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11篇“ 南黄海盆地“的相关文章
印支运动在黄海盆地的响应及其对油气地质条件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黄海盆地位于扬子地块东缘,占据了下扬子地块的主体,其构造演化过程可与中—上扬子区类比。黄海盆地自震旦纪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过程,其中印支运动在盆地的定型及改造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印支运动在盆地不同部位的构造响应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并不明确。依据黄海盆地多年的研究成果,结合最新区域地震、钻井等资料,认为印支运动在黄海盆地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构造表现。盆地中部崂山隆起受印支运动影响最弱,之后拉伸构造反转作用也相对最弱,部青岛坳陷次之,而北部烟台坳陷受印支运动影响最强烈。从油气地质条件看,印支运动对不同期次油气藏具有不同影响,对下古生界油气藏具有调整改造作用,对于上古生界的圈闭具有定型作用。印支运动断裂系统对深部油气的疏导、储层裂缝的发育具有积极意义。
梁杰许明陈建文陈建文王建强张银国袁勇王建强李慧君
关键词:南黄海盆地印支运动油气地质条件
新构造运动在黄海盆地的表现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在精细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基础上,认为上新世-第四纪是黄海盆地新构造运动的主要活动期,对应黄海盆地第二个阶段的断裂活动期。垂向上,新构造运动具有早晚构造响应差异:早期北向弱挤压背景下以张性正断层为主,晚期东西向两幕挤压背景下以逆断层和褶皱为主;平面上,新构造运动影响亦具有差异:北部坳陷活动强烈、正断层发育、逆断层少量,而部坳陷活动较弱。新构造运动与北部坳陷烃源岩的生排烃时期吻合,断裂带是重要输导体系,也是重要的潜在成藏区。
陈春峰
关键词:新构造运动南黄海盆地油气成藏
黄海盆地油气勘探现状及存在问题被引量:7
2018年
黄海盆地是下扬子地块向海洋的延伸,区内发育巨厚的中、古生界海相地层,但目前针对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程度还相对较低。研究区前新生代残留盆地油气勘探涉及的科学问题非常多,难度也非常大。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对目前黄海盆地目前的油气勘探现状进行了详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该区油气勘探亟待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为今后黄海盆地中、古生代油气勘探做出方向性探索。
王明健王明健陈晞朱晓青
关键词:南黄海盆地海相地层油气成藏
黄海盆地油气资源调查新进展被引量:36
2018年
黄海盆地是中-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与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相叠加的大型沉积盆地,其油气调查与勘探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经历了陆相盆地调查与勘探、探索与研究、海相盆地勘查3个阶段。由于地震地质条件复杂、盆地演化历史复杂、地质构造复杂、勘探程度相对较低,50多年的调查与勘探未获得商业性油气发现。经过2005年以来的长期地震调查技术攻关,初步形成了以"高覆盖次数、富低频信号、强震源能量"的采集技术和"高分辨率、富低频成分、强反射能量"的处理技术相结合的盆地深部"高富强"地震探测技术,并获得深部海相层的有效地震反射。近年来的进一步调查和研究发现:(1)黄海盆地不仅是扬子板块在海域的延伸,而且是下扬子地块的主体;(2)黄海盆地与四川盆地在中-古生代海相盆地沉积时期具有相同的沉积建造和沉积演化历史;(3)黄海陆相中-新生界以下残留有巨厚的中-古生代海相地层,存在可追踪对比的三套地震反射标志层组,据此建立了中-古生代海相沉积层的地震层序;(4)发育下寒武统荷塘组(或幕府山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上二叠统龙潭组-大隆组三套优质烃源岩,三套完整的生储盖组合,具备形成大型油气田的物质基础;(5)理论模拟和包体分析表明,海相中-古生界存在多源多期成藏特征;(6)崂山隆起是海相下古生界油气远景区,勿沙隆起是海相上古生界的油气远景区;(7)崂山隆起高石稳定带是有利勘探区带,是寻找类似于四川盆地"威远型"和"安岳型"油气田的重要地区;(8)高石3号构造是古生界的首选钻探目标。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实施以下古生界为主要目的层的参数井钻探,建立区内完整的中-古生代地层层序,获取资源评价参数,实现黄海油气调查的战略发现和勘探认识突破。
陈建文雷宝华雷宝华张银国梁杰施剑张银国袁勇吴淑玉李刚施剑王文娟
关键词:南黄海盆地
印支运动以来黄海盆地的构造变形与演化被引量:19
2018年
