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14篇“ 劈离式肝移植“的相关文章
- 劈离式肝移植被引量:4
- 2012年
- 劈离式肝移植术是一种理想的扩大供肝利用和缓解供肝短缺矛盾的方法,可以缩短受者等待时间,降低等待期间患者病死率。劈离式肝移植与全肝移植比较,在供肝及受者选择、移植物血管分配、供肝劈分技术要点及移植物保护等方面的要求更严格,是影响劈离式肝移植效果的关键因素。随着对部分肝移植认识的加深,器官保存技术、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并发症预防手段的进步,劈离式肝移植必将拥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 朱志军
- 关键词:劈离式肝移植肝移植
- 劈离式肝移植被引量:5
- 2006年
- 董家鸿陈耿
- 关键词:肝移植劈离式
- 劈离式肝移植
- 当前,供肝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肝移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越来越多的待移植受体在等待过程中发生死亡.部分肝移植和肝段移植是解决供肝短缺的重要方法.自从1988年德国汉诺威的Pichlmayr报道了第1例劈离式肝移植(splitl...
- 董家鸿陈耿
- 劈离式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24)
- 2025年
- 供器官短缺仍是肝移植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制约了移植学科的发展。为了有效拓展供器官的利用率,移植专家们一直在思考从技术创新上解决这个突出的问题。劈离式肝移植在一定程度能缓解这一供需矛盾,是近年来移植领域高度聚焦并应用推行的技术。但目前劈离式肝移植仍存在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劈离式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水平,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多个学科的相关专家,总结国内外劈离式肝移植围手术期相关的研究进展,依据循证医学原则深入论证并制定了本共识。共识从术前评估、术中操作、术后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推荐意见,以期为正开展或拟开展劈离式肝移植的中心提供参考。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梁廷波白雪莉厉智威
- 关键词:肝移植围手术期医护劈离式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
- 在体与离体不同劈离方式在完全劈离式肝移植中的对比研究
- 2025年
- 目的比较供肝在体和离体劈离术式对完全劈离式肝移植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81例成人劈离式肝移植受体和42例供体的围手术期及随访数据,将其分为离体劈离组和在体劈离组,对近期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截至2023年12月,随访1~3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在体劈离组冷、热缺血时间显著低于离体组(均P<0.001)。在体劈离组术后AST和ALT峰值均低于离体组(均P<0.01),但胆道并发症率较高(13例比1例,P=0.028)。结论在体劈离较离体劈离冷热缺血时间缩短、肝细胞损伤更小,但胆道并发症发生率更高。
- 冯斐林正伟叶莹鹏朱宏达杨勇陆才德房炯泽
- 关键词:肝移植手术后并发症
- 劈离式肝移植治疗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 2025年
- 目的探讨劈离式肝移植治疗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与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以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收治的5例诊断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并行劈离式肝移植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11岁(5~15岁)。收集其临床与随访资料,包括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以及移植术后相关并发症情况和生存情况。结果5例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19~35个月)。术前LDL-C(16.31±2.24)mmol/L,术后1个月LDL-C降至(2.24±0.63)mmol/L,与术前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末次随访时LDL-C(2.07±0.84)mmol/L,与术后1个月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3)。术前TC为(18.13±2.27)mmol/L,术后1个月降至(3.79±0.35)mmol/L,与术前T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末次随访时TC(3.62±0.92)mmol/L,与术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9)。5例术后均无需接受降脂治疗,无一例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结论劈离式肝移植可有效治疗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 童翾汤睿李龙卢倩
- 关键词:肝移植高胆固醇血症外科手术
- 劈离式肝移植203例临床应用被引量:3
- 2024年
- 目的:探讨劈离式肝移植(SLT)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23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外科暨肝移植中心连续完成的203例SLT、79例活体肝移植(LDLT)及1298例全肝移植(WLT)供者和受者的临床资料。203例SLT供者中,公民去世后捐献109名,离体劈离产生127个移植物,在体劈离产生76个移植物;成人受者90例,儿童受者113例。根据时间先后将SLT患者分为两组:SLT开展早期组40例(2014年7月至2017年12月),SLT技术成熟期组163例(2018年1月至2023年7月)。分析各组生存情况及影响SLT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原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SLT开展早期组受者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4.58%、71.47%、71.47%,SLT技术成熟期组分别为88.03%、87.23%、87.2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0,P=0.018)。LDLT组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3.41%、93.41%、89.95%,WLT组分别为87.38%、81.98%、77.04%,SLT技术成熟期组、LDLT组和WLT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16,P=0.134)。腹腔出血、感染、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和门静脉血栓形成是SLT患者术后早期死亡主要原因。结论:在技术成熟的肝移植中心可实现与LDLT和WLT相当的疗效,但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曲线。
