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65篇“ 南海南部“的相关文章
南海南部海域浮游介形类新种——南沙深海浮萤
2022年
文章描述了发现于南海南沙海槽的一新种——南沙深海浮萤(Bathyconchoecia nanshaensis sp.nov.)。该种个体小,壳长度(CL<1.0mm)和壳高度(~70%CL)与小深海浮萤(Bathyconchoecia paulula)和太平洋深海浮萤(Bathyconchoecia pacifica)非常相似。但是,根据不对称腺体开口的位置、下颌骨的臀齿边缘的结构,以及第六肢的位置可以把该种和这两个相似的物种区分开。
尹健强李开枝谭烨辉
关键词:浮游动物南沙海槽
中国周边海域海底地理实体图集丛书 南海南部海域海底地理实体图集 汉英
南海南部海域海底地理实体图集》收录海底地理实体名称共计313项,采用信息表、平面图和立体图三者相结合的模式,全面展示了位于南海南部海域的海底地理实体的中、英文标准名称、精细地形地貌特征、界限范围以及专名由来等信息。海底...
刘丽强
南海南部海域构造—沉积演化及其对区域成藏组合的控制被引量:4
2021年
南海南部海域地处多板块交汇处,演化过程复杂,发育多类型含油气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系统分析其演化特征与成藏组合对我国在该区开展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从研究区地震、钻井资料入手,结合南海南部油气田地质资料,以区域构造—沉积特征为指导,确定南海南部海域盆地的成因类型及演化过程,论述差异演化背景下南海南部海域主要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与成藏组合。研究发现,可以T50、T70、T100三大不整合面为界将南海南部海域主要盆地划分出4套区域成藏组合,分别为深部组合(古近系)、下部组合(始新统—下渐新统)、中部组合(上渐新统—下中新统)及上部组合(中中新统—上中新统),不同盆地主力成藏组合明显不同。究其原因,受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古地理位置控制,南海南部海域主要盆地现今所展现的格局是其发育规模最为优势的盆地原型,而优势盆地原型则决定各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与主力成藏组合。
张亚震裴健翔李俊良杜艺可史德锋向远高
关键词:南海南部海域成藏组合
南海南部海域深海环境噪声统计特性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针对海洋噪声对声呐信号处理和声呐性能评估的背景干扰问题,本文分析了南海南部海域夏季和冬季实测深海环境噪声的深度分布、经验拟合和概率密度分布等统计特性;利用参数化模型得到了噪声谱曲线及其与风速、波高、1 kHz谱之间的经验拟合结果;提出了基于Weibull和Burr分布噪声谱级概率密度拟合方法。结果表明:400 Hz以下800 m以浅夏季噪声谱级中值比冬季高约6 dB,低频航船噪声谱级概率密度(PDF)服从Burr分布,高频风关噪声PDF近似服从高斯分布,夏冬两季噪声统计特性差异与中尺度涡旋分布、声信道传播损失和航船噪声源密度密切相关。
杨秋龙杨坤德杨坤德
关键词:环境噪声深海统计特性概率密度南海南部
南海南部及围区前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
南沙海域由于其丰富的资源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备受许多国家和学者的关注。为了寻找新的油气资源及开拓勘探领域,南海南部的油气资源勘探要从新生界迈向前新生界。为了给南海中生界、古生界油气勘探提供理论及地质支撑,迫切需要对南海南...
何凯伦
关键词:南海南部前新生代
南海南部及陆缘区的区域断裂体系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被引量:3
2019年
通过南海南部地球物理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化极磁力异常及二维地震资料的整理与解译,将南海南部的断裂体系划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NW向走滑断裂、NE向拉张构造伴生断裂、SN向走滑断裂及南部弧形断裂。NW向走滑断裂主要对南海的板块划分具有指示作用;NE向的断裂多为拆离构造伴生的一些断裂,具有拉张板块边界的特点。NW走向的走滑断裂与新南海扩张有着密切的关系,而NE走向的断裂则控制着南海内部盆地的形成。SN走向的断裂在研究区内主要为越东—万安断裂带,由于其空间分布较长且构造作用明显切割深度较大,可以认为越东—万安断裂带是南海西侧的边界断裂带。笔者对马来西亚沙捞越地区的武吉米辛构造带野外露头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确定其为古南海俯冲之后抬升到地表之上较为有力的直接证据。
朱晨曦唐武尹永康宋双何凯伦唐华风
关键词:走滑断裂
沉积过程中有机碳及Globigerinoides ruber氧、碳同位素变化特征——以南海南部为例被引量:2
2017年
