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55篇“ 发育毒性“的相关文章
- 纳米氧化铝暴露致斑马鱼神经发育毒性和帕金森样症状作用研究
- 2024年
- [背景]纳米氧化铝(nano-Al_(2)O_(3))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纳米材料,其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斑马鱼是一种常用的模式生物,其基因组与人类有较高的同源性,被广泛用于毒性研究。[目的]探究nano-Al_(2)O_(3)暴露对斑马鱼的发育毒性和神经毒性及相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受精后6 h(6 hpf)的斑马鱼胚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不同剂量nano-Al_(2)O_(3)暴露组(200、400、600、800和1000μg·mL^(-1))。每组30颗胚胎,每24 h更换一次培养液,培养至144 hpf。统计48和72 hpf时斑马鱼孵化率和累计至144 hpf的畸形率。144 hpf时利用斑马鱼行为分析仪记录斑马鱼的运动轨迹,分析各组斑马鱼运动的总距离和平均速度。144 hpf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基因斑马鱼vmat2:GFP的多巴胺能神经元、vegf:GFP的脑部血管和elavl3:EGFP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发育状况,并用Image Pro Plus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44 hpf时斑马鱼神经元发育相关基因(syn2α、gap43、dat)、路易小体形成相关基因(α-syn)和自噬相关基因(pink1、parkin)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ano-Al_(2)O_(3)暴露组在48 hpf时孵化率降低,累计畸形率升高(P<0.05),出现鱼鳔发育迟缓、鱼鳔缺失、身体弯曲等现象。自主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ano-Al_(2)O_(3)暴露组斑马鱼游动的总距离降低(P<0.001),平均速度明显减小。荧光观察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ano-Al_(2)O_(3)暴露组vmat2:GFP转基因斑马鱼多巴胺能神经元长度减小(P<0.001)。此外,vegf:GFP转基因斑马鱼脑部血管明显缺失,elavl3:EGFP转基因斑马鱼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荧光强度减弱(P<0.001),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长度减小(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nano-Al_(2)O_(3)暴露组斑马鱼的α-syn、syn2α、dat和gap43(除400μg·mL^(-1)暴露组外)
- 曾繁钊靳梦时瑞碟张秀军李宁
- 关键词:纳米氧化铝斑马鱼发育毒性神经毒性
- SD大鼠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背景数据的建立
- 2024年
- 目的总结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2013-2022年SD大鼠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各指标的正常值范围,建立SD大鼠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各指标的背景数据库,为药物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本中心2013-2022年11项SD大鼠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中对照组共计205只孕鼠和3037只胎鼠各项胚胎发育和胎仔生长发育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其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和95%置信区间。指标包括孕鼠妊娠期体重和体重增长幅度、孕鼠摄食量、妊娠结局(妊娠率、平均黄体数、平均着床数、平均活胎数、活胎率、吸收胎率、死胎率)、胎仔生长发育情况(胎仔重、胎盘重、性别比)、胎仔外观异常率、内脏异常率和骨骼异常率。结果孕鼠妊娠期体重呈增长趋势,妊娠后期体重增长幅度明显增大。孕鼠摄食量随着妊娠时间的增加呈增长趋势。妊娠第20天进行剖腹产,妊娠率为93.2%,平均黄体数、着床数和活胎数分别为18.0±3.2,15.9±2.8和14.8±3.0,活胎率为93.4%,死胎率为6.6%;胎仔雄/雌性别比为0.94,平均体重为(3.6±0.3)g,胎盘平均重量为(0.6±0.3)g。胎仔外观异常发生率约为0.2%,内脏异常率约为0.8%。骨骼异常率约为1.2%,未骨化和骨化不全的发生率较高,主要发生于胸骨和舌骨等,胎仔的掌骨骨化数、跖骨骨化数和骶尾椎骨化数分别为7.0±0.7,8.0±0.1和7.4±0.5,第Ⅰ~Ⅳ胸骨骨化率较高,平均为98.6%~99.9%,第Ⅴ胸骨骨化率为(68.0±28.4)%,第Ⅵ胸骨骨化率为(82.8±23.9)%。结论初步建立了本GLP实验室SD大鼠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中各指标背景数据库,为生殖毒性研究提供参考。
