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3篇“ 动能收支“的相关文章
基于大涡模拟的三角形地形之层结流体湍动能收支模型
2019年
为了探究海底地形对湍流动能收支的影响,本文使用并行大涡模拟模式(The ParallelizedLarge-Eddy Simulation Model, PALM),以坡陡作为无量纲地形参数(δ),设置了亚临界、临界和超临界三种地形状态(δ=0.5, 1 和 2)进行数值模拟。文章计算并呈现了地形作用下的流体速度和湍流动能收支分布,以及湍流动能平衡方程各参量。通过回归分析和量纲分析重点讨论了地形顶点处耗散和海表处能量的耗散,与地形坡陡的关系,得出其关系均呈指数形式。
阳德华李爽陆宗泽仇颖
关键词:大涡模拟
地形作用下海洋湍动能收支大涡模拟研究
海洋中的大部分混合发生在边界附近,其中在底边界附近地形作用占据重要影响。海底地形错综复杂,对海水流动、生物分布、海洋混合、气候变化等有着重要影响。研究分析海底地形对湍动能收支的影响,对深入了解海洋混合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阳德华
关键词:海洋环境大涡模拟地形作用
一次梅雨锋暴雨的边界层热通量输送与湍流动能收支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中尺度WRF模式对于2007年7月一次典型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对于边界层内的热通量输送和湍流动能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湍流动能收支项的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发生时段内边界层热通量和湍流动能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晴空日变化特征表现出显著不同,潜热通量随高度自下而上呈现"正—负—正"的分布,感热通量以负值为主,负值中心高度与潜热通量由负转正的高度相对应,湍流动能的发展高度与持续时间都有所增加,降水区近地面湍流动能弱于其他区域,但是在468 m以上高度则显著强于其他区域。降水区湍流动能的来源主要是平均风切变所产生的机械湍流,浮力作用与粘性耗散在降水期间消耗湍流动能,湍流输送作用将低层的湍流动能输送至较高的高度,使低层减小而高层增大,临界高度与湍流动能的大值中心高度对应。
马铮沈新勇沈新勇黄文彦李小凡
关键词:梅雨锋暴雨边界层热通量
季风槽中热带气旋生成初期扰动的扰动动能收支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热带气旋总是发生在天气尺度扰动中,本文利用NCEP/NCAR提供的FNL资料,选取了2004年8月11日—9月10日期间季风槽中5个热带气旋生成初期扰动,通过计算动能收支分析这些初期扰动的发展。其中4个热带气旋都是生成在向西北方向传播的天气尺度波列的气旋性环流中,气旋性环流可以和呈东北—西南方向倾斜西传的MRG波的逆时针环流耦合。动能收支计算表明,初期扰动动能在热带气旋生成前12~72 h不断增加,扰动位势通量的辐合对扰动动能增长起了主要作用。在季风槽东端的合流区时,能量聚集项有重要作用,随着扰动移入季风槽内,低频纬向风切变项成为能量增加的一个重要来源。Sarika生成于季风槽西撤阶段,非线性作用项对扰动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段晶晶吴立广
0601号登陆台风及暴雨减弱消亡过程中的动能收支分析被引量:9
2009年
利用高分辨率(10 km)数值模拟的结果,以登陆华南并引发特大暴雨的0601号台风为例,对台风中-β尺度动能收支平衡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β尺度系统动能收支水平项(水平通量散度项和水平产生项)很小,垂直项(垂直通量散度项和垂直产生项)是动能收支方程的主要部分;动能垂直通量散度在对流层低层是动能的汇,在对流层中高层为动能的源;动能垂直产生项在对流层各层都是动能的汇;浮力产生项在300hPa以下是动能的源,在对流层高层是动能的汇;平均动能的局地变化项,在对流层各层均小于零,暴雨期间对流层动能支大于收,且动能变化在对流层中低层最明显。就整个对流层的垂直总量而言,浮力产生项是主要的动能源,而垂直产生项是主要的动能汇。较强冷空气首先从对流层中层入侵台风环流系统,抑制动能制造和传输,是中-β尺度对流系统不能维持、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台风系统及其暴雨不能长久维持的关键。
祁秀香智协飞
关键词:登陆台风暴雨中-Β尺度动能收支
台风变性再度发展的动能收支分析被引量:16
