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7篇“ 动物考古学“的相关文章
动物考古学
本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翻译的一本动物考古学的专业理论著作,近年来动物考古学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此项研究,可以了解当时人类生活的环境部分内容,人类的饮食结构及人与动物的关系等问题。
ElizabethJ.Reitz著
关键词:古动物学
动物考古学:从遗址中发现动物的秘密
2024年
动物考古学通过研究考古遗址中的动物遗存,推测古代动物的种类、习性,追溯物种的演化和驯化过程,揭示古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古代生态以及社会环境等宝贵的信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动物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早期人类的渔猎生活到农耕社会的兴起,再到现代社会,动物始终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连。动物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通过分析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揭示古代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科技的进步,分子考古学开始为动物考古注入新的活力。
沈元元文少卿
关键词:动物考古学动物遗存
唐宋时期肉食消费的动物考古学证据——兼论历史时期肉食消费判断标准
2024年
凡探讨古代肉食消费,此前多以“六畜”为基础。其实早至先秦,所饲“六畜”与所食“六膳”已是不同概念。本文借助重新界定的肉食消费判断标准,选取历史时期动物考古材料相对丰富的唐宋阶段,尝试探究动物实体遗存对于明确和丰富历史时期肉食消费细节的可能性。分析表明,至迟到唐宋,延续至今的猪、羊、鸡、牛加之水生动物的肉食组合基本形成,但肉食消费模式存在明显地域差异。相较于羊肉在华北区西部、北部自上而下肉食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在华北区南部、东北区尤其华中区始终都更倾向猪肉的食用。
邓惠
关键词:唐宋动物遗存
基于质谱的动物考古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3年
动物考古学对于重建古代居民活动范围附近的生态环境以及古人类动物资源利用方面的行为信息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动物考古学方法难以鉴别缺乏明确形态学鉴定特征的动物考古材料和动物制品。基于质谱的动物考古学(zooarchaeology by mass spectrometry,ZooMS)利用蛋白质酶切后肽段的一级质谱分析对动物遗存进行种属鉴定,是古蛋白质组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本文介绍ZooMS的原理、方法以及研究进展,希望促进ZooMS技术在国内考古学界的应用。同时,该技术在现代食品、药品、保健品、皮草和海关缉私等相关行业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刘理饶慧芸杨益民
关键词:动物考古学MALDI-TOF-MS
山东曲阜林家遗址动物考古学研究——兼论海岱地区岳石文化时期和商代动物资源利用策略
2023年
林家遗址是在山东曲阜地区发现的一处重要的夏商时期聚落。本研究对该遗址2013年度发掘出土的570件岳石文化晚期和中商时期动物骨骼进行了鉴定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遗址动物群构成包括黄牛(Bos taurus)、羊(Caprinae)、猪(Sus scrofa domesticus)、狗(Canis familiaris)、狗獾(Meles meles)和梅花鹿(Cervus nippon)等,以家养动物为主,野生动物仅作为补充。从动物构成的历时性变化来看,岳石文化晚期,先民利用最多的动物为黄牛,家猪次之;排除掉特殊埋藏的完整动物遗存,家猪是中商时期先民利用最多的动物,其次是黄牛和野生鹿科动物。将研究视野扩展到海岱地区,大多数遗址的先民主要通过饲养以猪为主的家养动物来获取肉食资源,家养动物构成相对比较稳定,包括猪、黄牛、羊和狗。只有少量商代遗址,如李屋遗址,出土的野生动物比例较高,且野生动物种属繁杂,这与遗址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遗址的特殊性有关。另外,林家遗址岳石文化晚期以黄牛为主的动物群特征可能与遗址的性质或发掘区在聚落中所处的位置有关。
梁瑞娟董文斌宋艳波
关键词:岳石文化商代
青藏高原东北部牧羊业的民族学观察及其动物考古学启示
2023年
学术界目前已经普遍认识到,牧羊业是在史前从西亚传入中国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则被认为有可能是最早接受这些外来物种的区域。然而,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为特殊的高海拔环境,气候条件相对恶劣。绵羊是如何传入并适应青藏高原,及早期的绵羊传入对人类的生活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等问题仍然不甚清楚。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青藏高原东北部5个县共10户的牧羊业情况进行了民族学考查。通过这些研究,发现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多样的绵羊品系及其来源、各自的生理特点、适应的不同生态环境及相关的繁殖和蓄养方式。结合调查得到的结果和相关的动物考古学及分子生物学证据发现,早期绵羊在传入青藏高原高海拔环境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一系列充满挑战性的、对新生态环境适应的过程。因此推测:人类有意识的将绵羊与本地野生盘羊杂交以得到对高海拔环境的生态适应在这一过程中很可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具体情况仍需更多动物考古和古DNA研究。本调查所发现的羊群饲养策略对通过动物考古、稳定同位素和古DNA方法研究史前牧羊业有启示、参考和类比作用,并为今后研究史前牧羊业的跨大陆传播提出应该关注的方向。
