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2篇“ 华北块体“的相关文章
- 南华北块体及邻区地质结构构造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21年
- 本文通过对前人在南华北块体及邻区所做的地质及地球物理勘探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一些构造单元的划分、岩石圈变形机制及应力变化过程等问题存在争议,甚至同一地区不同研究者研究结果相互存在着矛盾和差异性.为此,本文对上述有差异和争议的研究进行了系统详细的调研,认为在南华北及邻区地块范围内地表地貌整体呈现隆坳相间的形态,深部构造较为复杂,从地表地势到岩石圈构造都经历了不同程度多种方式的变形和多期演化.横向上岩石圈构造在原有基础上变形调整,岩石圈厚度具有南厚北薄、西厚东薄的特点,是受到NW向和NE向两组应力作用的结果,构造主体有序分布,研究区域被两个方向的断裂切割和围陷,进而划分为不同构造单元,构造单元呈长条状间隔分布,次级构造单元内部又可划分为更小的单元,具有分层次变形特征.在演化过程中,研究区域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变形,后期运动继承并改造了先存构造,发育有切穿地壳的深大断裂,这些先存大断裂影响并控制了区域隆坳发育,在浅部分散为多条小断裂,对区域中小地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分析横向及纵向大地构造特点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区域内重要构造单元,分南北两侧调研了区内断裂的发育情况,为后续该区相关地质研究提供借鉴和有价值的参考.
- 宋佳佳田晓峰王帅军刘宝峰宋向辉马策军
- 华北块体地震活动显著增强预测效能评估被引量:2
- 2020年
- 研究华北块体1970年以来的13次典型6级以上地震,通过组合地震显著增强异常指标的预测时间、预测范围等参数,使用Molchan、 R值等方法进行全时空扫描检测效能评估,最终验证了地震显著增强异常地震预测指标在华北块体的适用性和最佳预报参数,为使用该方法的震情跟踪工作提供切实依据。
- 贾漯昭宋美琴谢健健邢康高家乙
- 扬子块体与华北块体在海区的接触关系——来自上下源、长排列多道地震剖面的新认识被引量:12
- 2015年
- 在新一轮南黄海区域地质地震调查工作中,针对地震地质条件和勘探目标,设计了新的地震资料采集技术方案——上下源延迟激发+长排列接收,获得了强反射界面之下的深部地层有效反射,揭示了千里岩断裂两侧分布着向南逆冲的构造推覆带.结合重力、磁力反演成果认为,千里岩隆起区为扬子块体与华北块体碰撞接触带,扬子块体向北运动与华北块体碰撞后楔入到华北块体之中.
- 吴志强郝天珧张训华刘丽华肖国林温珍河
- 关键词:华北块体
- 重力异常的视密度反演推断扬子与华北块体在南黄海地区的地质界线被引量:3
- 2014年
- 通过对南黄海及周边船载测量重力数据、现代卫星测高重力数据、陆地测量重力数据以及地球重力模型等多来源重力数据进行整理和融合,对南黄海地区布格重力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基于切割法和插值迭代法的大深度位场向下延拓技术的视密度反演法对南黄海布格重力进行处理和解释,结合山东和朝鲜半岛的地质信息,推断了扬子块体和中朝块体在南黄海海域的界限。中朝和扬子块体在海上的分界位置为千里岩北缘断裂,向NE延伸到125°E后,折向NNW向并在36°N附近再次转为NE向进入朝鲜半岛并经过洪城南侧继续以NE向延伸。扬子的北缘为苏鲁造山带,穿过黄海与京畿造山带相接,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对应洪城杂岩。
- 杨金玉张训华
- 关键词:南黄海
- 华北块体南缘上元古界氧碳同位素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意义被引量:10
- 2010年
- 完善中国晚前寒武纪地层的标准剖面,使其成为国际地层对比的参考标准,是中国地质学家的追求。华北蓟县剖面和扬子块体三峡剖面一直被视为中国的标准剖面,多学科的研究、特别是生物地层和雪球事件地层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笔者试图通过化学地层学研究手段,对华北块体南缘豫西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中碳酸盐岩进行氧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试图建立新的扬子块体与华北块体震旦纪地层对比桥梁。同时,对华北南缘新元古代碳酸盐岩地层的形成环境进行了分析,解释了华北新元古代冰碛岩的时空关系。
- 高林志王自强张传恒
- 关键词:华北块体同位素地球化学新元古代
- 华北块体内地震与形变场和重力场变化
- 2006年
