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53篇“ 单节段固定“的相关文章
经伤椎单节固定和跨伤椎短节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治疗的效果比较
2024年
目的 比较经伤椎单节固定和跨伤椎短节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经伤椎单节固定,n=40)和对照组(跨伤椎短节固定,n=40)。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影像学指标、腰椎功能、腰椎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切口长度、总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伤椎Cobb角和前缘高度较术前都有显著恢复,且术后6个月观察组伤椎Cobb角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前缘高度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ODI评分和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胸腰椎骨折患者采取经伤椎单节固定可有效改善其脊柱稳定性、腰椎功能,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孙玉录杜义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
经伤椎单节固定和跨伤椎短节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比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分析经伤椎单节固定术与跨伤椎短节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纳入2018年10月-2019年8月诊治于泉州市正骨医院胸腰椎骨折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各45例,对照组用跨伤椎短节固定术,予以观察组经伤椎单节固定术治疗。以两组手术情况、伤椎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神经功能为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总出血量为(312.84±41.76)mL,手术切口长度为(6.48±1.19)cm,优于对照组的(454.57±56.08)mL与(9.25±1.15)cm;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比(82.12±10.41)%,高于对照组的(76.29±10.96)%,伤椎Cobb角(10.81±6.42)°,低于对照组的(14.81±6.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术后12个月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改善评分分别为(0.53±0.15)、(0.48±0.1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22%,低于对照组的15.56%(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伤椎单节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效果确切。
林志成王汉龙吴毅峰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COBB角
“U”形棒单节固定结合峡部植骨治疗单纯腰椎峡部裂的疗效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研究“U”形棒单节固定结合峡部植骨治疗单纯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分析术后峡部融合及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采用“U”棒单节固定结合峡部植骨治疗的37例单纯腰椎峡部裂患者,男26例,女11例;年龄17~42岁,平均(26.54±6.32)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比较术前及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观察术后峡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24~60个月,平均(37.46±9.71)个月。患者术后下腰痛VAS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ODI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峡部融合率约为82.43%,融合时间(8.82±3.63)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未继发腰椎滑脱及邻近节退变,内固定无断裂、松动等。结论“U”形棒单节固定结合峡部植骨治疗单纯腰椎峡部裂,术式简单、安全性高,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术后腰痛缓解明显、腰椎功能恢复好、峡部骨性融合率高、内固定牢固,疗效确切。
程刚杨小玲唐勇涛吴长军魏思奇
关键词:单节段固定植骨
JeRP钢板与微型钛板经口咽入路单节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比较JeRP钢板与微型钛板经口咽入路单节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45例不稳定型寰椎骨折患者资料。男24例,女21例;年龄15~67岁;寰椎骨折Gehweiler分型:Ⅰ型11例,Ⅲ型34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分级:D级7例,E级38例;寰椎横韧带损伤的Dickman分型:Ⅰ型4例,Ⅱ型11例。将所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JeRP钢板组26例(采用JeRP钢板经口咽入路单节固定治疗)和微型钛板组19例(采用微型钛板经口咽入路单节固定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寰椎侧块位移的距离(LMD)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2~55个月(平均21.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伤口裂开、感染。术后12个月左右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颈部疼痛基本消失,颈部活动无明显受限。JeRP钢板组与微型钛板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13.9±2.2)、(14.2±2.9)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eRP钢板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03.5±173.4)min,出血量为(167.3±138.6)mL,均显著多于微型钛板组的(121.5±50.5)min、(98.4±57.2)m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JeRP钢板组术前LMD为(6.7±1.7)mm,VAS评分为(6.8±1.0)分,显著大于末次随访时的(0.7±0.6)mm、(0.7±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组术前LMD为(6.6±1.5)mm,VAS评分为(6.7±0.9)分,显著大于末次随访时的(0.9±0.6)mm、(0.8±0.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以上指标术前、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JeRP组有1例患者术后1周发现内固定物松动。微型钛板组有1例患�
涂强陈虎孙昊黄显华朱昌荣马向阳王建华章凯尹庆水夏虹
关键词:寰枢关节寰枕关节经口咽入路寰椎骨折微型钛板
经伤椎单节固定与跨伤椎短节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被引量:14
2021年
目的对比经伤椎单节固定和跨伤椎短节固定对于胸腰椎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选择我院9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以及对照组45例。观察组患者行经伤椎单节固定,对照组患者行跨伤椎短节固定。随访时间为24个月。测量伤椎及其上下相邻正常椎体的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比较两组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矫正度丢失及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生存质量、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生存质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出血量、切口长度,末次随访的生存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均获得显著恢复,但末次随访时经伤椎单节固定组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的保持优于跨伤椎短节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单节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中短期临床效果优于跨伤椎短节固定,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
