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8篇“ 叠加褶皱“的相关文章
- 柴达木盆地东部尕海南山地区新生代叠加褶皱与油气运移被引量:1
- 2024年
-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主要分布于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油气勘探已获重大发现,为柴达木盆地古生代油气勘探开启了新局面。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在早二叠世进入生烃门限,以生油为主;古新世—上新世为石炭系主力生烃期,以产气为主。前人针对该盆地石炭系油气的赋存条件和成藏机理研究较少,为揭示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的有利成藏条件,本次选择柴达木盆地东部德令哈坳陷尕海南山地区开展石炭系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在青德参1井中发现了石炭系克鲁克组和古近系上干柴沟组两套含油气层。依据区内构造要素统计分析、叠加构造填图、地震综合解释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揭示柴达木盆地东部尕海南山地区晚新生代发育早期北西—北西西向和晚期北北东—南南西向的叠加褶皱,北西—北西西向褶皱及断裂活动形成了石炭系晚期生烃的有利圈闭,北北东—南南西向构造挤压激活了先存的北西—北西西向断裂,并导致石炭系油气沿该断层向上运移至上干柴沟组形成次级含油气层,最终造就了尕海南山地区上下两套油气组合并存的特征。本研究对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 马立成马立成施辉江万张浩陈程胡俊杰彭博方欣欣
-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新生代叠加褶皱油气运移
- 内蒙古固阳西北部渣尔泰山群叠加褶皱变形及其意义
- 内蒙古固阳地处华北克拉通北缘的阴山-燕山构造带的西段。该区渣尔泰山群是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系中的重要地层单位,被认为是华北北缘中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演化期间的裂谷沉积产物。该区北部邻区与其时代相当的白云鄂博群被早古生代早...
- 马翠青
- 关键词:华北北缘渣尔泰山群叠加褶皱
- 文献传递
- 辽东半岛复州湾地区中生代叠加褶皱构造解析及其地质意义
- 辽东半岛作为华北克拉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而辽东南部的盖层经历中生代的收缩与伸展作用,变形十分强烈且复杂,这在稳定克拉通中实为罕见,正确认识辽南盖层中的变形对研究辽东半岛的构造演化史和大地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
- 杨文静
- 关键词:辽东半岛叠加褶皱
- 文献传递
- 纵弯横跨叠加褶皱中被强烈改造的早期褶皱之识别:以内蒙古白云鄂博群为例
- 2020年
- 在纵弯横跨叠加褶皱变形中,早期相对宽缓褶皱被晚期紧闭褶皱强烈改造后的正确识别,对于重建叠加褶皱变形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前人模拟研究所建立的定性模型,利用可视地质Visible Geology网站在线软件进行正演与反演分析,提出了纵弯横跨叠加褶皱模型(Mode 1)中被强烈改造的早期褶皱的识别方法,即根据晚期紧闭褶皱转折端产状的空间变化规律以及相应枢纽产状的数据统计,确定早期褶皱的形态和位态。基于大比例尺详细构造填图,在内蒙古中部白云鄂博群中运用该方法首次识别出了先于E-W至NEE向主期褶皱而形成的NNW向褶皱构造。该早期区域性褶皱的识别,合理地解释了白云鄂博群主期褶皱的形态和位态特征,为重新厘定该套地层的构造变形序列,进而全面认识和评价白云鄂博矿区的成矿和赋矿构造特征,提供了全新视角和重要证据。同时,为极强烈后期变形可能产生的纵弯横跨叠加褶皱干涉样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天然变形实例。
