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0篇“ 双性化人格“的相关文章
双性化人格理论对幼儿性别教育的启示
2024年
性别教育对幼儿健康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倡导个体兼具优良的男性化和女性化人格特质,该理论可以为促进幼儿性别教育提供新的视角与路径。受传统性别教育观念的影响,大众对双性化教育持有偏见和误解,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健康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基于双性化人格理论,培养具有优良人格特质幼儿的研究建议有:幼儿园教师应建立正确的双性化教育观念,审视教学行为;幼儿家长应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促进家园合作;幼儿园应提升双性化教育水平,创编双性化教育资源;社会应提供幼儿双性化教育支持,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赖文秀张穗红
关键词:幼儿性别教育
基于绘本阅读的幼儿家长双性化人格教育的思考
2024年
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双性化人格也逐渐地走进大众的视野。拥有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性格特征的人,注定能够更加适应这个社会,也更能够在人际关系中获得青睐。培养双性化人格最好的时期是幼儿阶段,这是一个人的性别角色特质形成的关键期。家庭是幼儿阶段非常重要的摇篮,家长的教育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绘本在这个时代深受幼儿的喜爱,它迎合了幼儿的认知特点,符合幼儿的兴趣。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问卷调查法,对来自不同地域的幼儿家长进行了家庭双性化人格教育的调查,总结家庭双性化人格教育的现状,并针对现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
孙晶
双性化人格理论视域下体育塑造青少年“阳刚之气”的路径探究
2023年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逻辑分析法,运用双性化人格理论叙述部分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性格“柔弱化”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抓住教育部回复中的关键词“体育”,探究出塑造青少年“阳刚之气”的两种路径:学校体育教育去“温柔化”、家庭体育教育“常态化”。
邓鑫郭子萌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体育教育青少年阳刚之气
家园合作促进幼儿双性化人格培养的调查研究
正确认识性别角色和性别角色行为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方面。从当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双性化的个体(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更健康,对未来生活更具有适应性。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适度淡化性别差异对幼儿成长有利。同时,幼儿...
薛春杰
关键词:家园合作双性化
论秋瑾诗词中的双性化人格
2021年
秋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女性革命家诗人,她后期的诗词作品投射出鲜明的果敢坚毅、豪侠仗义等典型男性化人格特点。根据现代心理学人格理论,秋瑾的人格是结合男女两性优点的双性化理想人格。秋瑾的阴阳平和双性化人格特点成就了她最美好的自己。
陈立云
关键词:秋瑾双性化人格革命家诗人
双性化人格视角下初中生性别角色调查研究
2020年
双性化是一种全新的性别角色模式,它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和优点,能更好地调节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是未来性别角色教育的必然趋势。初中阶段是身体和心理急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性别角色决策的关键期。本文随机抽样四川省两所初中学校,调查初中生性别角色现状及其特点,并提出在双性化人格视角下初中生性别角色教育的对策,以期促进初中生人格的完善。
吴吉惠熊思童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初中生性别角色教育
体育训练与双性化人格的互促作用分析
2020年
为探索体育训练对人格的塑造作用与双性化人格对体育的适应性,采用调查问卷法,以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对共计305人进行测评。接受过训练的176人中,呈现双性化的有142人(P=0.8),未接受训练的129人中,呈现双性化的有79人(P=0.6),有较大差异。同时双性化的人中享受比赛乐趣的有126人(P=0.8),同样的条件下与其他人格拉开较大差距。认为适当的体育训练对双性化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双性化个体对体育竞赛的心理耐受更强,利于体育项目发展。
吴雪
关键词:体育训练双性化人格
让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培养走进家庭
2020年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忽略了任何一方面,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都难以达到最佳效果。文章主要围绕家庭性别角色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幼儿教师的身份,传播平等的两性观念,找出相应的对策,给予家长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与指导,使幼儿养成更好的个性品质,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徐君花
关键词:家园共育双性化
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施双性化人格教育的教师准备
2019年
在教育者的性别方面,我国学前教育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女性教育一统天下。这种学前教育男性化教育缺失现象由来已久,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改善学前教育男性化教育缺失现状的角度出发,根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提出在心理性别发展期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加强双性化人格教育的相应对策,做好实施双性化人格教育的教师准备。
康素洁
关键词:学前教育双性化人格教师准备
幼儿双性化人格理论研究综述被引量:3
2019年
大量研究表明,双性化是一种最佳的性别角色模式,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目前,国内外在幼儿双性化人格理论和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在研究标准、内容等方面有诸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本文对双性化人格理论研究进行综述,并据此对幼儿双性化人格理论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陈香帆徐东
关键词:双性化教育幼儿培养

相关作者

张玉姣
作品数:5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
研究主题:自我效能感 双性化人格 双性化 主观幸福感 环境教育
张玉琴
作品数:28被引量:135H指数:7
供职机构:运城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研究主题:中介作用 幼儿园教师 大学生 性别角色 跨文化视野
赵文进
作品数:28被引量:99H指数:7
供职机构: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研究主题: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社会支持 双性化人格 双性化
邹萍
作品数:41被引量:272H指数:8
供职机构:大连大学
研究主题:小学生 影响因素 女大学生 幼儿 大学生
周小娟
作品数:3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研究主题:双性化人格 学业成绩 教养方式 中学生父母 性格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