何平何平王琨王琨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
后路单轴螺钉单节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评价后路单轴螺钉单节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采用后路单轴螺钉单节固定治疗的23例不稳定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21~62岁(38.5±11.3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前方和后方骨折端的距离、侧块移位距离(LMD)、颅底-齿状突间隙(BDI)、颈椎日本外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0~136min(93.6±28.1min),术中出血量55~223ml(158.5±53.6ml)。随访6~24个月(15.3±8.5个月),术后6~12个月均获骨性愈合。前、后方骨折端的距离术前分别为6.4±2.3mm、3.6±1.9mm,术后1周时为1.1±0.6mm、1.9±0.8mm,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骨折已愈合。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LMD、BDI、JOA评分和VAS评分分别为7.3±2.1mm、0.5±0.3mm和0.7±0.5mm,4.5±1.3mm、8.2±1.5mm和7.6±1.6mm,9.2±2.6分、14.8±1.9分和15.6±0.9分,7.2±1.8分、2.6±1.5分和1.5±1.1分,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例切口浅部感染,7例枕颈部不适并活动受限,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末次随访时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寰椎骨折愈合良好,动力位X线片未见寰枢椎不稳。结论:后路单轴螺钉单节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可以有效复位骨折,维持枕-寰-枢复合体高度及稳定性,临床效果良好。
高坤余正红杜琳邵佳张新胜高延征
关键词:寰椎骨折
三种后路单节固定方式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被引量:5
2021年
背景:单节普通C2椎弓根钉在治疗Hangman骨折时存在拉力较弱、双枚螺钉孤立固定稳定性差的特点。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3种后路单节固定方式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探讨新型内固定系统在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1例健康成年男性上颈椎的影像学数据资料,利用Mimics 10.01、Abaqus 6.12等软件,建立正常的上颈椎(C0-3)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行有效性验证。基于有效性验证的基础上,首先建立Ⅱ型Hangman骨折模型,然后建立3种内固定模型:模型A:普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模型;模型B:新型双螺纹中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模型;模型C:新型双螺纹中空万向椎弓根螺钉+“Ω”形横连内固定模型,比较各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三维活动度和螺钉所受应力情况。结果与结论:①3种内固定方式下C0-3各节在不同工况下的三维活动度与正常模型相差较小,相差最大的在C2-3扭转方向上,模型A、B、C较正常模型分别增大了0.6°、0.8°及0.8°,且3种内固定模型与正常模型之间三维活动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3组内固定植入物各工况下最大应力的大小顺序均为:A组>B组>C组,且螺钉应力集中点在骨折线部位,经统计学分析3种内固定模型的最大应力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提示新型双螺纹中空万向椎弓根螺钉+“Ω”形横连内固定方式具有更优良的抗疲劳特性,且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颈椎生理活动度,是一种可用于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内固定方式。
阮汉江金根洋李新武姚建武鹏张引张帅肖俊
关键词:HANGMAN骨折上颈椎生物力学
三种后路单节固定方式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背景:针对单节普通C2椎弓根在治疗Hangman骨折时存在拉力较弱、双枚螺钉孤立固定稳定性差的特点,用三维有限元探索新的固定方式与传统治疗的生物力学性能差异。目的:研究三种后路单节固定方式治疗II型Hangman骨...
阮汉江
关键词:HANGMAN骨折上颈椎生物力学
三种后路单节固定方式治疗II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背景:针对单节普通C2椎弓根在治疗Hangman骨折时存在拉力较弱、双枚螺钉孤立固定稳定性差的特点,用三维有限元探索新的固定方式与传统治疗的生物力学性能差异。  目的:研究三种后路单节固定方式治疗II型Hangma...
阮汉江
关键词:HANGMAN骨折上颈椎生物力学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打压植骨单节固定治疗单节腰椎结核
2020年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打压植骨单节固定治疗单节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集的28例单节腰椎结核患者。年龄29~72(50.9±11.7)岁;术前病变节Cobb角为13°~25°(16.6±3.0)°。术前ASIA神经功能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16例,E级9例。均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打压植骨单节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42~60(50.5±5.5)个月,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Cobb角为5°~12°(8.1±1.6)°,末次随访为7°~12°(9.4±1.4)°,较术前得到显著改善(P<0.05)。至末次随访,根据ASIA分级,1例由B级恢复至D级,2例由C级恢复至E级,16例由D级恢复至E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P<0.05)。所有患者均在术后6~15(9.4±2.5)个月达到植骨融合。结论:对于符合手术适应证的单节腰椎结核的患者,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打压植骨单节固定手术方式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陈刚徐震超曾凯斌俞海亮
关键词:单节段固定打压植骨脊柱融合术

相关作者

鲁世保
作品数:228被引量:919H指数:16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研究主题:腰椎 脊柱 单节段 脊柱融合术 颈椎
海涌
作品数:363被引量:1,057H指数:18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研究主题:腰椎 脊柱侧凸 脊柱 COFLEX 脊柱畸形
袁鑫
作品数:33被引量:268H指数:8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
研究主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骨水泥渗漏 经皮椎体成形术 腰椎 WALLIS
王庆一
作品数:58被引量:343H指数:12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研究主题:腰椎 椎间盘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椎弓根螺钉
王宇
作品数:677被引量:3,896H指数:2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研究主题:肝硬化 肝纤维化 外科手术 乳腺癌 门静脉高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