- 侯丽玉张长厚李程明林逸黄滢竹董腾伍宏美
- 关键词:白云鄂博群
- 朝鲜平南盆地叠加褶皱构造特征被引量:1
- 2019年
- 对于朝鲜平南盆地沉积盖层内发育的倒转褶皱,过去一般认为是直立褶皱的次级从属褶皱。通过对平南盆地内倒转褶皱发育区详细的地质调查,结合煤炭开发过程中获得的地质及钻探资料,提出平南盆地内叠加褶皱的主要识别标志为:地质平面图上呈现不同类型的两组褶皱脊线的交叉;倒转褶皱的轴面被直立褶皱改造弯曲;直立褶皱的两翼发育的倒转褶皱表现为两组牵引褶皱。查明了平南盆地存在3个阶段的褶皱构造:第一阶段为东西向的倒转褶皱,形成于印支期;第二阶段褶皱为东西向的直立褶皱,形成于早燕山期;第三阶段褶皱为北北东向的直立褶皱,形成于晚燕山期。
- 金炳成金炳成卞昌男刘永江
- 关键词:沉积盖层叠加褶皱
- 大巴山西北缘浅层次叠加褶皱变形分析:以镇巴县简池地区为例被引量:1
- 2019年
- 在大巴山西北侧镇巴县简池地区开展1∶10 000的地质填图和构造解析工作,重点研究露头和区域尺度上叠加褶皱变形的时空变化、成因,确定褶皱的构造属性及变形时限。研究表明未拆离的中上三叠统—中侏罗统沉积岩系中发育两组褶皱:(1)北东-近东西向褶皱(F1),成组、分区断续相连,线性展布发育,代表了区域米仓山主背斜较陡倾南翼上的次级大型褶皱的枢纽带;(2)北西-北北西向褶皱(F2),区域呈弧形展布,发育隔挡式褶皱组合型式,构成大巴山前陆坳陷带东部边缘的复式向斜。北西-北北西向褶皱向西横跨在北东-近东西向褶皱之上,形成露头尺度上的2类4种基本样式,发育大角度叠加交切的两组褶皱弯滑擦痕。北东-近东西向褶皱减弱消失在同造山的上三叠统—中侏罗统(Ts1-Ts4岩性段)中,上被中侏罗世晚期Ts5与Ts6岩性段包络覆盖,属中生代南秦岭碰撞造山相关的前陆生长褶皱,时限约为213~178 Ma,与米仓山构造形成晚期阶段的指向南的非共轴剪切变形有关。北西-北北西向褶皱将研究区的中生代及之前岩系普遍卷入了变形,属晚中生代大巴山陆内造山带的前陆构造褶皱,时限约为160~120 Ma,区域褶皱变形长期保持稳定的总体近似纯剪的应变状态。尽管两期挤压收缩褶皱事件的时间间隔不长,但两组褶皱的样式、形成时间、构造属性与形成机制都存在巨大差异,表明区域构造环境和地壳变形机制的重大变动和转换。
- 张忠义
- 关键词:构造区
- 内蒙古东南部西拉木伦缝合带两侧二叠纪以来的叠加褶皱变形:对同碰撞和碰撞后变形的启示被引量:6
- 2019年
- 内蒙古东南部西拉木伦断裂两侧二叠纪地层中发育有一系列叠加褶皱,它们与侏罗纪地层内部褶皱及断裂变形记录了该区晚古生代以来的多期构造事件。研究这些变形对探索华北北部及邻区所经历的从古亚洲构造域到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二叠纪、侏罗纪地层变形的详细地质填图及叠加褶皱构造样式与区域演化序列的研究,揭示出:二叠纪地层褶皱形迹具S型展布特征,总体走向NEE,轴面倾向NW;中生代地层褶皱走向NE,轴面倾向SE,伴生逆冲断层多向SE倾斜并且上盘向NW逆冲。研究厘定区内经历三期构造变形:(D1)二叠纪末—中三叠世NNW-SSE向区域性挤压,二叠纪地层形成NEE向褶皱;(D2)晚三叠世区域性剪切作用将先期形成的NEE向褶皱改造成平面弧形褶皱,表现为Simón(2004)划分的Type2a与Type1d型叠加褶皱样式;(D3)晚侏罗世NW-SE向挤压导致中侏罗世地层中倒向NW的褶皱构造,并使得二叠纪地层褶皱更加紧闭。研究认为这三期变形可能分别代表:(1)古亚洲洋闭合和伴生的碰撞造山作用;(2)介于西拉木伦右行走滑断裂与蒙古东南部东戈壁左行走滑断裂之间块体的NEE向挤出构造;(3)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之下的俯冲作用。
- 张欲清张长厚侯丽玉张逸鹏黄滢竹陈汉林陈汉林
- 关键词:二叠纪碰撞造山叠加褶皱
- 江南古陆东北缘盖层叠加褶皱特征被引量:4
- 2019年
