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2篇“ 原癌基因蛋白质C-FOS类“的相关文章
- 季节对健康青年男性维生素D营养状态的影响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分析季节对健康青年男性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方法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健康青年男性457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 [25-(OH)D]水平,分析不同季节维生素D水平。结果本组人群血清25-(OH)D的浓度为(28±8)ng/m L,维生素D缺乏、不足、充足分别占总人数的17.1%、45.1%、37.9%。不同季节25-(OH)D的浓度,春季为(25±7)ng/m L,夏季为(31±9)ng/m L,秋季为(31±8)ng/m L,冬季为(26±8)ng/m L,冬春季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夏秋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年男性维生素D缺乏明显,季节对其影响明显,春季水平最低,秋季水平最高。
- 张松李雪
- 关键词:癫痫持续状态维生素D自由基原癌基因蛋白质C-FOS
- 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对内脏痛大鼠脊髓背角P物质和c-fos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 评价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对内脏痛大鼠脊髓背角P物质(SP)和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对照组(C组)、内脏痛组(VP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右美托咪定+阿替美唑组(DA组).VP组、D组和DA组腹腔注射0.9%乙酸10 ml∕kg制备大鼠内脏痛模型,C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于模型制备前10 min,D组和DA组分别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20μl(1μg∕kg),右美托咪定1μg∕kg+阿替美唑1μg∕kg,共20μl,C组和VP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0μl.于腹腔注射后1 h时记录内脏痛指数,随后处死大鼠取脊髓L4~6节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P和c-fos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VP组、D组、DA组内脏痛指数升高,脊髓背角SP和c-fos表达上调(P<0.05);与VP组比较,D组和DA组内脏痛指数降低,脊髓背角SP和c-fos表达下调(P<0.05);与D组比较,DA组内脏痛指数升高,脊髓背角SP和c-fos表达上调(P<0.05).结论 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可通过抑制脊髓背角SP和c-fos表达减轻大鼠内脏痛,这种作用与脊髓背角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有关.
- 张广儒冷玉芳吕兴华彭晨媚顾凤香吕继鹏
- 关键词:右美托咪啶注射原癌基因蛋白质C-FOS
- 右美托咪定对内毒素性休克大鼠海马及齿状回c-fos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内毒素性休克大鼠海马和齿状回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35只,3-4月龄,体重250-30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7):生理盐水组(Ns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内毒素性休克组(Es组)、低剂量右美托咪定+LPS组(LD组)和高剂量右美托咪定+LPS组(HD组)。D组和LD组分别尾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5μg/kg,HD组注射右美托咪定4.5μg/kg。NS组和Es组注射生理盐水0.5ml/kg,5min后,Ns组和D组注射生理盐水0.5ml/kg,其余组注射LPS5mg/kg,注射时间均为10min。注射LPS后6h时处死大鼠取脑组织,分离海马和齿状回,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fos的表达。结果与Ns组或D组比较,Es组海马和齿状回c-fos表达上调(P〈0.05);与LPS组比较,LD组和HD组海马和齿状回c-fos表达下调(P〈0.05);与LD组比较,HD组海马CAl和CA3区c-fos表达下调(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产生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与抑制内毒素性休克大鼠海马和齿状回c-fos表达上调有关。
- 熊波缪长虹
- 关键词:右美托咪啶内毒素血症海马齿状回原癌基因蛋白质C-FOS
- 羟考酮依赖或戒断反应时大鼠脊髓c-fos蛋白表达的变化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评价羟考酮依赖或戒断反应时大鼠脊髓c-fos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6~8周龄,体重180~22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0):生理盐水组(NS组)、羟考酮依赖组(OD组)和羟考酮戒断组(OW组)。OD组和OW组背部皮下注射羟考酮,共5d,剂量依次为2、3、4、5、6mg/kg,每日3次(8:00/15:00/22:00),建立羟考酮依赖模型。NS组背部皮下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于给药前3d及每天末次给药后30min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OW组在第5天末次注射羟考酮8h后腹腔注射纳洛酮4mg/kg,诱发羟考酮戒断反应。观察给予纳洛酮或生理盐水后15min内NS组与OW组戒断反应评分及体重变化幅度。OD组于第5天末次给药1h时、NS组和OW组于第5天给予生理盐水或纳洛酮1h时,取脊髓组织,采用Westernblot法测定脊髓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与NS组比较,OD组和OW组给药后1、2d时MWT升高,脊髓c-fos蛋白表达上调,OW组戒断症状评分增高,体重变化幅度增大(P<0.05);与OD组比较,OW组c-fos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大鼠羟考酮依赖及戒断反应可能与脊髓c-fos蛋白有关,依赖时表达上调,戒断反应时表达下调。
- 颜杏罗科邵佳丽张小艳夏月峰邬娇孙辉平刘景诗杨金凤
