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0篇“ 受精细胞学“的相关文章
- 多倍体泥鳅的人工诱导及其受精细胞学观察被引量:3
- 2019年
- 对大鳞副泥鳅(PP)、二倍体泥鳅(DD)和四倍体泥鳅(TT)自交或杂交受精卵进行冷休克(冷休克条件为:受精后5min开始,利用2~3℃冰水冷休克处理30~35min),获得6种多倍体泥鳅后代(DD×PP-0,3n=74;DD×DD-0,3n=75;DD×TT-0,4n=100;TT×PP-0,5n=124;TT×DD-0,5n=125和TT×TT-0,6n=150。母本在前,父本在后)。利用流式细胞仪对不同诱导组合不同时期倍性进行检测发现:1月龄,DD×PP-0三倍体诱导成功率为87.50%,DD×DD-0三倍体诱导成功率为53.85%,DD×TT-0四倍体诱导成功率为90.91%,TT×PP-0五倍体诱导成功率为84.96%,TT×DD-0五倍体诱导成功率为76.92%,TT×TT-0六倍体诱导成功率为12.50%。12月龄,各组合多倍体诱导成功率分别为91.43%(DD×PP-0,3n=74),60%(DD×DD-0,3n=75),85.19%(DD×TT-0,4n=100),87.50%(TT×PP-0,5n=124),83.33%(TT×DD-0,5n=125)和6.06%(TT×TT-0,6n=150)。12月龄各诱导组合多倍体倍性组成与1月龄相似,诱导成功率随诱导多倍体后代的倍性增加而降低。对不同诱导组合后代进行生长统计分析发现:不同诱导组合后代在生长早期差异不显著,生长后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以四倍体泥鳅为母本、大鳞副泥鳅为父本的诱导五倍体后代(TT×PP-0)12月龄时期全长和体质量值最大。同时,荧光受精细胞学观察证实冷休克处理通过抑制受精卵第二极体的释放获得三倍体型后代。
- 黄松钱曹小娟曹小娟
- 关键词:多倍体倍性鉴定受精细胞学泥鳅大鳞副泥鳅
- 栉孔扇贝♀×海湾扇贝♂受精细胞学观察及杂交后代生长发育的观察被引量:1
- 2018年
- 本文采用DAPI染色荧光显微方法连续观察了栉孔扇贝♀×海湾扇贝♂的受精细胞学过程,发现海湾扇贝精子可以正常入卵,并能完成后续的发育过程获得杂交后代。同时进行栉孔扇贝♀×海湾扇贝♂杂交组及栉孔扇贝、海湾扇贝自交组3组实验,对各组的受精率、卵裂率、D形幼虫孵化率、幼虫生长速度、幼虫存活率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杂交组的受精率为92.77%,卵裂率为81.46%,D形幼虫孵化率为51.23%,杂交组幼虫在培育到第7天时全部死亡,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自交组的幼虫可正常发育到眼点幼虫,杂交组幼虫在其存活阶段的生长和2自交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成活率差异显著。
- 张哲于瑞海李玲蔚马培振刘星宇赵振业
- 关键词:栉孔扇贝海湾扇贝自交
- 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受精细胞学的组织切片观察被引量:1
- 2016年
-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二倍化的关键是掌握极体排出和卵裂的时机,掌握该规律最直接的方式即进行受精细胞学的研究。以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为父本,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为母本,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收集受精后不同时刻的卵子,经Smith′s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显微组织观察。结果表明:受精后第30~60 s精子入卵;第3 min精子星光出现;第5 min卵子排出第二极体;第7~15 min雌雄原核相互靠近,并最终融合;第15 min以后合子核开始分裂。鞍带石斑鱼精子进入斜带石斑鱼卵子的时间与多数硬骨鱼类比较没有显著差别;但是,第二极体排出及第一次卵裂的时间较早。研究展示了斜带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杂交的受精细胞学的基本发育过程,并为后续的人工诱导石斑鱼雌核发育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樊佳伟吴廷昌陈猛猛骆剑陈国华
- 关键词: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受精细胞学卵裂
- 团头鲂与翘嘴红鲌杂交后代的受精细胞学过程及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
- 远缘杂交是一种重要而且有效的鱼类遗传育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染色体组从一个物种转入另一个物种,进而导致杂交后代在基因型和表现型方面的改变,能有效的开发和整合不同鱼类优质遗传资源,在鱼类遗传育种和进化生物学研究方面均具...
- 康雪伟
- 关键词:远缘杂交团头鲂翘嘴红鲌受精细胞学
- 文献传递