2005年
对 1997年的台风Winnie登陆后的变性并再度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低层的散度风制造是气旋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在变性阶段 ,由于冷空气的侵入使低层的动能制造增加 ,对台风的维持起了主要的作用 ;在重新加强阶段 ,高空急流的影响使低层散度风的动能制造明显增加 ,使气旋斜压不稳定发展。讨论了台风登陆后再度发展的演变模型 ,可以认为是一种A类和B类温带气旋发展的混合类型 ,是一个低层变性气旋和高空低槽相互作用和相互发展的过程。
朱佩君郑永光陶祖钰
关键词:台风动能收支
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区域动能收支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利用 1 998年南海季风试验 (SCSMEX)资料和区域动能收支方程 ,对南海南部和北部两个区域该年夏季风爆发前后的区域总动能和区域扰动动能收支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南海北区夏季风爆发前后动能主要在高层制造 ,大部分动能被摩擦消耗 ,南区夏季风爆发前后动能主要在高层被破坏 ,摩擦项充当动能源。扰动动能主要在高层和部分在低层制造。在此期间 。
魏贵洲钟中卢伟
关键词:夏季风动能收支气候变化
1998年南海夏季风环流与动能收支的多尺度特征被引量:2
2001年
利用 1998年 NCEP/NCAR日平均资料研究南海夏季风环流及动能收支的多尺度变化。结果表明 :1998年南海夏季风环流在对流层高层以季节变化为主 ,在低空以季节内变化为主 ;但在整个对流层 ,动能收支各项的变化均表现为短周期变化过程较强 ,而季节变化则较弱。在夏季风爆发前后 ,动能收支主要取决于 12 0 d和 30~ 6 0 d变化 。
高荣珍周发琇管长龙王东晓
关键词:夏季风环流动能收支多时间尺度对流层
1998年南海、孟加拉湾夏季风期间动能收支特征被引量:1
2000年
该文采用 1 998年加密观测资料经同化处理后得到的客观分析格点资料 ,对南海地区和孟加拉湾地区的动能收支进行了诊断分析和对比 ,得出 :B区夏季风爆发 ,其 850 h Pa区域平均总动能表现为爆发性增长 ,C区则表现为一个逐步增长的过程 .越赤道气流通过南边界的动能输送对 B区夏季风建立贡献很大 ,西边界动能输入对 C区夏季风建立也起了十分显著的作用 .季风盛行期 ,B区夏季风动能的发展维持主要是动能水平通量散度的贡献 ,其中西边界动能的流入贡献最大 ,孟加拉湾夏季风的变化主要为印度季风影响所致 ;C区夏季风动能主要是依靠其区域内动能制造来维持 .对于 850 h Pa层 ,B区主要通过斜压过程制造动能 ,正压过程破坏更多的动能 ,C区主要是正压过程制造动能 .两区对流层高层都为动能主要流出区 ,而对流层低层 ,B区为动能流入区 ,C区为动能流出区 .
梁建茵吴尚森
关键词:夏季风孟加拉湾
暴雨中尺度环境场的涡旋动能收支
1998年
计算了暴雨区涡旋动能收支.分析表明:非地转运动产生和水平辐合输送以及平均动能转换的涡旋动能是扰动发展、维持的动能来源.摩擦项是扰动的主要能汇.在能源项中,涡旋动能的制造项起主要作用,其中斜压转换有很大贡献,暴雨区中尺度扰动具有较强的斜压性质.在垂直方向上,高、低层涡旋动能与平均动能之间有较大的相互转换,低层动能由扰动向平均气流转换,为环境场提供能源,而在高层,扰动从平均气流获得动能.此外还给出了暴雨区可能的一种尺度相互作用过程.
蒙伟光梁必骐
关键词:暴雨

相关作者

汪钟兴
作品数:28被引量:86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主题:暴雨 暴雨过程 梅雨 动能收支 涡散场
李爽
作品数:79被引量:62H指数:5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研究主题:生化检测 大涡模拟 次氯酸钠发生器 教学设计 苯系物
傅慎明
作品数:44被引量:710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中尺度对流系统 西南低涡 暴雨 涡度 青藏高原
陈联寿
作品数:186被引量:3,248H指数:41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热带气旋 台风 登陆热带气旋 登陆台风 暴雨
蒙伟光
作品数:80被引量:1,099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中尺度对流系统 华南暴雨 MCS 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