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0篇“ 动力学成因“的相关文章
- 一种基于动力学成因机制的半地堑分类表征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动力学成因机制的半地堑分类表征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研究区三维地震资料和地质资料,选取代表构造层成因的基干剖面若干;识别控制半地堑边界的同生断层为主控边界断层;利用区域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当的整合面界定构...
- 王福国颜晖汪旭东柳保军
- 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核杂岩拆离结构及其动力学成因被引量:3
- 2024年
-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裂陷结构复杂,裂陷结构及其成因机制是制约该地区油气地质认识与勘探进程的主要因素.基于新采集的三维地震反射资料,对开平凹陷结构、边界断层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以及岩石圈深部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开平凹陷为核杂岩拆离结构,凹陷中部近EW向展布的穹隆构造是一个标准的核杂岩构造.开平凹陷核杂岩的形成与韧性地壳的隆升有关,其中核杂岩在KP9部位发生剥露去顶.核杂岩隆升背景下的拆离作用控制了开平凹陷的裂陷结构和沉积充填过程.开平凹陷核杂岩的发育过程为标准的滚动枢纽模式,地壳内部上拱的层状地震反射界面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的古脆‒韧性转换面,其迁移方向与拆离断层上盘滑动方向一致.开平凹陷主拆离断面呈“勺状”,拆离断面上发育大量不同规模的SN向波瓦状构造,指示了拆离断层上盘自北向南滑动.开平凹陷核杂岩的发育与该区域裂陷初始前岩石圈内部先存的薄弱中地壳层密切相关.该研究成果对开平凹陷的裂陷结构与成因机制进行了全新的解释,推动了对烃源岩与成藏规律的认识,为开平凹陷40年油气勘探的首个商业突破提供了关键指导.
- 彭光荣张丽丽许新明何金海姜大朋叶青
- 关键词:珠江口盆地石油地质
- 云南省洱源县差异构造变形及其动力学成因探讨
- 2024年
- 云南省洱源县构造上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发育多条区域性主干断裂,具有复杂的构造特征及多期演化阶段。为深入分析洱源县断裂和褶皱构造的性质及其空间展布特征,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ArcGIS软件,探讨了该县内构造变形的空间展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洱源县域内多条区域性断裂具有多期性、多方向性、多极性等特征,并且褶皱构造形成和演化与主干断裂的演化密切相关;(2)洱源县具有东西分带和南北分段差异构造变形特征,其中分带性是指由北北西走向的多条断裂带自西至东构造扩展而在地表所表现出来的分带特征,分段性则反映了新生代以来多条北东东走向的后期断裂对早期构造进行错断和改造之后而在平面上所展现的分布规律;(3)上述差异构造变形特征的形成是由于区域应力场在中新世发生变化所致,应力场由中新世之前的左行压扭性构造应力转为右行张扭性构造应力。
- 金文正
- 关键词:分带褶皱
- 2022年9月17日中国台湾地震序列的触发及其动力学成因
- 2022年9月17日及18日,中国台湾省先后发生MS6.5和MS6.9两次大地震。这两次地震都是逆走滑型地震且都位于纵谷断裂带,该地区构造复杂,处于碰撞消减带,具有逆冲型构造应力背景。通过对历史地震的统计发现该地区地震是...
- 万永革黄少华
- 关键词: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断层面动力学成因
- 2022年9月17日中国台湾地震序列的触发机制及其动力学成因被引量:1
- 2023年
