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27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相关文章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1997年
- <正>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临床比较少见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现报道3例。 1 临床资料 例1:患者男,60岁,于1976年3月18日入院。患者于6年前出现鼻衄,多在抠鼻后出现,不易止且反复发作,伴有皮肤粘膜齿龈出血,入院前四小时出现鼻衄,出血量多,经五官科鼻腔填塞后,查血发现血小板增高,收住内科。一般情况可,表浅淋巴结不大,无黄染,皮肤散在陈旧的淤点及紫斑,胸骨无压痛,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肋下3.0cm,脾肋下1.5cm,质中无触痛,双下肢不肿。实验室检查:Hb112g/L,WBC18.5×10~9/L,N0.86,L0.14,BPC1004×10~9/L,肝功、肾功正常,胸片及EKG无异。
- 冯建明
- 关键词:血小板增多病例报告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1989年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罕见的造血系统疾病,国内报导不多。兹报导二例,并对本病作简要讨论。病例介绍例一,张××、女、7岁。因肉眼血尿及皮肤紫癜拟诊“紫癜性肾炎”入院。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肿大,心肺(一),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皮肤见瘀斑。实验室检查:①血象:血色素100g/L、红血球3.5×10^(12)/L、白血球14.2×10~9/L、中性粒细胞60%、嗜酸粒细胞1%、淋巴细胞37%、单核细胞2%、血小板计数880×10~9/L。出凝血时间正常。②骨髓象:骨髓粒、红、巨三系均增生活跃,以巨核细胞系增生活跃更明显,全片共见99个巨核细胞。
- 陆静艺吕瑞升
- 关键词: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病因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现状
- 2024年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以巨核细胞增生为主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常伴有血栓形成或自发性出血,有可能转变为继发性骨髓纤维化或急性白血病。针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从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三方面进行论述。目前西医采用降细胞治疗,包括降细胞一线药物羟基脲及干扰素、二线药物阿那格雷、靶向药物芦可替尼、新型药物博美司他及伊美司他。中医学认为血瘀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病理基础,活血化瘀贯穿始终,根据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采用相应方剂。随着中西医结合用药的不断深入,安全有效降低血小板计数、缓解症状并预防疾病恶变等多方面已有新的突破。查阅文献,总结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各种治疗方法,为临床提供诊疗思路。
- 梁培杨静李明霞
-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西医治疗
- 从血论治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医案1则
- 2024年
- 张济周长期从事肿瘤临床、科研工作,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其诊治的1例顽固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初期使用羟基脲治疗效果不佳,加用中药治疗后羟基脲逐渐减量,最后采用纯中医治疗,效果明显,现总结介绍如下。
- 张单单张济周
-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从血论治医案
- 应用仲景下瘀血法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探讨
- 2024年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病理机制主要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过度增殖,导致血小板计数升高,进而积聚成瘀。对于瘀血导致的疾病,医圣张仲景应用下瘀血法进行治疗,本文对仲景所创下瘀血诸方进行辨析,总结方剂各自的组方用药特点、临床应用指征,联系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中,从疾病分期以及不同证候灵活运用下瘀血法,为现代中医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提供些许思路。
- 刘兴程威豪黄喆代喜平
-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龙柴降血方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随机对照研究
- 2024年
- 目的 评价龙柴降血方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有效性、抗凝作用和对阿司匹林抵抗(AR)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1年10月—2022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予羟基脲1.0 g/d或短效干扰素900万U/w或长效干扰素180μg/w,阿司匹林100 mg/d;观察组在此用药基础上加用龙柴降血方。治疗周期为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计数、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MPN-10)评分、有无疾病进展及血栓形成或出血事件。采用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D-二聚体(D-Di)、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指数(CI)、血栓最大振幅(MA)评估患者是否存在高凝状态,并观察龙柴降血方的抗凝作用。应用血栓弹力图中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AA抑制率,评估ET患者是否存在AR以及龙柴降血方对AR的影响。结果 72例患者中,7例患者脱落,可评价患者65例,观察组32例,对照组33例。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有效率升高,PLT计数及MPN-10积分下降(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疾病进展及血栓或出血事件。两组患者中,29例(44.62%)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对照组14例,观察组15例。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高凝状态的患者比例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AR发生率为46.15%(30/65),对照组16例,观察组14例。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A抑制率显著升高(P<0.05)。两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龙柴降血方能有效地降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血细胞计数,改善症状,提高有效率,并能改善ET患者高凝状态和阿司匹林抵抗。
- 孙妍杨二鹏李雨蒙牛继聪陈科邹吉轩王明镜刘为易吕妍陈卓胡晓梅
-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计数高凝状态阿司匹林抵抗随机对照试验
- 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羟基脲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疗效观察
- 2024年
- 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羟基脲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00例 ET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羟基脲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两组均治疗 12 周。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起效时间、病情持续缓解时间,记录临床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0%(50/46),高于对照组的72.00%(5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病情持续缓解时间长于对照组。结论 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羟基脲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 张偈
-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羟基脲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疗效观察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用药规律
- 2024年
- 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收录的中医药治疗ET的组方,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系统(V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处方49首,药物共计177味。频率最高的为川芎、当归、赤芍、桃仁、生地、红花、丹参、甘草。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物归经以肝、脾、心为主。基于关联规则得出高频药物核心组合有川芎-赤芍、川芎-红花、当归-桃仁、川芎-当归、桃仁-红花等;基于聚类算法得出3组潜在新方核心组合。结论中药治疗ET主要以活血化瘀为主,兼顾清热凉血、扶正固本。
- 李夏姚宇红肖雪李文爽
-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药用药规律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多胺合成酶与多胺代谢酶表达特点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多胺合成酶与多胺代谢酶的表达特点。方法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内科自2020年11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27例ET患者设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于两家医院体检的28例健康志愿者设为健康组。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骨髓细胞,分离单个核细胞后提取总m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并比较两组鸟氨酸脱羧酶1(ODC1)、精胺氧化酶(SMOX)、鸟氨酸脱羧酶抗酶1(OAZ1)和鸟氨酸脱羧酶抗酶2(OAZ2)的相对表达量。1例研究组患者血栓情况失访。根据是否发生血栓,将研究组患者分为非血栓亚组(n=18)与血栓亚组(n=8)。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检验ET发生与ODC1、SMOX、OAZ1相对表达量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向前:有条件法)检验ET患者发生血栓与ODC1、OAZ1、OAZ2相对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的ODC1、SMOX、OAZ1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T与ODC1相对表达量存在负相关性(β=-1.481,P<0.05)。血栓亚组患者ODC1、OAZ1相对表达量均低于非血栓亚组,OAZ2相对表达量高于非血栓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向前:有条件法)结果显示,ET患者发生血栓与OAZ2相对表达量存在正相关性(β=0.234,P<0.05)。结论多胺的合成下降可能与ET发生相关,而多胺水平下降可能与ET患者发生血栓相关。
- 徐丽努尔阿米娜·依明尼亚孜维尼拉·吐尔洪钟玉霞何颖芝许剑辉
-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多胺代谢
- 补阳还五汤联合羟基脲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气虚血瘀证疗效观察
- 2024年
-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羟基脲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气虚血瘀证的效果。方法: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均用羟基脲治疗,观察组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肢体乏力、神疲倦怠、头晕闷胀、皮肤紫斑、鼻衄齿衄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LT、骨髓巨核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流流变学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L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症状持续时间和起效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羟基脲治疗ET气虚血瘀证临床效果较好。
- 毛燕
-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羟基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