- 赵曼曼梁子禾刘晓萌杨莹王超赵婷婷耿兴超周晓冰王三龙
- 关键词:胚胎胎仔发育毒性SD大鼠
- 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对斑马鱼早期发育毒性研究
- 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是近年来为综合缓解能源危机、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而研制出的一种新型热电材料。其拥有良好的水溶性、成膜能力、光透射性和电导率,在废热回收、太阳能发电、发光二极...
- 杨关
- 关键词:斑马鱼心脏毒性
-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暴露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胚胎发育毒性和仔鱼神经毒性的影响
- 2024年
- 该研究旨在探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胚胎发育毒性和仔鱼神经毒性的影响,科学评估水体中SDBS污染的环境生态风险。将受精后4 h的黄颡鱼胚胎暴露于质量浓度为0、0.2、0.4、0.6、0.8 mg·L^(-1)的SDBS中,观察胚胎孵化累计死亡率、畸形率;并通过检测5日龄仔鱼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及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5-羟色胺及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探讨其神经毒性的潜在机制。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暴露处理的黄颡鱼胚胎孵化畸形率提高4.5~14.5百分点(P<0.05),死亡率提高7.8~23.4百分点(P<0.05)。与对照相比,暴露处理正常仔鱼和畸形仔鱼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分别显著降低12.0%~50.5%和15.0%~53.9%(P<0.05),暴露处理仔鱼乙酰胆碱酯酶基因mRNA转录水平下降;暴露处理正常仔鱼和畸形仔鱼5-羟色胺含量分别显著降低2.6%~9.9%和3.0%~11.1%(P<0.05),暴露处理仔鱼5-羟色胺基因的转录水平降低。上述结果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暴露显著提高了黄颡鱼胚胎孵化的死亡率和畸形率;SDBS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5-羟色胺含量水平影响神经传导,抑制神经递质相关基因表达,从而对黄颡鱼产生胚胎发育毒性及神经毒性作用。
- 田海军姜汉军任胜杰杨治国
- 关键词: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黄颡鱼神经毒性仔鱼
- 麻醉剂依托咪酯诱导斑马鱼幼鱼神经发育毒性
- 2024年
- 依托咪酯(etomidate,ET)在临床上常被用作麻醉剂。ET长期高剂量地使用会导致人类意识下降和认知障碍等负面效应。但ET对鱼类的神经毒性机制尚不清楚。在本文中,2 hpf(hours post-fertilization)的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不同浓度ET(0.010、0.091、0.501、9.400、84.31和664.4μg·L^(-1))至168 hpf。通过分析ET对斑马鱼胚胎生理发育、早期行为、细胞凋亡以及多巴胺(dopamine,DA)和γ氨基丁酸(gamma aminobutyric acid,GABA)通路相关基因转录表达水平的影响,评估其对斑马鱼幼鱼神经发育毒性。结果表明,664.4μg·L^(-1)ET显著增大48 hpf和60 hpf斑马鱼胚胎孵化率。0.091μg·L^(-1)和0.501μg·L^(-1)ET诱导168 hpf幼鱼体长减少。0.010、0.091、0.501、9.400、84.31和664.4μg·L^(-1)ET增大48 hpf胚胎畸形评分。0.501、9.400、84.31和664.4μg·L^(-1)ET暴露显著增大96 hpf胚胎畸形评分。0.501、9.400和664.4μg·L^(-1)ET显著增大168 hpf胚胎畸形评分。0.010μg·L^(-1)ET促进了大脑细胞凋亡,而664.4μg·L^(-1)ET抑制了大脑细胞凋亡。行为分析显示,ET所有浓度均抑制触碰行为。0.091μg·L^(-1)ET增强幼鱼游泳行为,而664.4μg·L^(-1)ET减弱游泳行为。并且ET以浓度依赖的方式导致焦虑行为增加。qPCR分析结果表明,低浓度ET显著上调了DA和GABA通路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而高浓度ET显著抑制了这些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这些结果表明,ET对发育早期斑马鱼具有明显的神经发育毒性。
- 马栋栋李思颖张金阁卢志杰龙小冰黄争黄楚舒刘昕史文俊应光国
- 关键词:依托咪酯斑马鱼神经发育毒性
- 孔雀石绿对稀有鮈鲫的胚胎发育毒性研究
- 2024年