- 2022年9月17—18日,中国台湾先后发生台东县M_(S)6.5和花莲县M_(S)6.9两次强震及多次余震。两次强震均为逆走滑型地震,且震中都位于台湾纵谷断裂带,该地区构造复杂,为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朝东亚陆缘的消减带,具有逆冲型构造应力背景。对纵谷断裂带周围地区历史上发生过的地震进行统计发现,大部分地震为逆断型。为探究该地区此次发生逆走滑型地震的原因及其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首先通过搜集研究区相关的地震震源机制,反演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明确其是以走向为北西西向的压应力为主的应力场;然后将应力场投影到走向、倾角不同的断层面上,发现一些节面上表现出较大的相对剪应力和较小的相对正应力,说明这些节面上具有较强的剪切作用和较小的摩擦力,容易发生错动而产生逆断型、逆走滑型和走滑型的地震。同时,为明确短时间内两次强震间的触发关系,通过计算M_(S)6.5地震在M_(S)6.9地震破裂面和滑动方向上产生的库伦破裂应力变化发现,M_(S)6.9地震约在0.02MPa的库伦破裂应力触发下发生。相关结论对研究台湾纵谷带地震的发震机理和地球动力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黄少华万永革冯淦李枭关兆萱
- 关键词:应力场
- 渤海海域印支期逆冲推覆体系的分带性及其动力学成因机制被引量:5
- 2023年
- 印支期是改变整个中国东部陆内构造变形样式的一次极为重要的构造活动期,但目前对其认识主要基于对华北克拉通周缘造山带及渤海湾盆地陆域的研究,而对渤海海域中生代构造演化的研究相对薄弱。基于最新的三维大连片地震数据,对渤海海域印支期变形开展了详细的构造解析工作,并提出印支期逆冲推覆系统可划为以下3个逆冲带:①第一逆冲带位于沙垒田凸起、渤中19-6构造区和渤南低凸起一线,为高角度冲出带,表现为太古宇基底在印支期沿逆断层高角度逆冲,部分出露地表并长期遭受风化剥蚀,导致该区域缺失古生界,高角度逆冲断层随后在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转换为走滑断层,对应于现今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渤海湾段;②第二逆冲带为位于渤中凹陷和渤东凹陷的逆冲-褶皱中部带,其古生界主要表现为断层相关褶皱式的变形特征,特别是在渤东凹陷可识别出典型的叠瓦式构造和双重构造;③第三逆冲带为位于辽东湾坳陷的逆冲推覆前锋带,其古生界变形主要表现为宽缓的背斜、向斜构造,这一系列背斜和向斜与盆地基底内隐伏的印支期坡坪式逆冲推覆断层有关,为典型的断展或断滑褶皱。基于横切整个渤海海域的地震剖面及前人的研究资料,认为3个逆冲推覆带的空间组合受控于三级台阶式的印支期基底滑脱层。渤海海域这种印支期逆冲推覆体系分带性可能与华北克拉通不同区域的基底性质差异有关,即鲁西基底在印支期沿滑脱层逆冲至燕辽基底之上,并导致上覆古生界沉积盖层具有分带性的褶皱变形特征。
- 吕丁友杨海风于海波刘朋波邓辉张参
- 关键词:滑脱层印支期渤海海域
- 一种基于动力学成因机制的半地堑分类表征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动力学成因机制的半地堑分类表征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研究区三维地震资料和地质资料,选取代表构造层成因的基干剖面若干;识别控制半地堑边界的同生断层为主控边界断层;利用区域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当的整合面界定构...
- 王福国颜晖汪旭东柳保军
- 济阳坳陷车镇凹陷构造演化与动力学成因机制
- 2022年
- 车镇凹陷构造研究欠缺,制约了油气勘探的进一步发展。采用构造解析、构造演化平衡剖面分析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车镇凹陷形成的构造动力学成因机制。结果表明:车镇凹陷新生界经历了伸展(Ek-Es^(4))和走滑—伸展(Es^(3)-Ed)两个断陷期,属于NNE-NE向右旋走滑—伸展断层控制的近菱形走滑—伸展型盆地。走滑—伸展阶段的走滑—伸展构造和区域加速沉降控制了车镇凹陷狭窄—陡深—多洼的构造格局。车镇凹陷在孔店组—沙四段时期主要受到拉张应力的作用,方向为NW-SE向。从沙三段开始,车镇凹陷开始受到NW-SE向走滑—伸展作用。印度板块由NNE向楔入欧亚板块之下以及太平洋板块NWW向低速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郯庐走滑断裂带和兰聊走滑断裂带发生右旋剪切,导致渤海湾盆地进入走滑—伸展构造体制,是车镇凹陷的主要成因。
- 孙耀庭董立峰刘菲菲孟涛张波石泉清