基于黄海盆地历年来的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和下扬子海陆对比,分析了黄海盆地印支期以来的主要构造变形特征。认为其构造变形主要有3期:晚印支-早燕山期的前陆变形、燕山中期黄桥事件的转换变形和喜马拉雅晚期三垛事件的断坳变形。并控制前陆、断陷和坳陷3期盆地的形成。盆地演化经历了挤压褶断、碰撞造山,压、张脉动和走滑,拉张块断和反转,挤压收敛等发展过程。盆地构造变形机制主要受扬子和华北板块漂移碰撞、古太平洋板块活动特征和大型走滑断裂应力环境等影响。黄海盆地构造变形具有规律性:平面上,以NE、NEE、近EW、NW向为主。从西往东,构造的走向为NEE向→近EW向→NW向;从北往,构造变形具有强→弱→强特征和分带性,构造的走向为NEE向→近EW向。纵向上,海-陆相盆地活动展示了早期褶皱逆冲和晚期伸展断陷的"跷跷板"变形格局,并具有早期"北强弱的不均衡对冲"和晚期"北深浅断陷"的构造格局。海相盆地上构造层比海相下构造层冲断变形强。崂山隆起部的高石稳定带为北不均衡对冲的弱变形区和应力释放区,中-古生界受后期改造作用较弱,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雷宝华陈建文陈建文张银国梁杰
关键词:印支运动南黄海盆地
下扬子陆域海相古-中生界烃源岩控制因素及其对黄海盆地的启示被引量:6
2017年
通过精细测量及观测京、巢湖、浙江地区25个露头点露头资料和典型剖面测量以及资料收集整理,综合分析认为下扬子陆域主要发育下寒武统荷塘组、下奥陶统宁国组(大湾-牯牛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下二叠统栖霞组、上二叠统龙潭组、上二叠统大隆组6套区域性主力烃源岩。烃源岩的发育受多种因素控制,在下扬子地区主要受构造演化、最大海平面变化、古地貌单元、沉积环境等因素控制。在构造演化控制的特定古地理格局下,大规模海侵期控制了烃源岩发育层位,古地貌单元控制了烃源岩分布范围,沉积环境控制了烃源岩的类型。以下扬子陆域烃源岩研究为对比基础,探讨了寻找黄海盆地烃源岩的方向。
王文娟窦振亚陈建文张银国梁杰
关键词:南黄海盆地
下扬子高家边组烃源岩展布及其对黄海盆地的启示被引量:8
2016年
为了探讨下扬子高家边组烃源岩展布及其对黄海盆地的启示,开展了资料的收集整理、野外地质考察以及露头样品与邻近最新钻孔岩心样品对比。结果显示:高家边组烃源岩分布广,黄绿色的高家边组露头样品其未风化前的颜色很可能为黑色,其原始有机质丰度很可能较高;露头样品和岩心样品均显示,高家边组存在鲁丹阶的专属笔石,显示其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结合下扬子区域构造演化和黄海地震剖面解释认为,高家边组烃源岩分布广,潜力大,很可能是黄海盆地一套较好的烃源岩。
龚建明陈建文孙晶王建强张银国廖晶田瑞聪程青松陈志强
关键词:南黄海盆地烃源岩
黄海盆地油气勘探现状及前景分析
<正>黄海盆地是叠合于下扬子地台前震旦系结晶基底上的海-陆多旋回叠合盆地,是我国大陆近海海域重要含油气盆地之一。经过50多年多轮勘探,我国对黄海盆地的区域划分、构造形态特征和演化、地层分布、圈闭类型和成藏条件有了一定...
冉伟民栾锡武姜效典邵珠福邢子浩
关键词:南黄海盆地油气勘探
文献传递
下扬子地块2个古生界地质剖面的烃源岩特征及其对黄海盆地的意义被引量:2
2015年
针对黄海海域油气勘探缺乏揭示古生界钻井样品资料的窘况,对邻近陆区2个典型露头剖面进行了调查研究。这2个剖面分别为京幕府山的下古生界寒武系陆相泥岩和安微巢湖的上古生界二叠系海相灰岩,都呈深灰黑色;前者是当前下扬子陆区页岩气勘探重点研究层系;后者出露面积较大,似臭鸡蛋味浓烈,为含硅碳酸盐岩,俗称"臭灰岩"。通过系统油气地球化学测试,证实其均为优质烃源岩;岩石物性测试结果表明,后者还可为优质储集岩。由于古生代下扬子地块具有地台性质,沉积体系向黄海海区自然延伸沉积,因此,利用这些来自陆区露头地质剖面的珍贵样品推测,二者均可作为黄海盆地尤其是部坳陷的潜在主力烃源岩,以期为相应的油气勘探评价提供借鉴。
许红张柏林俞昊杨艳秋施剑刘志飞赵新伟朱玉瑞李建委卢树参张海洋
关键词:油气地球化学烃源岩古生界
黄海盆地的叶肢介化石被引量:2
2014年
文中描述采自黄海7井叶肢介化石,分别是Yunmenglimnadia huanghaiensis(sp.nov.),Y.subrhombica(sp.nov.),Y.brevis(sp.nov.)和Perilimnadia?cf.P.taizhouensis Chen。其地层时代为早古新世。
陈丕基
关键词:古新世叶肢介南黄海盆地

相关作者

陈建文
作品数:229被引量:1,035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
研究主题:南黄海 南黄海盆地 天然气水合物 古生界 中国海域
张训华
作品数:307被引量:1,330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
研究主题:南黄海 南黄海盆地 冲绳海槽 大陆架 中国东部海区
张银国
作品数:90被引量:425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
研究主题:南黄海盆地 南黄海 古生界 海相 中国海域
肖国林
作品数:107被引量:446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
研究主题:南黄海盆地 南黄海 中国海域 P- 中生界
吴志强
作品数:145被引量:656H指数:16
供职机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南黄海 南黄海盆地 天然气水合物 地震勘探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