- 关键词:阿片相关性障碍原癌基因蛋白质C-FOS脊髓
- 钩藤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对TGF-β1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 研究钩藤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对TGF-β1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原代培养,将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TGF-β1组,TGF-β1+钩藤碱固体脂质纳米粒高、中、低剂量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细胞加入20 μg/L的TGF-β1进行干预,TGF-β1+钩藤碱固体脂质纳米粒高、中、低剂量组细胞加入25、50、100 mg/L的钩藤碱固体脂质纳米粒进行干预。培养24 h后,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周期,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c-myc、c-Fos蛋白表达。结果 与TGF-β1组比较,TGF-β1+钩藤碱固体脂质纳米粒高剂量组吸光度值[(0.457±0.046)比(0.975±0.049)]降低(P<0.01);TGF-β1+钩藤碱固体脂质纳米粒高、中、低剂量组S期细胞[(15.87±2.47)、(15.23±1.69)、(17.02±2.87)比(38.58±2.68)]比例降低(P<0.01),c-myc[(48.65±3.65)、(50.69±4.16)、(55.29±3.67)比(68.21±3.25)]、c-Fos[(38.78±4.25)、(43.56±3.69)、(46.58±3.57)比(66.54±4.09)]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 钩藤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可抑制TGF-β1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其作用机制与阻滞血管平滑肌细胞G0/G1期向S期转化及下调c-myc、c-Fos蛋白表达有关。
- 王盟赵亚鑫国伟李慧田宝成
- 关键词:钩藤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原癌基因蛋白质C-FOS类细胞增殖
- 普瑞巴林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细胞c-fos的表达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 观察普瑞巴林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细胞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er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和普瑞巴林组,每组10只.观察普瑞巴林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热痛阈和脊髓灰质背角神经元中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模型对照组术后第3、4、5、6、7、10、14天热痛阈值均低于同时点假手术组和普瑞巴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瑞巴林组术后第2天起热痛阈值低于假手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普瑞巴林组Fos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细胞数目分别为(16.4±0.6)、(66.7±3.3)、(22.8±1.5)个,模型对照组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普瑞巴林组和假手术组(P< 0.05).结论 普瑞巴林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大鼠具有镇痛作用,并且活化外周神经损伤和感染引起的脊髓胶质细胞,减少脊髓背角神经元对痛觉传入的伤害性刺激.
- 金梅花马丽苗丽竹张平
- 关键词:原癌基因蛋白质C-FOS普瑞巴林
- 束缚应激对大鼠咬肌区域痛觉敏感及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研究束缚应激对大鼠咬肌区域痛觉敏感及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inal trigeminal nucleus caudalis,Vc)中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究心理应激与15颌面痛的相关关系提供参考。方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和应激1、3、5、7、9、11、14d组,每组10只;各应激组束缚应激相应时间后评价模型有效性;建模成功后检测大鼠咬肌区域机械性痛觉阈值的变化,免疫荧光技术检测Vc中c-fos蛋白、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结果束缚应激能引起大鼠咬肌区域机械性痛觉阈值下降,其中应激7、9、11、14d组大鼠咬肌区域机械性痛觉阈值[(0.071±0.011)、(0.059±0.020)、(0.052±0.011)、(0.033±0.011)州均显著小于对照组[(0.120±0.025)NI(P〈0.05)。应激1d组大鼠c-fos阳性神经元数[(1050±129)个/mm^2]比对照组[(550±129)个/mm^2]显著升高(P〈0.05),持续至应激1周后逐渐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应激7、9、11、14d组大鼠GFAP表达(4.3±1.0、4.5±0.6、4.6±0.5、4.8±1.3)均较对照组(2.0±0.8)显著升高(P〈0.05)。结论慢性束缚应激可导致大鼠咬肌区域机械性痛觉阈值下降,并活化Vc内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提示vc内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可能在束缚应激致大鼠咬肌区域痛觉敏感中发挥重要作用。
- 林文青张旻赵寅华李强王舰陈永进
- 关键词:咬肌痛觉过敏原癌基因蛋白质C-FOS
