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19篇“ 参苓白术颗粒“的相关文章
-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实验验证探讨参苓白术颗粒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被引量:1
- 2025年
-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实验验证探讨参苓白术颗粒治疗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Genecards数据库查询参苓白术颗粒中药成分与疾病靶点,将二者交集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功能富集。构建“药物—疾病—通路”网络,筛选核心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分子对接对其进行可视化。设置5、10、20、40μmol/L浓度梯度的槲皮素,CCK-8法检测其对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FN-γ)共刺激的HaCaT细胞活力的影响,筛选最佳给药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Jun原癌激酶(Jun kinase,JUN)/半胱天冬蛋白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3,caspase-3)/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rostaglandin G/H synthase 2,PTGS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参苓白术颗粒治疗AD的主要通路有IL-17、TNF信号通路,其可能是通过核心活性成分槲皮素、木犀草素和山柰酚与核心靶点PTGS2、RXRA、RELA发挥治疗作用。CCK-8结果表明,HaCaT细胞生长受到抑制,其中槲皮素浓度在40μmol/L时,对细胞的抑制率约为50%。Western blot结果表明,40μmol/L槲皮素干预后,JUN和PTGS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参苓白术颗粒核心活性成分槲皮素可能通过降低caspase-3的表达水平,升高JUN和PTGS2的表达水平,发挥对皮肤组织的保护作用。
- 姜瀚陈金润王倩雯张虹亚
- 关键词:参苓白术颗粒特异性皮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 参苓白术颗粒联合复方胰酶散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颗粒联合复方胰酶散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12月在榆林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9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口服复方胰酶散,2袋/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参苓白术颗粒,3 g/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中医症状消失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胃排空率、胃动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脘腹痞满、食少纳呆、胃脘隐痛消失时间更短(P<0.05)。治疗后,两组餐后30、60 min的胃排空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餐后30、60 min的胃排空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胃动素水平明显升高,血清CGRP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清胃动素水平更高、血清CGRP水平更低(P<0.05)。结论参苓白术颗粒联合复方胰酶散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获得较佳的治疗效果,并能有效改善胃排空延迟及血清胃动素、CGRP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 霍静雨李春霞马娇
- 关键词:参苓白术颗粒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率胃动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 参苓白术颗粒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评价参苓白术颗粒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单中心、有效性检验临床试验设计。2019年12月—2022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及中西医结合科收集110例因直肠癌接受低位前切除手术,且术后出现LARS的患者。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10例患者按照双盲法原则,通过SAS 9.2软件生成随机表,随机分成治疗组(55例)、对照组(55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10天开始治疗,治疗组口服参苓白术颗粒,对照组口服安慰剂颗粒,连续治疗30 d。患者服药前、服药第15天及停药后第1天进行中医症状分级、徐忠法评分、LARS评分。结果110例患者中107例纳入全分析集进行疗效分析,其中治疗组55例,脱落1例(违背方案1例);对照组55例,脱落2例(失访1例、违背方案1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LARS评分分别为33.0(31.0,36.0)和34.0(32.0,37.0),中医症状分级2~3级的患者在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占92.73%和90.57%,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0 d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LARS评分分别为21.0(19.8,23.0)和26.0(22.0,28.0),中医症状分级2~3级的患者在治疗组占比下降至33.33%,对照组为66.0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参苓白术颗粒改善直肠癌术后患者大便质地水样或稀溏症状起效最快,治疗30 d后,参苓白术颗粒能够明显改善直肠癌术后患者食欲、大便质地、腹胀腹痛及嗳气症状。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徐忠法评分分别为3.0(2.0,4.3)和4.0(2.0,4.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0 d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徐忠法评分分别为7.0(6.0,8.0)和6.0(5.0,7.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参苓白术颗粒可以在短期内改善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的LARS症状。
- 丰硕叶晖武颖超陈国卫吴涛姜勇刘涛左帅张学智张峻岭汪欣
- 关键词:参苓白术颗粒
- 参苓白术颗粒联合匹维溴铵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及脑肠肽的影响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颗粒联合匹维溴铵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predominant diarrhea,IBS-D)患者免疫功能、肠道菌群及脑肠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1年9月收治的168例IBS-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4例。对照组服用匹维溴铵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参苓白术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免疫功能、肠道菌群、脑肠肽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0.48%)高于对照组(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7,P=0.042)。治疗后,观察组的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CD3+、CD4+和CD4+/CD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7.955、8.371、9.712、7.684、4.817,P<0.001)。