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8篇“ 南海中部“的相关文章
- 中晚更新世以来南海中部深层流演化特征
- 2024年
- 太平洋西边界流是南、北半球间输送热量、营养物质等的重要大洋环流.南海深层环流起源于经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的西太平洋中深层水,其在地质时间尺度与太平洋西边界流的关系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选择位于南海中央海盆的沉积钻孔,在根据地球磁场相对强度变化确定沉积物年代框架的基础上,对碎屑沉积物的粒度组成进行端元分解,同时结合磁化率椭球体参数的变化,尝试建立能够反映南海深层环流的指标,讨论其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沉积物中可排序颗粒(10~63μm)的含量(SS%)、中值粒径约为17.26μm的端元2组分(EM2)含量以及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均指示了较强的水动力条件,对此3个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后获得的PC1组分可以代表南海深层流活动.自250 ka以来,南海深层流活动与太平洋西边界流一致,在氧同位素阶段MIS6和MIS2活动强烈,波动幅度较大,其他时期活动较弱.深层流活动强度与西太平洋温跃层的温度变化密切相关,当温度降低时,深层流活动强烈.可能的机制是强烈的西边界流进入菲律宾海之后,翻转上升,使温跃层温度降低、密度加大,吕宋海峡两侧海水的密度差异增加,导致进入南海的水量和流速均增加,使南海深层流活动加强.
- 杨小强谢一璇吴双张庭伟商圣潭
- 南海中部小型黄鳍金枪鱼种群生物学特征研究及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
- 为了解南海中部黄鳍金枪鱼的种群生物学特征以及评估其重金属健康风险,本研究于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在南海中部对黄鳍金枪鱼以钓竿的方式进行了实地采样调查,探究了小型南海黄鳍金枪鱼种群的年龄与生长特征、摄食特征以及重金...
- 孙安俯
- 关键词:南海中部摄食
- 南海中部超微型真核生物分子多样性、群落组成及代谢潜力研究
- 超微型真核生物一般指粒径小于3 μm的真核生物,具有自养、混养、异养等多种营养方式,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生态学家运用显微镜及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对超微型真核生物进行了诸多研究,但大多数研究都集中于真光层...
- 张慧琳
- 关键词:南海中部
- 南海中部海盆自由生活线虫三个新纪录种描述
- 2022年
- 发现、描述并图示了我国南海自由生活线虫3个新纪录种,即深海双单宫线虫Amphimonhystera molloyensis Tchesunov&Mokievsky,2005、莫帕多毛线虫Greeffiella moppa Schrage,1972和四腺拟薄咽线虫Pararaeolaimus tetradenus Leduc,2017。深海双单宫线虫虫体细长,角皮具明显环纹,6根外唇刚毛和4根头刚毛排列成一圈,化感器为较大的椭圆形,交接刺2次弯曲呈倒S形,近端头状,引带小而简单,尾锥柱状。该南海标本特征与本种原始描述的发现于北冰洋深海的模式标本特征基本吻合,只是南海标本雄性个体有小的引带,表皮上没有明显的色素颗粒。莫帕多毛线虫虫体较小,具有73~77个体环,每个体环上都有较长的体刚毛。头部圆形,两侧各有1个大的椭圆形化感器,交接刺细长,近端头状膨大,向远端逐渐变细,无引带,尾长锥状,具有长的尾刺。本研究标本特征符合该种原始描述的发现于北海斯卡格拉克海峡沉积物中的模式种特征。只是该南海标本相对纤细,尾稍短。四腺拟薄咽线虫的虫体呈较短的圆柱状,口腔小,化感器雌雄异形,雄体化感器较大,呈向下开口的环状;雌体化感器较小,呈单螺旋形,咽球下面具4个腹腺细胞,交接刺稍弯曲,呈匕首状,无引带,尾锥状。该南海标本特征与本种原始描述的发现于新西兰北岛东南部陆架深海的模式种特征一致,只是南海标本个体稍大,尾稍长。
- 陆洋郝映东贾素素黄勇
- 关键词: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深海
- 南海中部海盆小型底栖生物群落和自由生活线虫分类研究
- 通过现场调查采样、实验室分选分析,对2020年6月采自南海中部海盆13个站位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研究,获得小型底栖生物和自由生活线虫的相关数据。13个站位共分选出14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包括自由生活线虫、桡足类、多毛类以及...
- 陆洋
- 关键词:小型底栖生物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结构新纪录种
- 南海中部深海海山汁蛇尾属(Ophiurothamnus)二新记录种(蛇尾纲,棘蛇尾科)
- 2020年
- 通过对2018年4—5月在南海中部黄岩海山采集的蛇尾样品进行形态学分类研究,鉴定发现棘蛇尾科Ophiacanthidae汁蛇尾属Ophiurothamnus两个新记录种:(1)双环汁蛇尾Ophiurothamnus discycla(H.L.Clark,1911);(2)短简汁蛇尾Ophiurothamnus clausa(Lyman,1878)。本文分别对这两个新记录种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骨骼进行了描述,并与相似种进行了分类学讨论。