- 关键词:构造物理模拟车镇凹陷
- 造山带下岩石圈地幔小尺度减薄的动力学成因被引量:1
- 2020年
- 地质与地球物理观测数据表明青藏高原、安第斯山、以及帕米尔等典型造山高原之下均有明显的岩石圈地幔小尺度/分段式减薄现象.这些小尺度岩石圈减薄难以用经典的拆沉或对流减薄理论来解释,一方面,拆沉预示大尺度岩石圈地幔的剥离过程,而对流减薄则在黏度相对低的地幔岩石圈中发生,其主要以小尺度的局部增厚触发并仅减薄地幔岩石圈的底部区域.另一方面,拆沉或对流减薄模型都预测造山带尺度的地幔岩石圈拆离,都假设造山带岩石圈横向均一,然而实际的造山带岩石圈往往由多个不同的地块构成,块体之间岩性、物性、流变结构可能大有差别,即横向不均一性.这些造山带岩石圈地幔的横向不均一性,能否有效解释观测到的局部小尺度减薄现象?为此,我们构建了一系列高精度动力学数值模型,系统模拟了碰撞造山过程中岩石圈地幔的形变和不稳定性.结果表明,在塑性屈服强度很低的情况下,横向不均一的造山带岩石圈有发生分段式/小尺度减薄的可能性;其主要机理是由位错蠕变与强塑性作用所导致的应变集中使得地块间及壳幔间耦合弱化,从而使得较弱地块的岩石圈地幔在增厚时由于重力不稳定性而产生局部剥离,进而诱发小尺度软流圈上涌.模拟结果可以良好地解释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安第斯中部高原、以及帕米尔高原之下岩石圈的局部小尺度/分段式减薄现象.
- 雷天李忠海刘勉
- 关键词:造山带
-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形成演化及动力学成因机理被引量:14
- 2020年
-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位于盆地中西部,龙门山构造带以东。分析古隆起形成演化及其动力学成因机理对研究盆地内构造变形和指导盆地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根据大量地震反射剖面和钻井资料,结合盆地周缘露头资料,开展新一轮的研究工作。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区域地层特征,识别古隆起发育区的前二叠系缺失情况,以及各套地层尖灭点分布范围、不整合削截点和上超点。利用地震、连井剖面相结合方法,较为详细地刻画了加里东古隆的形态特征,进而认识古隆起的阶段性演化;以灯影组顶面古构造演化为研究对象,结合平衡剖面技术,确定了加里东古隆起的形成演化阶段,将其划分为震旦纪雏形期、寒武纪-志留纪发育期、泥盆纪-石炭纪剥蚀夷平期、二叠纪-中三叠世稳定埋藏期、晚三叠世-现今调整定型期5个阶段;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四川盆地基底断裂特征,进一步分析加里东古隆起动力学成因机理。综合研究认为,加里东古隆起的形成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和基底断裂分期分段活动的影响。是基底作"堑垒式"差异隆升使盆地出现"大隆大坳"此起彼伏的构造格局,从而影响了继承性古隆起的形成演化。
- 苏桂萍李忠权应丹琳李根李根应文峰杨渊宇丁啸唐华强
- 关键词: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地震解释
相关作者
- 石耀霖

- 作品数:494被引量:3,038H指数:3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地震 青藏高原 有限元模拟 地震活动性
- 贺日政

- 作品数:117被引量:674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羌塘盆地 深地震反射剖面 深部结构 塔里木盆地
- 高锐

- 作品数:434被引量:2,757H指数:37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深地震反射剖面 青藏高原 岩石圈 地壳结构 深地震反射
- 万永革

- 作品数:357被引量:1,726H指数:28
- 供职机构:防灾科技学院
- 研究主题:震源机制解 地震 震源机制 应力场 构造应力场
- 彭年

- 作品数:33被引量:60H指数:5
-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 研究主题:长白山天池火山 天池火山 熔岩 岩浆房 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