- 本研究以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为实验对象,探究不同浓度孔雀石绿对稀有鮈鲫胚胎的致畸性和毒性效应。在稀有鮈鲫通过干法人工授精发育4.5 hpf,通过设置1个空白对照组及5个浓度组(1.0、1.5、2.0、2.5和3.0 mg/L),采用水体浸泡暴露的实验方式研究孔雀石绿对胚胎的影响。结果表明孔雀石绿会导致稀有鮈鲫自主运动频次降低、心跳次数降低、孵化率也大大降低。高浓度(2.5、3.0 mg/L)的孔雀石绿对于稀有鮈鲫胚胎孵化有较高致死效应,低浓度(1.0~2.0 mg/L)的孔雀石绿对于稀有鮈鲫胚胎孵化有显著影响,影响稀有鮈鲫的自主运动、心跳和孵化能力,并且稀有鮈鲫在孔雀石绿的暴露下导致畸形症状,如尾部弯曲、心包囊水肿等。
- 杨婷曾鹏冉盛菊马秀慧黄福江
- 关键词:孔雀石绿
- 一种基于作用模式的人类发育毒性预测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作用模式的人类发育毒性预测的方法,属于化学品的人类发育毒性虚拟筛选与活性预测领域。包括构建化合物活性数据集,基于人类发育毒性作用模式,选取了有害结局路径,收集了有害结局路径信号通路上的研究事件及其活性...
- 史薇谭皓月陈钦畅于红霞
- 基于寄主植物影响的桑寄生胚胎发育毒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对桑树、柳树、油茶树、夹竹桃树、苦楝树和漆树6种寄主植物的桑寄生水提物进行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研究,探讨寄主植物对桑寄生药材胚胎毒性影响,为桑寄生安全用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受精且发育正常6 hpf的斑马鱼胚胎为胚胎模型,采用桑树、柳树、油茶树、夹竹桃树、苦楝树和漆树6种寄主植物的桑寄生水提物梯度浓度处理斑马鱼胚胎,统计72 hpf斑马鱼胚胎的死亡率,采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绘制量-毒曲线,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_(50))和10%致死浓度(LC_(10))。按低(1/2LC_(10))、中(LC_(0))、高(LC_(10))3个药物浓度组处理6 hpf斑马鱼胚胎,记录24 hpf斑马鱼胚胎在1 min内的自主运动次数,及72 hpf斑马鱼胚胎的孵化率、眼睛大小及体长。结果桑树、柳树、油茶树、夹竹桃树、苦楝树和漆树寄主桑寄生水提物LC50分别为:6.28、3.86、2.14、1.02、1.00、0.36 mg/mL,LC_(10)分别为:4.77、2.76、1.16、0.67、0.62、0.25 mg/mL。与空白组相比,桑树寄主桑寄生水提物低、中、高药物浓度组斑马鱼的胚胎自主运动次数、孵化率和仔鱼眼睛大小、生长体长均没有明显变化(P>0.05);其它5种寄主桑寄生水提物的中、高药物浓度组的斑马鱼胚胎自主运动次数明显减少,孵化率降低,仔鱼的眼睛出现明显或非常明显变小,体长明显或非常明显变短(P<0.05,P<0.01)。结论除桑树寄主桑寄生水提物没有观察到明显胚胎发育毒性外,其它5种寄主桑寄生水提物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毒性。
- 刘舒宁夏玉苹李炳昌柴子舒汝梅蒋海辉肖知晴李永华
- 关键词:桑寄生寄主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
- tfa在铀诱发造血系统发育毒性的作用及机制
- 本发明属于基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减缓铀诱发造血系统发育毒性的基因。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减缓铀诱发造血系统发育毒性的基因,本发明提供的基因表达可以减轻铀暴露诱发的造血障碍。实施例结果表明,tfa基因可以提高斑马鱼铀...
- 崔凤梅涂彧罗发坚黄海雯
-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内涵斑马鱼血管发育毒性筛查方法
- 本发明属于生态风险评估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高内涵斑马鱼血管发育毒性筛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高内涵斑马鱼血管发育图片,并对图像进行分部件的血管标注;标注后的图片在进行预处理后,用于训练以深度学习语义分割模型为...
- 吉贵祥顾杰郭利国石利利
相关作者
- 汪晖

- 作品数:511被引量:1,557H指数:20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
- 研究主题:孕期 宫内发育迟缓 骨关节炎 咖啡因 发育毒性
- 张天宝

- 作品数:216被引量:462H指数:12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
- 研究主题:小鼠 发育毒性 发育 遗传毒性 体外
- 吴德生

- 作品数:257被引量:1,808H指数:23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 研究主题:全胚胎培养 发育毒性 双酚A 壬基酚 环境雌激素
- 龙鼎新

- 作品数:174被引量:489H指数:11
- 供职机构:南华大学
- 研究主题:发育毒性 低剂量 SH-SY5Y 自噬 TOCP
- 李勇

- 作品数:506被引量:2,028H指数:20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
- 研究主题:低聚肽 海洋胶原肽 小鼠 核桃 生物活性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