- 江南古陆东北缘古生代—早中生代盖层中发育的褶皱构造属性逐渐被认识,但该区是否存在叠加褶皱及其叠加样式如何则未见报道。通过野外调查,发现江南古陆东北缘发育加里东期、印支期褶皱构造。通过对区内叠加褶皱特征和应力场恢复研究,并应用构造解析和赤平投影法研究叠加褶皱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显示盖层发育3期区域性叠加褶皱变形:区内早期遭受SN向挤压,形成加里东晚期近EW向褶皱(第一期褶皱);其后遭受SE—NW向挤压,形成印支早期NE向或NNE向褶皱(第二期褶皱);晚期遭受NE—SW向挤压,形成印支晚期—燕山早期近SN向或NNW向褶皱(第三期褶皱)。区域叠加褶皱主要有横跨和斜跨叠加褶皱,发育多样干涉样式。结果表明:第二期褶皱斜跨第一期褶皱,形成了区内基本构造格局。深入研究叠加褶皱构造特征和变形演化史,对区内构造格架重建和地质找矿均具有重要意义。
- 陈秀其
- 关键词:构造地质叠加褶皱赤平投影江南古陆
- 叠加褶皱构造对大宝山矿区多金属矿床的影响
- 2018年
- 叠加褶皱是造山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地质构造,其对于矿区构造演化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大宝山矿区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以及针对矿区内的叠加褶皱构造进行野外考察及高程测量,从而发现大宝山矿区叠加褶皱构造对于大宝山多金属矿床的分布以及矿体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影响。
- 许帅帅
- 关键词:叠加褶皱多金属矿床
- 滇东北会泽地区叠加褶皱特征及构造演化被引量:2
- 2018年
- 滇东北会泽地区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发育小米落叠加褶皱。褶皱发育在小江断裂、会泽断裂、雨碌断裂所围限的三角区内,呈"弓"字形展布。小米落叠加褶皱野外特征反映小米落向斜经历了由轴迹近SN向至弯曲变形呈"弓"字形演化的过程。对会泽断裂及雨碌断裂进行详细野外解析,发现会泽断裂经历了由压性至右行压扭性再发展为左行压扭性的演化过程;雨碌断裂经历了由压性至右行压扭性转变的过程。应力场特征反映在区域应力作用下,受断层调整作用的影响,会泽地区依次受到近EW向、近NW向、和NE向挤压应力作用。通过对会泽及周缘地层接触关系进行分析,结合会泽地区新生代沉积盆地电子自旋共振(ESR)的年代学特征,确定了叠加褶皱形成时代为始新世晚期(25~38Ma),于渐新世晚期((17.8±1.7)Ma)和更新世(0.75~1.05Ma)被叠加改造。
- 刘浪李致伟邵俊琦黄锦山刘德民吕晓春
- 关键词:叠加褶皱应力场扬子板块
相关作者
- 吴德超

- 作品数:98被引量:519H指数:14
-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推覆构造 金矿床 叠加褶皱 断裂活动性 断裂带
- 张忠义

- 作品数:24被引量:246H指数:8
- 供职机构: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 研究主题:东天山 叠加褶皱 晚古生代 构造应力场 大巴山前陆
- 颜丹平

- 作品数:102被引量:1,099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 研究主题:构造样式 穹隆 龙门山 构造物理模拟 金矿床
- 刘援朝

- 作品数:40被引量:400H指数:12
-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推覆构造 叠加褶皱 韧性剪切带 结构样式 扬子克拉通北缘
- 李林

- 作品数:17被引量:137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 研究主题:构造样式 叠加褶皱 色度学 穹隆 成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