- 红鲫(♀)×团头鲂(♂)杂交F1代受精细胞学研究
- 远缘杂交是获得多倍体后代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越来越多的例子已经证实了这一方法的可靠性。鱼类远缘杂交是两种不同的种、不同的亚科、不同的科甚至不同的目之间的不同鱼类的杂交。由于基因组的明显差异,这种方法能有效的改变杂交后...
- 刘弘林
- 关键词:受精细胞学远缘杂交
- 文献传递
- 不同倍性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精子入卵与受精细胞学研究
- 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Walbaum)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科(Salmonidae)、鲑亚科(Salmonidae)、大马哈鱼属(On...
- 郑金霞
- 关键词:虹鳟精子入卵受精细胞学
- 文献传递
- 牙鲆与夏鲆杂交及回交子代的受精细胞学及早期发育研究
- 杂交是目前水产育种中应用最为广泛最有成效的育种途径.在进行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和夏鲆(P.dentatus)杂交及回交的基础上,我们比较了亲本、正反交及两组回交子代受精细胞学及早期发育过程...
- 隋娟何滔刘清华林帆李军徐世宏肖志忠马道远赵春彦
- 关键词:牙鲆杂交技术受精卵
-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与熊本牡蛎(C. sikamea)杂交的受精细胞学观察及子一代的生长比较被引量:19
- 2010年
- 以长牡蛎和熊本牡蛎为材料,进行了4个组合的杂交和自交实验。利用DAPI染色观察了长牡蛎和熊本牡蛎正反杂交的受精卵在受精,减数分裂和早期卵裂过程中的核相变化。结果表明,在长牡蛎♀×熊本牡蛎♂正交组,熊本牡蛎精子进入长牡蛎卵子后,激活卵子完成2次减数分裂,同时,精核出现了两次明显的体积膨大扩散过程。但是,大部分受精卵不再继续进行胚胎发育。在熊本牡蛎♀×长牡蛎♂反交组中,受精卵内核行为的变化与正交组相同。正反交组的胚胎发育过程都具有明显的不同步现象。对各实验组子一代的生长和存活的研究结果表明,幼虫阶段,杂交后代的壳高、壳长均明显小于自交组;长牡蛎♀×长牡蛎♂自交组(GG)和熊本牡蛎♀×长牡蛎♂杂交组(SG)的存活率高于长牡蛎♀×熊本牡蛎♂杂交组(GS)和熊本牡蛎♀×熊本牡蛎♂自交组(SS)。稚贝和成贝阶段,杂交组子一代在壳高、壳长和存活率3个生长指标上均小于自交组。
- 滕爽爽李琪李金蓉
- 关键词:长牡蛎杂交细胞学观察
- 青蛤的受精细胞学观察被引量:2
- 2009年
-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方法,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青蛤Cyclina sinensis卵子受精和第一次卵裂的过程。青蛤的成熟卵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此时可以接受精子入卵即受精。在水温23.2℃条件下,精卵混合6 min时精子开始入卵;混合15 min时,受精卵开始排出第一极体;混合21 min时,受精卵开始排出第二极体;雄原核在第二极体释放前形成,第二极体释放后很快形成雌原核,雌、雄原核逐渐在中央靠拢;42 min时,雌、雄原核融合成合子;50 min左右时,受精卵完成第一次卵裂,成为两个细胞。
- 白胡木吉力图高悦勉于永刚
- 关键词:青蛤受精极体细胞学研究
- 岩牡蛎和长牡蛎杂交的受精细胞学观察被引量:5
- 2009年
- 实验利用DAPI染色观察了岩牡蛎和长牡蛎正反杂交的受精卵在受精过程,减数分裂和早期卵裂的核相变化。结果表明,长牡蛎精子进入岩牡蛎成熟卵子后,激活卵子完成2次成熟分裂,同时,精核出现了2次明显的体积膨大扩散过程。第一次为精子刚入卵时,精核由固缩状态略微膨大去浓缩成为圆球形;另一次为第2次减数分裂之后,精核迅速扩散形成雄性原核,几乎与雌性原核同时形成。在长牡蛎♀×岩牡蛎♂反交组中,受精卵内核行为的变化与正交组相同。正反交组的胚胎发育过程都具有明显的不同步现象,正交组的发育进程比反交组滞后。
- 滕爽爽李琪孔令峰
- 关键词:长牡蛎杂交细胞学观察
相关作者
- 骆剑

- 作品数:144被引量:282H指数:11
- 供职机构:海南大学
- 研究主题:石斑鱼 波纹唇鱼 鞍带石斑鱼 雌核发育 云斑尖塘鳢
- 孙威

- 作品数:16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牙鲆 受精细胞学 受精 浮性 海水鱼类
- 吴廷昌

- 作品数:13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海南大学海洋学院
- 研究主题:石斑鱼 雌核发育 斜带石斑鱼 驼背鲈 受精细胞学
- 樊佳伟

- 作品数:7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海南大学
- 研究主题:石斑鱼 雌核发育 受精细胞学 冷休克 鞍带石斑鱼
- 陈国华

- 作品数:164被引量:676H指数:15
- 供职机构:海南大学
- 研究主题:石斑鱼 点带石斑鱼 波纹唇鱼 鞍带石斑鱼 斜带石斑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