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0篇“ 南海区域“的相关文章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推动南海区域经济合作的策略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是由我国政府提出的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行动,其目标是将海南打造成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自由贸易港区。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岛屿经济特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海南计划通过建立自由贸易港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吸引国内外的高质量资本和专业人才,促进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本文深入探讨了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如何助力南海地区的经济合作策略,分析了它对区域经济合作的正面作用,并给出建议。研究表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将有助于推动南海地区的经济合作达到新的高度,并为该地区的经济繁荣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谢婧婧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
南海区域经济合作视阈下琼港合作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研究
2023年
南海是关系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地理空间。基于南海区域经济合作的视阈,探讨琼港合作如何推动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在理论价值的层面,区域合作理论构成琼港合作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理论基础。在实践意义的层面,琼港合作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可以促进区域合作交流互动,推动琼港协同发展、联动发展,推进建设贸易强国与海洋强国。在路径优化的层面,琼港合作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路径包括:深化海南自由贸易港+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合作;以琼港为中心构建泛南海经济圈;琼港对接国际自由贸易规则;琼港共同参与南海海洋治理。
彭兴智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推动南海区域经济合作的策略研究被引量:8
2023年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国家战略。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文章运用系统分析、政策分析等方法,主要分析了海南自贸港建设推动南海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结论表明,党的二十大关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方针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推动南海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新机遇,但自贸港建设与区域合作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对此,文章提出海南自贸港建设要面向东南亚推动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博鳌亚洲论坛加强区域交流,构建“南海经济合作圈”,以特色产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南海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打造海南自贸港—东盟互联互通,推进建设“两个总部基地”。
彭兴智张礼祥
南海区域经济治理视角下海南自贸港与香港地区联动发展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基于南海区域经济治理的视角,分析海南自由贸易港与香港地区联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实践价值与机制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在南海经济地理区域内,琼港联动发展有助于高质量建设海南自贸港,实现建设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海南自贸港的战略目标。最后,提出琼港联动发展的新路径:在理念层面,琼港共同秉持互利共赢的新发展理念;在制度层面,琼港进行规则对接与制度创新,包括对接自由贸易规则、共同参与构建南海海洋治理体系;在利益层面,琼港加强建构共同利益,包括加强产业联动与金融合作、深化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合作。
彭兴智
关键词:经济治理区域经济
基于浮游植物吸收系数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南海区域性分粒级初级生产力算法初探被引量:2
2023年
海洋初级生产过程是海洋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浮游植物作为海洋初级生产的主要贡献者,按粒径大小可分为小型(micro粒级,>20μm)、微型(nano粒级,2~20μm)和微微型(pico粒级,<2μm)。不同粒级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size-fractionated primary production,PP_(size))对总初级生产力贡献不同,在海洋物质能量流动及碳循环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本文基于2019年南海西部夏季航次12个站位的生物光学剖面数据,研究了南海西部分粒级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它们对总叶绿素a浓度和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百分比。利用各粒级670nm波段的浮游植物吸收系数[size-fractionated phytoplankton absorption coefficient at 670nm,a_(ph-size)(670)]与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的乘积[a_(ph-size)(670)×PAR]建立了南海分粒级初级生产力算法,对于小型、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数据集,log[a_(ph-size)(670)×PAR]与log(PP_(size))之间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64、0.76和0.67。交叉验证的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泛化性能。其性能显著优于仅利用浮游植物吸收系数估算分粒级初级生产力的算法,表明PAR是影响分粒级初级生产力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基于叶绿素a浓度的算法估算各粒级初级生产力时,针对小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数据集,该算法的性能与本文构建的算法近似;但针对微型浮游植物数据集时,基于叶绿素a浓度的算法性能显著较低,这可能归因于微型浮游植物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浓度间的弱相关性。
赵红五一周雯曾凯邓霖廖健祖曹文熙
关键词:光合有效辐射
海上丝绸之路对南海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
2021年
南海是中国与世界连接的重要纽带,也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必经之路。已知最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以南海为中心走向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在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的同时,也加深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密切联系。步入21世纪以后,世界的经济与政治也有了全新的面貌,面对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新的形势,中央提出了“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布局,这也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所产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南海凭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重要性不言而喻,“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南海区域,并对其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本文立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阐述了“海上丝绸之路”对南海区域发展的影响。
李林杰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东盟国家南海区域合作机制构建问题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以南中国海为纽带,围绕南海相关问题领域开展合作,构建了一系列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但这些合作机制整体制度化水平较低,仍停留在非正式机制层面,所能发挥的效用十分有限。中国与东盟国家南海...
