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6篇“ 历时嬗变“的相关文章
跳花棚表演形式的历时嬗变
2023年
跳花棚是一种古老的民俗祭祀仪式性舞蹈,明末清初从福建传入,现仅存于化州地区。其表演形式从原始的祭祀仪式发展到现今广场舞式的表演形式,内容本质上的嬗变反映着本地区的发展与群众文娱意识的转变。本文以跳花棚表演形式在不同时间阶段的嬗变为切入点,通过其表演场地、道具、服装、主题和形式的改变,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成因与人类发展需求的共时改变。
舒群
关键词:表演形式嬗变
北京话“凡”类副词的历时嬗变(1750-1950)
2023年
北京话(1750-1950)“凡”类副词主要包括“凡”“大凡”“凡是”这三个总括副词。“凡”是“凡”类副词的根词,是“凡”类副词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大凡”“凡是”都由副词“凡”生发、演变而来。文章对1750-1950两百年间,“凡”类副词在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上的历时演变进行分析,并研究其三者的关系。
刘冬青
关键词:北京话
北京话“忽”类时间副词的历时嬗变(1750-1950)
2022年
北京话“忽”类时间副词主要包括“忽”“忽然”“忽的(地)”“忽而”等。“忽”是“忽”类时间副词的根词,是其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的主要承担者,“忽然”“忽的(地)”“忽而”都由副词“忽”生发、演变而来。在1750—1950两百年间,北京话“忽”类时间副词的历时演变主要表现为:“忽”逐渐被“忽然”替代,“忽”类副词的其他成员“忽的(地)”“忽而”用例一直很少,只能是“忽”和“忽然”的补充,而不能与它们形成竞争关系。
刘冬青
关键词:北京话历时嬗变
北京话“单”类范围副词的历时嬗变(1750-1950)
2022年
北京话(1750-1950)“单”类范围副词主要包括“单”和“单单”。“单”是“单”类范围副词的根词,是其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的主要承担者,“单单”由副词“单”生发、演变而来。文章对1750-1950两百年间,“单”类范围副词在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上的历时演变进行分析,并研究揭示其间的关系。
刘冬青曹炜
关键词:北京话历时嬗变
北京话“已”类时间副词的历时嬗变(1750~1950年)被引量:1
2022年
通过对《红楼梦》(前八十回)《儿女英雄传》《正红旗下》的考察,分析了1750~950两百年间,北京话“已”类时间副词在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上的历时演变,并揭示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了解北京话(1750~1950)副词的整体面貌,另一方面打通近、现代汉语副词发展的经脉,理清近、现代汉语副词发展的脉络。
刘冬青
关键词:北京话历时嬗变
语言学领域立场研究路径的历时嬗变被引量:5
2020年
立场研究是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文章首先梳理了语言学领域立场的主要研究路径,然后从本质属性、存在方式、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和研究方法五个维度总结立场研究的历时嬗变,最后基于对立场研究路径的梳理和对立场研究发展趋向的总结,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思路和方向,以期推动立场研究向纵深发展。
夏秸陈新仁
关键词:立场历时嬗变
双宾结构的历时嬗变及形成动因被引量:1
2019年
上古汉语中"V之N"格式可用为双宾结构,其中的名词N既可以是直接宾语,也可以是间接宾语。在"名词赋格"的作用下,催生了两种双宾句型:"V之N(直)"和"V之N(间)"。这种分化是在长期的历时使用中逐渐形成的,两种句式在古汉语中同时使用。但到了现代汉语时期,二者的使用频率和使用场合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造成双宾句在普通话和方言中的分野。由于普通话的强势影响,"V之N(直)"在实际语用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V之N(间)"的使用频率和使用场合渐趋式微。对此,我们尝试运用Hawkin(1983)的"重度等级"原则从语言的理解和生成角度做出合理解释。研究表明,汉语双宾结构的历史演变及其主流用法的形成与Arnold&Wasow(2000)认知心理的实验结果吻合。