- 分析总结了唐山、大同和张北三次强震前形变场和重力场变化特征,即震前形变场和重力场均表现为正异常。结合人工地震深部探测结果研究表明,华北块体内强震具有一致的孕震机理,可能都与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2004年1月滦县ML5.0地震震前形变场出现上升,但重力场出现了下降的变化特征,说明震前孕震区未出现地幔热物质的上涌。这可能是华北块体内强震与中等地震在孕震机理上的主要区别,对板内地震的预测有重要参考意义。
- 刘善华
- 关键词:华北块体强震形变场重力场
- 华北块体新元古代生物组合在地层柱中位置——与扬子地台后生生物比较
- 中朝地台胶辽徐淮区内新元古代地层极为发育,由于地处华北地台边缘,沉积着较为完整的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合相地层,是震旦系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对比的关键剖面。该区所发现的大量后生植物和后生动物以及大量的疑源类化石为新元古代地层对...
- 高林志柳永清
- 关键词:扬子地台新元古代地层柱中朝地台华北块体
- 文献传递
- 华北块体中等地震活动平静特征被引量:3
- 2005年
- 采用累计频度方法,对华北活动地块Ms≥5.5地震前中等地震聚集活动区的地震做了时空扫描,并对平静现象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对各Ⅱ级活动地块采用不同的扫描方法,在强震前都表现出明显的增强、平静过程,平静的时间长短与所给定的构造区域有关。本文给出了华北3个Ⅱ级活动地块的发震模式。对各活动地块分别进行了R值检验,表明3个活动地块采用不同的发震模式均具有较高的预报效能。
- 陈宇卫张军黄显良闫素萍庆梅
- 关键词:平静活动地块
-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我国东北和华北块体地震活动被引量:6
- 2003年
- 根据ISC1964~1996年震源深度分布资料,提出西太平洋板块在日本本州和菲律宾群岛的棉兰老岛一带有两个触角和欧亚板块直接相接,菲律宾板块东缘与西太平洋板块为依托关系,菲律宾板块西缘和欧亚板块为碰撞关系。从1900年以来的深震资料分析,东北深震活动分别对中国东北、华北的地震有一定影响,对台湾地区影响不大。结合GPS结果分析,1900年以来华北块体的地震活动可能与印度板块运动有关。
- 孟宪森郑辉姜锦华
- 关键词:西太平洋板块
- 华北块体、胶辽朝块体与郯庐断裂被引量:104
- 2002年
- 华北块体(NCB)与胶辽朝块体(JLKB)是中朝板块东部从震旦纪(680Ma)开始裂解的两个不同的构造单元。两个块体的界线称古郯庐断裂(PTLF)。古郯庐断裂位置与现今郯庐断裂(TLF)相吻合,即由合肥向北延伸,过渤海,经沈阳以东呈NE走向至吉林南部。古郯庐断裂带附近震旦纪碳酸盐岩中的强地震记录及相应的辉绿岩侵位,是中朝板块内部裂解的基本地质证据,古郯庐断裂带(板内地震带)与元古超大陆Rodinia的裂解时期是一致的。两个块体上,太古宙基底岩石不同;元古宙及古生代的发展历史有别,两个块体于晚石炭世的莫斯科期重新闭合。朝鲜半岛中部的临津江带曾被认为是大别—胶南造山带的东延部分,但临津江带只是一般性断裂,胶南超高压带在朝鲜半岛并未发现。朝鲜半岛南部主体与辽东半岛古生界相似,因此,将中朝板块的南界,也是胶辽朝块体的南界置于朝鲜半岛之南,它与胶南造山带以黄海转换断层(YSTF)联结。辽宁省瓦房店(旧称复县)与山东省蒙阴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分布在郯庐断裂带的东、西两侧,南北方向距离约550km。两地金伯利岩年龄值在500~450Ma之间,即中奥陶世末侵位。鉴于两地金伯利岩在岩相学、矿物学与侵位年龄等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又紧邻郯庐断裂两侧,有些地质学家认为二者在侵位时可能相距颇近,属同一岩省。
- 乔秀夫张安棣
- 关键词:郯庐断裂华北块体金伯利岩
相关作者
- 乔秀夫

- 作品数:65被引量:1,050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沉积物 古地震 震积岩 地震 地层
- 高林志

- 作品数:190被引量:2,303H指数:37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新元古代 SHRIMP锆石U-PB年龄 南华系 凝灰岩 震旦系
- 高剑

- 作品数:21被引量:191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碎屑锆石 物源体系 南天山 沉积学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 庆梅

- 作品数:27被引量:101H指数:6
- 供职机构:安徽省地震局
- 研究主题:活动地块 中强地震 前兆 地震预测 地震
- 徐建强

- 作品数:12被引量:69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沉积学 南天山 陆缘盆地 陆缘 物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