- 电针复合七氟烷麻醉对断尾大鼠急性应激反应调控的影响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不同穴位电针刺激复合七氟烷麻醉对断尾大鼠急性应激反应调控作用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体质量280~320g,分为正常组(Ⅰ组)、模型组(Ⅱ组)、七氟烷吸入组(Ⅲ组)、七氟烷吸入加体针组(Ⅳ组)和七氟烷吸入加耳针组(Ⅴ组),每组10只。Ⅰ组不作处理置于氧流量30%的混合气体玻璃箱中(流量2L/min),Ⅱ组断尾后置于氧流量30%的混合气体玻璃箱中(流量2L/min),Ⅲ、Ⅳ、Ⅴ组断尾后置于含体积分数为2%的七氟烷麻醉箱中(流量2L/min),Ⅳ组持续刺激双侧"足三里"穴30min(刺激参数3V,3Hz,2ms),共4次,每次间隔30min,Ⅴ组刺激双侧"耳尖"穴,刺激参数及时间同Ⅳ组。各组治疗方法结束后,处死各组大鼠,取断颈血采用ELISA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外周血皮质酮(CORT)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下丘脑组织c-fos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Ⅰ组相比,Ⅱ组血清ACTH、CORT水平、下丘脑c-fos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Ⅱ组相比,Ⅲ、Ⅳ、Ⅴ组大鼠外周血ACTH、CORT水平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与Ⅳ组的ACTH和COR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Ⅴ组的ACTH水平与Ⅲ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Ⅴ组CORT水平与Ⅳ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Ⅲ、Ⅳ、Ⅴ组c-fos表达与Ⅱ组相比均降低(P〈0.05),Ⅲ、Ⅳ、Ⅴ组3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复合电刺激"耳尖"穴治疗时,对应激的作用优于单纯的七氟烷治疗和七氟烷复合电刺激"足三里"穴。电针复合吸入全身麻醉对应激的调控机制可能与下丘脑调节室旁核c-fos蛋白分泌并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有关。
- 胡越刘莉熊威威谭毅黄志华李爱国杨华蒋奕红
- 关键词:应激电针原癌基因蛋白质C-FOS七氟烷耳针
- 脊髓电刺激对缓激肽诱发的心脏伤害性感受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观察脊髓电刺激(SCS)对缓激肽(BK)诱发的心脏伤害性感受的调节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42只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电生理实验(N=17)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N=25),所有实验动物均实施心包插管术以诱发心脏痛。电生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BK心脏重复刺激组(n=5)和BK加SCS组(n=12),以心包内可重复性注入致痛剂BK所诱发的背斜方肌肌电(EMG)变化百分比为观察指标,评估SCS对BK所诱发的EMG的下行调控作用;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3)、生理盐水对照组(n=4)、SCS对照组(n=6)、BK心脏痛模型组(n=6)和BK加SCS组(n=6),以心包内注射BK所诱发的T3~T5节段脊髓背角c-fos表达水平为伤害性评价指标,评估SCS对BK所诱发的c-fos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电生理实验,与BK心脏重复刺激组比较,BK加SCS组EMG变化百分率降低(P〈0.05);SCS结束5min后,EMG为基础对照的54.02%±4.95%(P〈0.05);SCS结束55min后,EMG为基础对照的74.82%±4.74%(P〈0.05);SCS结束105min后,EMG恢复至基础对照水平。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生理盐水对照组和SCS对照组大鼠c-fos表达水平分别为22.50±1.85和35.00±3.77,与空白对照组(15.00±2.8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K心脏痛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c-fos表达水平(115.67±10.05)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BK加SCS组大鼠c-fos表达水平(59.83±5.76)与BK心脏痛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SCS对BK诱发的EMG反应和脊髓背角伤害性信号c-fos表达均具有抑制效应,这种抑制效应很可能是由于SCS激活了颈段脊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继而这些抑制性神经元通过降低胸段脊髓心脏伤害性感受神经元的活动而抑制了心脏伤害性感受。
- 孙娜徐燕孔令恒朱娟霞牛利刚杜剑青
- 关键词:脊髓电刺激肌电原癌基因蛋白质C-FOS
- 当归芍药散对大鼠实验性牙移动后三叉神经脊髓核尾侧亚核区域中c—fos和iba-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当归芍药散对大鼠实验性牙移动后三叉神经脊髓核尾侧亚核(SpVc)区域中致癌因子cfos和小胶质细胞膜特异性标记物iba1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组),牙齿加力组(ETM组)和当归芍药散(Danggui-Shaoyao-san ,DSS)处理组(DSS组);分别检测在加力后不同时间点单位时间空口咀嚼时间(chewing-like jaw movements,VCM)及牙齿移动后1 d各组SpVc内fos和iba-1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ETM组大鼠VCM在加力d1时间点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和ETM组比较,DSS组在4 h,12 h开始减少(P〈0.05),牙移动后d1减少最明显(P〈0.01), ETM组与同一时间点Sham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Sham组SpVc有很少量c-fos,iba-1表达,呈阴性或浅染,胞体较小,突起表达弱,呈散在分布,形态不清晰;ETM组免疫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增加,染色加深,胞体变大,形态清晰丰满,且分布区域向SpVc较深层趋向,DSS组SpVc区域仅有很少量c-fos,iba-1表达,免疫阳性小胶质细胞的胞体小,胞质着色较深,突起弱阳性表达。ETM组c-fos,iba-1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Sham组和DS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ham组与DSS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鼠实验性后牙移动后局部激活SpVc区域c-fos,iba-1表达,DSS处理后可通过弱化牙齿移动后大鼠SpVc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激活反应,可减轻大鼠牙齿移动后自发痛。
- 栗洪师李冬霞冯岩顾欣刘洪臣
- 关键词:牙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