖湿润—干旱寒冷(伴有极端气候)多次转化。将研究区与周缘华南地区古气候进行统计对比,发现华南内陆古气候以温暖湿润向干旱炎热转变为主,华南沿海与内陆古气候转变的差异是对晚中生代华南沿海地貌变化的响应。
何岸北朱作飞赵奇
关键词:白垩纪华南沿海古气候古地貌地球化学
松嫩平原喇嘛寺泡25kaBP以来植硅体记录的植被古气候演化
松嫩平原位于季风气候区,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是进行古气候研究的理想区域。本文选取了松嫩平原喇嘛寺泡剖面,提取了剖面558个样品的植硅体,进行AMS14C测年,分析植硅体数据及组合特征,通过植硅体组合特征、古气候指数、植...
王佳宇
关键词:植硅体古植被古气候
上扬子地区奥陶纪—志留纪转折期古气候演化与有机碳同位素变化成因
2024年
奥陶纪—志留纪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古气候发生了剧烈变化,其中的晚奥陶世赫南特阶碳同位素漂移事件(HICE)广为人知,但关于古气候变化和碳同位素漂移的原因及其相互关联尚不明晰。以上扬子焦石坝地区JY4井五峰—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同位素(δ^(13)C_(org))、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计算出不同页岩段的化学蚀变指数(CIA),结合生物地层学,发现WF2—WF4段对应的古气候条件由温暖潮湿逐渐转变为寒冷干燥,LM1—LM4段仍为寒冷干燥的古气候,但化学风化作用向上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LM5段开始逐渐过渡至温暖潮湿的古气候环境,LM6—LM7及其以上段则出现了一次明显的转变为寒冷干燥古气候条件的幕式波动。元素地球化学指标表明,WF2—WF4段页岩的沉积环境逐渐由氧化转变为还原,但观音桥段海水中氧含量迅速上升;LM1—LM3段页岩沉积于极度缺氧甚至硫化的沉积环境中,向上LM4段氧含量逐渐增加,大体上逐渐由缺氧向贫氧、次贫氧以及富氧条件过渡。观音桥段δ^(13)C_(org)异常“正漂”可能主要与有机碳埋藏及其氧化溶解有关,化学风化作用导致的营养物质输入增强也具有一定的作用,而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段δ^(13)C_(org)异常“负漂”的出现则可能与大规模海侵导致^(12)C重新回到海洋碳库有关。
杜梧槚高平蔡益栋刘若冰曹刚杉
关键词:古气候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二叠纪综合地层、生物群以及地理和古气候演化被引量:3
2024年
二叠纪是青藏高原各块体演化的关键时段,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地质和生物事件,当时横跨南北半球统一的泛大陆演化到了鼎盛阶段,阻断了全球东西向的赤道暖流的同时,在泛大陆的东侧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特提斯洋暖池,是-中生代之交生物与环境演变的引擎.青藏高原二叠纪地层分布广泛、化石丰富,从南到北由于跨越不同的纬度带体现出不同的特点.雅鲁藏布江以南的喜马拉雅特提斯带当时位于冈瓦纳大陆印度板块北缘,整个二叠纪沉积含有典型的冈瓦纳冷水型生物群;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内的灰岩外来体时代集中在瓜德鲁普世(Guadalupian,中二叠世)中、晚期至早三叠世,生物地理与喜马拉雅特提斯带有显著差异,最有可能为新特提斯洋中的海山型沉积.基墨里(Cimmerian)微地块群在乌拉尔世(Cisuralian,早二叠世)早期阿瑟尔期-萨克马尔期(Asselian-Sakmarian)全部位于冈瓦纳大陆北缘,均发育冰海相沉积及冈瓦纳型冷水生物群.乌拉尔世中期(约290~280Ma)基墨里微地块群由于印度板块北缘Panjal Traps等大火成岩省岩浆活动与冈瓦纳大陆裂解,并以不同的速度向北漂移.可以分为两个条带,由南羌塘、保山和Sibuma地块组成的北基墨里微地块群漂移速度较快,在亚丁斯克期(Artinskian)就已经出现大量碳酸盐岩沉积和暖水生物群,因此,它们最先从冈瓦纳大陆裂解并进入低纬度暖水区域;而由拉萨、腾冲和Irrawaddy地块组成的南基墨里微地块群,漂移速度相对较慢,在空谷(Kungurian)晚期才开始出现大规模碳酸盐岩沉积,并延续至乐平世(Lopingian,晚二叠世),瓜德鲁普世和乐平世地层中含暖水生物为主的动物群,因此,这些地块至少在空谷晚期已经从冈瓦纳大陆北缘分离,裂解时间稍晚于北基墨里微地块群;这种沉积和生物地理的时空演变差异性表明乌拉尔世的裂解事件�
沈树忠张以春袁东勋徐海鹏琚琦张华郑全锋罗茂侯章帅
关键词:二叠纪特提斯洋青藏高原生物群古地理
末次冰消期-早中全新世固城湖沉积正构烷烃与碳氮地球化学记录的古气候演化
作为亚洲季风系统影响最显著的区域之一,东亚季风区内的众多湖泊是全球变化研究的良好载体。相对封闭的固城湖记载了我国东部南北过渡地带丰富的古气候环境演变信息,能够为东部季风区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与季风演变、区域未来环...