王一如久雪加侯光良Greame BARKER
关键词:青藏高原动物考古
中国动物考古学的思考与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动物考古学通过对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科学和全面地采集,开展鉴定、观察、测量、测试及各种统计和分析,结合考古学的出土背景进行探讨,认识古代的动物种类、古代的自然环境和古人与动物的各种关系及古人的行为,从特定的角度探讨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研究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①。在中国考古学中具备动物考古的思考是与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起步几乎同时发生的。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于1921年,以瑞典人安特生对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的发掘为标志。
袁靖
关键词:动物考古学中国考古学安特生考古遗址瑞典人动物种类
元代牧区畜牧业的考古证据——元上都西关厢遗址的动物考古学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我们就元上都西关厢遗址2016年度发掘出土动物遗存进行动物考古学研究,为元代牧区畜牧业的研究提供了考古证据。研究结果表明,该遗址出土动物种属包括脉红螺、鲢鱼、鸟、狗、马、驴、猪、骆驼、鹿、黄牛、绵羊、山羊、羚羊、兔、鼠兔、鼢鼠等16种,构成了西关厢地区古代先民获取和利用动物资源的种类清单,其中家养动物包括绵羊、山羊、黄牛、马、驴、狗、猪、骆驼等8种。西关厢地区畜牧业以游牧方式为主,定居饲养和狩猎方式所占比重很低。西关厢古代先民对动物资源进行了多样性的开发和利用,以肉食为主,还包括次级产品开发、游牧助手、骨料来源、交通运输、祭祀用牲等多个方面。结合该遗址植物考古学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西关厢地区古代先民采取了农牧兼营的方式,牧业经济甚至比农作物种植更为重要,呈现了一种较之于燕家梁遗址而言更为典型的一种牧区畜牧业方式,证实了历史文献,为深入探讨元代的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吕鹏郭鹏鹏塔拉岳够明徐焱宝力格
关键词:元上都动物考古学游牧经济
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的动物考古学研究
横水墓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横水镇横北村,为晋南地区西周时期重要的政治势力——倗国的族群墓地,从西周早期一直延续使用至春秋初年。尽管在历史文献中未有记载,但从横水墓地的地理位置和出土遗物来看,该方国在西周时期晋南地区的势...
班琳
关键词:西周时期
河姆渡文化的渔猎策略:生物分类生境指数在动物考古学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21年
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6000年,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是河姆渡文化生业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但对动物资源利用的研究相对较少,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考古学动物考古学的研究需求。2004年开始发掘的田螺山遗址出土了大量保存状态完好的动植物遗存,为进一步讨论河姆渡文化的生业经济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田螺山遗址的动物考古研究发现这是一种渔猎采集为主的经济形态,并从空间、时间、技术和社会层面进行细致分析。本文分析了田螺山遗址2004年至2010年出土的哺乳动物和鱼类遗存,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将"生物分类生境指数"与动物考古的定量统计方法相结合,旨在从空间层面讨论河姆渡文化时期的田螺山遗址对动物资源的利用。分析结果表明,渔猎活动的空间分布得到了较为清晰的划分,其中狩猎活动主要发生在灌丛和草地生境,而湿地是主要的捕鱼地点,这三类生境均分布在遗址附近,大约步行2~4小时以内即可获得,属于日常消费资源。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湿地是田螺山生业经济的核心区域,既是乌鳢等鱼类的栖息地,菱角和芡实等植物性食物的生境,也是早期水稻种植的地点,为田螺山人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本研究为动物考古学中对生业经济的讨论提供了新的多学科整合研究方法,并对河姆渡文化时期古人对环境的开发情况提供了更详细的认识。
张颖
关键词:动物考古

相关作者

张双权
作品数:49被引量:225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主题:埋藏学 动物考古学 旧石器时代 动物 田园洞
袁靖
作品数:111被引量:726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主题:遗址出土 遗址 动物考古学 动物 考古学研究
张乐
作品数:43被引量:183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主题:埋藏学 动物考古学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晚期 动物
高星
作品数:225被引量:976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主题:石制品 旧石器时代 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 旧石器遗址
吕鹏
作品数:84被引量:500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遗址 动物考古学 社会学 动物 稳定同位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