- 陈婉莹张东声王春生
- 关键词:蛇尾纲
- 南海中部全新世以来海山深潜区有孔虫的地球化学记录及反映的气候变化被引量:2
- 2020年
- 有孔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能够捕获或黏附周围海水中的钙质或硅质形成自己的壳体,因此有孔虫的地球化学特征能够记录古气候、古海洋和古环境信息。以2017年蛟龙号第136潜次在南海珍贝海山底部约2500 m水深位置精准采集的柱状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G.ruber以及G.sacculifer两类浮游有孔虫壳体的Mg/Ca以及碳氧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自12.6 ka以来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SST)的变化范围为24.4~29.3℃,平均温度为26.2℃,并能够识别出明显的气候突变事件,在时间范围上与新仙女木事件和全新世东亚夏季风突变事件大致吻合。这些突变事件可能受控于ENSO活动和热带辐合带(ITCZ)平均位置的纬向移动,并与北大西洋冰筏事件具有遥相关。此外,发现全新世期间浮游有孔虫G.sacculifer和G.ruber的碳同位素分馏值Δ^13CG.sacculifer-G.ruber与SST变化有关,SST降低时,Δ^13CG.sacculifer-G.ruber呈负偏;而在SST升高时,Δ^13CG.sacculifer-G.ruber呈正偏。
- 杨俊赵彦彦吴佳庆魏浩天龙海燕龙海燕李三忠
-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MG/CA
- 南海中部深海海山汁蛇尾属(Ophiurothamnus)二新记录种(蛇尾纲,棘蛇尾科)
- 通过对2018年4-5月在南海中部黄岩海山采集的蛇尾样品进行形态学分类研究,鉴定发现棘蛇尾科Ophiacanthidae汁蛇尾属Ophiurothamnus两个新记录种:(1)双环汁蛇尾Ophiurothamnus di...
- 陈婉莹张东声王春生
- 关键词:蛇尾纲
- 2016年秋季南海中部微型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及其摄食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为探究南海中部海域初级生产力通过微型浮游动物向高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于2016年10月在南海中部海域的10个站位采集表层水样,分析鉴定了微型浮游动物的丰度及种类组成,同时运用现场稀释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结果显示:1)共鉴定出微型浮游动物21种,其中主要类群为无壳纤毛虫,丰度为120~1 300个·L^(–1);2)多数站位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大于浮游植物生长率,浮游植物生长率为–0.92~1.16 d^(–1),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为0.17~1.58 d^(–1);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为15.6%~79.4%,而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为–593.2%~187.7%。与其他海区结果相比,南海中部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处于中等水平。
- 谢志超林琳肖雅元刘永李纯厚
- 关键词: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压力稀释法南海中部
- 南海中部深海散射层声学特性及时空分布研究
- 深海散射层(Deep Scattering Layer,DSL)是海洋深水域中普遍存在的由多种生物聚居而成对声波有较强散射作用的水平层。南海北靠中国大陆和台湾岛,东接菲律宾群岛,南邻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西接中南半岛和...
- 王东旭
- 关键词:南海中部海洋生态渔业资源
相关作者
- 陈荣华

- 作品数:96被引量:642H指数:18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白令海 表层沉积物 浮游有孔虫 冲绳海槽 南海北部
- 陈建芳

- 作品数:209被引量:1,066H指数:20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营养盐 长江口 楚科奇海 表层沉积物 夏季
- 李绪录

- 作品数:29被引量:140H指数:10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
- 研究主题:沿岸 珠江口 邻近水域 水团 南海中部
- 郑玉龙

- 作品数:47被引量:442H指数:15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多波束测深 古环境 硅藻 晚第四纪 多波束
- 陈作志

- 作品数:355被引量:1,279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 研究主题:南海北部 渔业资源 鱼类 鸢乌贼 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