治疗后,观察组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的菌落数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4.256、5.328、4.007,P<0.001),肠杆菌和肠球菌的菌落数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4.764、-8.083,P<0.001)。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和P物质(substance P,S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9.639、-13.529、-17.321、-16.902,P<0.001)。分层线性回归表明,参苓白术颗粒使男性患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的暴露风险上升了21%、32%和36%,使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暴露风险下降了33%和25%;参苓白术颗粒使女性患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的暴露风险上升了23%、29%和32%,使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暴露风险下降了37%和22%。不同性别和组别之间无明显交互效应(P=0.376、0.283、0.197、0.356、0.241)。结论参苓白术颗粒能够提高IBS-D患者的疗效,增强免疫功能,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血清NGF、BDNF水平,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冯南林鸿千郭义锦王亚娇
- 关键词:参苓白术颗粒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免疫功能肠道菌群脑肠肽
- 药盒(参苓白术颗粒)
- 1.本外观设计产品的名称:药盒(参苓白术颗粒)。;2.本外观设计产品的用途:用于包装药品。;3.本外观设计产品的设计要点:在于形状与图案的结合。;4.最能表明设计要点的图片或照片:立体图。
- 聂广洪穆景龙王晓慧
- 药盒(参苓白术颗粒)
- 1.本外观设计产品的名称:药盒(参苓白术颗粒)。;2.本外观设计产品的用途:本外观设计产品用于参苓白术颗粒药物的包装。;3.本外观设计产品的设计要点:在于图案与色彩的结合。;4.最能表明设计要点的图片或照片:立体图。;5...
- 骆红禧
- UHPLC-Q-Exactive-Orbitrap-MS实验技术结合理论化学研究参苓白术颗粒的化学成分及其防伪质量标记物
- 曾婧媛
- 参苓白术颗粒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新生儿腹泻的效果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颗粒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新生儿腹泻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该院收治的96例腹泻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参苓白术颗粒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康复指标(大便次数少、止泻时间、大便性状好转时间)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2%,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呕吐、脱水和低热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大便次数少于对照组,止泻时间和大便性状好转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参苓白术颗粒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新生儿腹泻,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中医证候积分,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其效果优于单纯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
- 李娉娉
- 关键词:参苓白术颗粒腹泻新生儿中医证候积分
- 参苓白术颗粒联合艾灸治疗过敏性鼻炎模型大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 分析参苓白术颗粒联合艾灸治疗过敏性鼻炎(AR)模型大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AR提供较佳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SPF级SD大鼠6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AR组、西药治疗组、艾灸治疗组、参苓白术颗粒组、联合治疗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大鼠不做卵白蛋白AR模型处理。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组大鼠均制作AR模型,其中AR组大鼠未干预,西药治疗组大鼠采用西替利嗪治疗,艾灸治疗组大鼠选取迎香穴进行艾灸,参苓白术颗粒组大鼠采用参苓白术颗粒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参苓白术颗粒联合艾灸治疗,各干预组均持续干预2周。比较6组大鼠建模前及建模后第14、21、28天行为学评分和鼻黏膜水通道蛋白(AQP)1、AQP2蛋白水平及AQP1、AQP2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他5组建模后第14、21、28天行为学评分升高(P<0.05);与AR组、西药治疗组、艾灸治疗组、参苓白术颗粒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建模后第21、28天行为学评分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他5组大鼠建模后第14、21、28天鼻黏膜AQP1蛋白、AQP2蛋白水平及AQP1、AQP2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AR组、西药治疗组、艾灸治疗组、参苓白术颗粒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建模后第21、28天鼻黏膜AQP1蛋白、AQP2蛋白水平及AQP1、AQP2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 参苓白术颗粒联合艾灸治疗AR大鼠模型的疗效确切,可改善大鼠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纠正鼻黏膜AQP异常表达而达到治疗效果。
- 温建东巫莉萍薛小燕
- 关键词:过敏性鼻炎参苓白术颗粒艾灸水通道蛋白
- 参苓白术颗粒联合艾灸疗法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研究
- 2023年
- 探究参苓白术颗粒联合艾灸疗法对过敏性鼻炎(AR)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AR患者,随机将其分为A组(21例)、B组(21例)、C组(22例)。A组用参苓白术颗粒联合艾灸疗法,B组采用艾灸治疗,C组采用氯雷他定片。比较三组的炎性因子、临床症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 治疗1个月,A组、B组、C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4(IL-4)及鼻痒、流涕、喷嚏VAS评分较治疗前低,且A组低于B组、C组(P<0.05)。结论 参苓白术颗粒联合艾灸疗法可降低AR患者的血清TNF-α、IL-4水平,减轻临床症状。
- 温建东巫莉萍薛小燕黄振河
- 关键词:过敏性鼻炎参苓白术颗粒艾灸疗法肿瘤坏死因子-Α
相关作者
- 甘淳

- 作品数:75被引量:136H指数:7
- 供职机构:江西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功能性消化不良 肠易激综合征 中医药疗法 参苓白术颗粒 疗效分析
- 温建东

- 作品数:11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参苓白术颗粒 脓毒症 浓缩丸 过敏性鼻炎 依从性
- 巫莉萍

- 作品数:28被引量:71H指数:4
- 供职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MRNA表达 水通道蛋白 肺卫 参苓白术颗粒 LPS
- 薛小燕

- 作品数:41被引量:142H指数:6
- 供职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阿尔茨海默病 新生大鼠 原儿茶酸 神经营养作用 大鼠皮质神经元
- 宫淑琴

- 作品数:17被引量:131H指数:7
- 供职机构: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肺脾气虚证 中医药疗法 咳嗽 肺炎 支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