由水体到沉积物,不同沉积阶段的沉积过程也有所不同。通过对比南海南部(SCS-S)水体沉降颗粒物、海底表层沉积物和岩芯柱状沉积物(上部3 m)中Globigerinoides ruber氧、碳同位素(δ^(18)O、δ^(13)C)值和有机碳(TOC)含量及堆积速率的变化,系统分析了TOC、δ^(18)O、δ^(13)C等环境演变指标参数在沉积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整个沉积过程中,TOC及同位素等环境演变指标参数的变化情况并不一致。不过,由下层水体沉降到海底表层的过程中,TOC及堆积速率(分别由4.20%、0.38 g/(cm^2·ka)下降到1.^(18)2%、0.039 g/(cm^2·ka)、δ^(18)O、δ^(13)C值(分别偏重0.196‰、0.855‰)均出现了明显变化。而一旦形成表层沉积物并被埋藏覆盖形成海底沉积物层(以岩芯柱状沉积物代表)以后,在不考虑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的影响下,除TOC外,δ^(18)O、δ^(13)C值等则基本保持不变;2)不同沉积阶段,TOC含量变化与δ^(18)O、δ^(13)C值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岩芯柱状沉积物中TOC含量变化与δ^(18)O、δ^(13)C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最为明显,特别是TOC含量与δ^(18)O变化间呈显著正相关(r=0.74),即由下层水体到表层沉积物这一沉降过程中,TOC含量与堆积速率的突变及其对应的底层水中溶解氧(O_2)、二氧化碳(CO_2)含量变化可能是诱导δ^(18)O、δ^(13)C大幅偏重的主要因素。因此,利用TOC等指标参数进行古环境变化分析时有必要考虑不同沉积过程的影响。
李文宝王汝建万随
关键词:RUBBER同位素南海南部
南海南部海域异养浮游细菌生长对外源营养物的响应
2016年
于2012年8月利用现场调查结合现场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南海南部海域异养浮游细菌的生物量、呼吸速率、比生长速率和生长效率对外源营养物的响应。结果表明,南海南部海域异养细菌生物量低于北部海域;外源营养物可显著影响南海南部异养细菌生物量、比生长速率和细菌呼吸速率。在海盆区域S1站,异养细菌生长主要受DOC和氮限制,同时添加DOC、氮和磷会使细菌生物量、比生长速率和细菌呼吸速率明显增加;而在近海陆架S2站主要受磷限制,DOC和磷的添加会极大地促进异养细菌生长。
侯瑞白洁刘小沙高会旺赵阳国
关键词:南海南部
南海南部海域异养浮游细菌生长对外源营养物的响应被引量:3
2015年
于2012年8月利用现场调查结合现场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南海南部海域异养浮游细菌的生物量、呼吸速率、比生长速率和生长效率对外源营养物的响应。结果表明,南海南部海域异养细菌生物量低于北部海域;外源营养物可显著影响南海南部异养细菌生物量、比生长速率和细菌呼吸速率。在海盆区域S1站,异养细菌生长主要受DOC和氮限制,同时添加DOC、氮和磷会使细菌生物量、比生长速率和细菌呼吸速率明显增加;而在近海陆架S2站主要受磷限制,DOC和磷的添加会极大地促进异养细菌生长。分析发现,外源营养物在促进异养细菌生长的也同时也提高了异养细菌的物质转换效率,使异养细菌的异养程度进一步加大。
侯瑞白洁刘小沙高会旺赵阳国
关键词:南海南部
南海南部海域浮游细菌群落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28
2014年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南海南部海域浮游细菌丰度、群落组成和群落多样性的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浮游细菌丰度为107~108个/L,近岸大于离岸,同一站位不同水层细菌分布差异明显.优势类群为变形菌门、蓝藻门和拟杆菌门,优势亚群为γ-变形菌纲、α-变形菌纲、蓝藻菌纲和黄杆菌纲,研究区域内不同水体间物种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另外该海域还存在大量未被认知的细菌类群.该海域浮游细菌种类丰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指数(H′)(4.44~7.00),研究区域内表层水体H′接近,分别为5.26、5.33和5.07,处于上升流的次表层水体中H′为6.70明显高于其他水层.DOC和磷酸盐是影响该海域浮游细菌丰度的主要因素,同时磷酸盐也是影响其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表明该海域异养浮游细菌生长主要受P的限制.
白洁刘小沙侯瑞赵阳国高会旺
关键词:南海南部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环境因子

相关作者

陈木宏
作品数:154被引量:939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放射虫 南海北部 浮游有孔虫 南海南部 白令海
张莉
作品数:160被引量:538H指数:14
供职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研究主题:北康盆地 南海南部 南海北部 中生界 中生代
姚永坚
作品数:157被引量:937H指数:21
供职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研究主题:南黄海 海洋地质 地质构造特征 油气资源 盆地
陆钧
作品数:49被引量:438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南海南部 南海北部 表层沉积物 硅藻 放射虫
郑范
作品数:42被引量:341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南海南部 浮游有孔虫 天然气水合物 古气候 古海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