张利蕊姚双云
关键词:双宾结构认知心理
北京话第一人称代词的历时嬗变(1750-1950)
2014年
自1750年前后到1950年前后的这200年中,北京话第一人称代词系统呈现出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在《红楼梦》、《儿女英雄传》、《正红旗下》这三部代表性文献中得到充分的反映:《红楼梦》的第一人称代词系统有“我”、“我们”、“我等”、“咱”、“咱们”、“俺”、“俺们”、“奴”、“人家”、“侬”、“吾”、“余”、“予”、“朕”等14个成员,《儿女英雄传》的第一人称代词系统则有“我”、“我们”、“我等”、“咱”、“咱们”、“俺”、“俺们”、“人家”、“侬”、“我侬”、“某”、“吾”、“吾们”、“朕”、“身”、“敝”、“仆”、“余”、“予”等19个成员,而《正红旗下》的第一人称代词系统中却只有“我”、“我们”、“咱们”等3个成员.除了“吾”、“朕”、“身”、“敝”、“仆”、“余”、“予”等是对古代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沿用之外,其他则反映了近代汉语新产生的第一人称代词的此消彼长.当然,较之这种系统的演变更为细腻深刻因而也更需要关注的是第一人称代词系统中的一些重要个体在句法、语义、语用层面的发展演变.
曹炜王华
关键词:近代汉语北京话第一人称代词历时嬗变
北京话第二人称代词句法、语义、语用的历时嬗变(1750—1950)
2014年
在汉语史上,第二人称代词曾经是个庞大的家族,鼎盛时期家族成员多达10多个,而1750年至1850年的这个一百年间便处于这个鼎盛时段的末期,自1850年至1950年间的这个一百年,北京话第二人称代词系统就规模而言便开始式微,主要表现为家族成员锐减,由之前的10多个减缩为三四个。这在分处于三个时点的典型北京话文本《红楼梦》、《儿女英雄传》、《正红旗下》等中也得到了比较清晰的反映。《红楼梦》中第二人称代词有"你"、"你们"、"你等"等10个;创作于1850年前后的《儿女英雄传》中第二人称代词则有"你"、"你们"、"汝"、"尔"等11个;《正红旗下》中第二人称代词竟只有"你"、"你们"、"您"等3个。较之这种系统的演变更为细腻深刻因而也更需要关注的是第二人称代词系统中的一些重要个体在句法、语义、语用层面的发展演变。
曹炜刘薇
关键词:近代汉语北京话第二人称代词句法历时嬗变
北京话三身代词的历时嬗变(1750—1950)
2014年
自1750年前后到1950年前后的这200年间北京话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的历时嬗变,最直观的表现是在其家族成员的消长更替上,这种家族成员的消长更替在《红楼梦》、《儿女英雄传》、《正红旗下》这三部北京话典型文献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其基本特征是"瘦身":由一个10多个成员组成的庞大家族缩减为寥寥几个成员组成的小聚合。较之这种直观的一目了然的家族成员的消长更替更为深刻细腻因而也更需要关注的是《红楼梦》、《儿女英雄传》、《正红旗下》中第一人称代词及第二人称代词家族中的一些重要成员在句法、语义、语用层面的发展演变。与第一人称代词及第二人称代词有所不同的是,第三人称代词在1750年前后到1950年前后的这200年间家族规模变化及成员消长更替不大,因此揭示每个个体在句法、语义、语用层面的发展演变从而展示其整个家族的历史变迁便成了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了。
曹炜
关键词:北京话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

相关作者

曹炜
作品数:91被引量:494H指数:11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北京话 历时嬗变 句法 汉语 近代汉语
刘冬青
作品数:42被引量:58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理学院
研究主题:北京话 历时嬗变 副词 《红楼梦》 程度副词
蒋晨彧
作品数:13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
研究主题:北京话 历时嬗变 《儿女英雄传》 特指疑问句 《三遂平妖传》
张云峰
作品数:31被引量:46H指数:3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
研究主题:介词研究 北京话 近代汉语 介词 现代汉语
王华
作品数:9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近代汉语 《祖堂集》 明初 语气词 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