余珍艳
文献传递
合作博弈视角下南海区域的蓝碳合作可行性研究被引量:8
2020年
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仍是21世纪的一个紧迫的课题,“蓝碳”的国际合作为这一课题提供了一种具有经济可行性的方案。南中国海具有最丰富的“蓝碳”资源,同时它也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其域内的蓝碳合作平台搭建将有助于南海区域的和平与稳定。通过梳理国内外“蓝碳”研究的相关文献,论证了蓝碳生产的经济属性。在明确南海域内国家蓝碳生产的经济要素基础上,选择道格拉斯函数为产出效益函数,并以此构建合作博弈模型,利用数学模型推导与证明合作博弈解的存在,进而证明蓝碳合作的可行性。查找中国、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红树林、盐沼、海草床面积与GDP的数据,把数据代入合作博弈的夏普利值模型中进行计算,验证了合作博弈的解的存在。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域内国家的蓝碳合作从长期看存在稳定的谈判解。并从蓝碳的生产成本、南海域内的政经风险、文化认知差异等方面讨论了合作面临的现实难题。针对这些问题,从长期与短期两个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长期的策略为:构建一个统一、可线上交易的碳汇市场;建立东亚区域“蓝碳”标准体系;在域内建立“蓝碳”增汇的示范合作项目;推动海洋高新产业的领域的合作。短期策略为:加大“蓝碳”科普宣传上的合作;开展“蓝碳”经济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蓝碳”资源的科研项目合作;建立“海洋碳汇”测量、近海养殖环境监测、海洋“碳汇”协同创新合作的区域合作平台;组建南海域内国家的“蓝碳”经济论坛。
赵昌平徐晓江方超杨亚丽龚宇
关键词:南海区域合作博弈经济可行性
徙谪与戍边——秦朝南海区域的徙民边策辨析
2020年
秦朝在南海区域戍守制与谪戍制并行。谪戍徙民的施行带有弥补和消除戍卒守塞政策带来的巨大社会不满情绪之目的。但从气候环境角度看,谪戍群体并不能克服自然气候环境所带来的各种疾疫威胁,谪戍制并非南海边地戍卒不满情绪的根本解决之道。
顾丽华
关键词:戍边
南海区域性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研究——以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为视角被引量:11
2020年
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作为改善全球海洋环境、构建人海和谐发展模式的新进选择途径,仍缺乏统一的概念,相关理念尚未清晰,对此可以采取概念分析的方法逐步厘清其逻辑起点与特征。通过分析"区域海项目"、UNEP等国际性组织以及区域性组织这三方面所主导的现行南海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的不足,依据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理念和特征,提出如下建议:以把握好中国与东盟治理角色定位、倡导多元主体参与为切入点,建立以规则制度建设为核心、组织管理机制与行动机制为支撑的南海区域性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机制。通过构建富有特色的南海区域性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助力早日实现"海洋命运共同体"。
韩立新冯思嘉

相关作者

曾维军
作品数:39被引量:355H指数:11
供职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研究主题:南海区域 南海北部陆缘 岩石圈 新生代 地壳结构
吴能友
作品数:587被引量:2,183H指数:29
供职机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天然气水合物 水合物 南海北部 神狐海域 南海北部陆坡
李振五
作品数:9被引量:28H指数:2
供职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研究主题:南海区域 岩石圈 壳-幔 海洋地质 GPS
朱坚真
作品数:136被引量:374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海洋经济 环北部湾 海洋产业 产业结构 海洋渔业
黄良民
作品数:287被引量:2,150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浮游植物 珠江口 浮游动物 初级生产力 赤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