胡晓思
关键词:正构烷烃末次冰消期
上海横沙岛第四纪孢粉组合、古气候演化序列及区域对比
2024年
为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植被与气候演化历史,通过对上海横沙岛LZK1钻孔第四纪沉积地层和孢粉的分析,揭示出该地区第四纪孢粉组合代表的植被面貌自下而上表现为:针叶阔叶混交林-灌丛草甸→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灌丛草甸→针叶林-灌丛草甸→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阔叶针叶混交林→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灌丛草甸→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灌丛草甸→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受地貌、海侵、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冷暖交替事件及新构造运动等影响,研究区第四纪以来气候、环境变化频繁.钻孔岩心的沉积环境特征和孢粉组合所反映的气候变化可响应昆仑冰期、大间冰期、乡冰期、末次间冰期等气候阶段.末次冰消期气候表现为温凉略干,晚更新世末期研究区对Oldest Dryas、IACP事件和Younger Dryas等冷事件反应敏感.进入全新世后,研究区气候整体回暖,湿度增大,海平面持续上升,其间经历了~8.2 ka和~4.2 ka的冷事件,发生了短暂的降温和干旱事件.至全新世晚期受小冰期事件影响,研究区气温和湿度有所降低,海水东退.
柯学唐婷婷张宗言谢建磊邹亚锐徐亚东
关键词:第四纪孢粉古气候古环境地层学
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全球变暖背景下亚洲内陆干旱区古气候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被引量:1
2024年
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是新生代全球降温趋势下一次强烈的全球升温事件,其气候状态被认为是未来全球变暖最可能达到的状态。亚洲内陆干旱区是全球典型的中纬度干旱区,其干旱化过程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最为深刻、最为直接。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叠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区变得更加脆弱,其扩张或变迁都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探讨亚洲内陆干旱区在中中新世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气候演化历史,对未来气候变暖模式下干旱区的气候变化预估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梳理了亚洲内陆干旱区典型盆地现有中中新世期间古气候演化研究结果,通过环境磁学参数、孢粉、同位素等多种气候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发现在中中新世期间,多数地区呈现湿润化,但开始的时间有所差异,同时,少量地区呈现持续干旱化的现象。另一方面,对中中新世适宜期形成的主控因素依然存在较大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哥伦比亚玄武岩喷发是主要因素,有的学者认为构造活动是主要因素。要解决上述争议,需要获取更多具有精确年代控制的高分辨率记录,以确定中中新世升温事件的起始响应时间。通过正确解译气候代用指标,特别是对古气候变化响应最为直接和敏感的孢粉,以及环境磁学参数和地球化学比值等蕴含的环境信息,厘清各种因素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揭示亚洲内陆干旱区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气候演化的驱动机制。
吕壮壮乔庆庆董孙艺汪冬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气候代用指标环境磁学

相关作者

沈吉
作品数:239被引量:3,251H指数:39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研究主题:古气候 沉积物 湖泊沉积 岱海 湖泊
程日辉
作品数:206被引量:1,968H指数:24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松辽盆地 营城组 北黄海盆地 火山岩储层 油气勘探
杨桂芳
作品数:100被引量:429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研究主题:地质公园 有机碳同位素 科普 古气候 科普教育
许中杰
作品数:71被引量:369H指数:11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
研究主题:松辽盆地 中侏罗世 元素地球化学 海平面变化 早侏罗世
徐亚东
作品数:85被引量:858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新生代 隆升 盆地 孢粉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