- 杨卿易述红傅斌生张彤曾凯宁冯啸姚嘉唐晖李华张剑张英才易慧敏吕海金刘剑戎罗刚健葛缅姚伟锋任芳菲卓金凤罗慧朱丽萍任杰吕艳王柯心刘炜陈规划杨扬
- 关键词:肝移植肝功能衰竭胆道闭锁劈离式肝移植生存率
- 脂肪变性供肝在成人劈离式肝移植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脂肪变性供肝在成人劈离式肝移植(SLT)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22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SLT的67例供受体临床资料。供受者或(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供者男56例,女11例,平均年龄(33±13)岁;DBD 60例,DCD 7例。67例受者中,男51例,女16例,平均年龄(51±12)岁;原发病包括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或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后肝硬化24例,肝恶性肿瘤20例,肝衰竭21例,遗传代谢性疾病2例;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中位数为25(8~40)分。供者和受者经过严格筛选和匹配,选择循环稳定的供者,尽可能缩短冷缺血时间≤8 h,供者血钠水平<160 mmol/L,并优化供肝获取劈分流程。根据供肝脂肪变性分级,将接受相应供肝的受者分为S0组(脂肪变性程度<10%)和S1组(脂肪变性程度介于10%~20%)。观察术后两组受者的移植肝功能恢复情况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术后7 d早期移植物功能障碍(EAD)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术后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S0组和S1组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3/54)、0,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4/54)、8%(1/13),术后EAD发生率分别为13%(7/54)和23%(3/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7例受者均接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13~11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7个月,随访期间死亡6例,其中S0组4例,S1组2例。两组术后30 d内均无死亡患者。S0组肝移植受者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98.1%、92.4%,S1组分别为92.3%、8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6,P=0.394)。结论脂肪变性程度<10%的供肝可用于SLT;对于脂肪变性程度介于10%~20%的供肝,通过在体劈离、冷缺血时间控制、更高的移植物重量与受者体重比(GRWR)和严格的受者选择等措施,亦可谨慎安全地在成人受体中实施SLT。
- 傅斌生冯啸杨卿曾凯宁姚嘉唐晖刘剑戎魏绪霞易慧敏易述红陈规划杨扬
- 关键词:劈离式肝移植
- 在体与离体劈离式肝移植在儿童肝移植中的应用比较
- 2024年
- 目的探讨在体和离体劈离式肝移植(SLT)围手术期手术配合管理及两种术式对儿童肝移植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SLT的30例儿童肝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患儿或(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0~8.0岁,中位年龄2.8岁。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在体劈离组(16例)和离体劈离组(14例)。比较两种术式的围手术期手术配合措施,并分析两种术式对肝移植受者早期肝肾功能及预后的影响。冷缺血时间等偏态分布数据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两组存活率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与离体劈离组相比,在体劈离组手术操作更复杂,参与手术的人员与需要的医疗设备、手术器械及耗材更多。在体劈离组中位冷缺血时间为176(149,244)min,明显少于离体劈离组的366(275,418)min,(Z=-3.576,P<0.05)。在体劈离组术后总费用为14.8(13.9,16.2)万元,明显少于离体劈离组的19.1(15.2,23.5)万元(Z=-2.079,P<0.05)。在体劈离组术后AST、ALT、Scr早期恢复更快。随访时间10~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两组术后发生动脉栓塞各1例,在体劈离组胆漏1例;离体劈离组死亡2例。在体劈离组和离体劈离组1年存活率分别为100%(16/16)和86%(1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9)。结论与离体SLT相比,在体劈离在手术人员、手术器械及耗材等各方面要求较高,但在减少肝脏冷缺血时间、肝肾功能早期恢复及降低总费用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 刘军丘文静孙方昊李松盈易述红傅斌生杨扬罗慧
- 关键词:肝移植儿童
- 移植物受者体重比率对劈离式肝移植儿童受者早期预后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移植物受者体重比率(graft recipient weight ratio,GRWR)对不同年龄儿童劈离式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术后1年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2年12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儿童器官移植科行首次劈离式肝移植术的年龄在12岁以内188例儿童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年龄将所有受者分为L组(年龄≤18个月,123例)和H组(18个月<年龄≤12岁,65例)。绘制GRWR预测H组和L组受者存活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GRWR的截断值并根据该值大小进行分组。所有受者随访至术后12个月、死亡或再移植。比较受者的一般情况、术中情况、术后情况及主要并发症。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比较术后早期受者和移植物存活率,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根据确定的GRWR值(3.1%)将L组受者分为L-L组(GRWR≤3.1%,36例)和L-H组(GRWR>3.1%,87例),将H组受者分为H-L(GRWR≤3.1%,55例)组和H-H组(GRWR>3.1%,10例)。受者和移植物的术后1年存活率分别为92.6%(174/188)和91.0(171/188)。L组受者和移植物的1年存活率分别为94.3%(116/123)和92.7(114/123)。L-L组术后1年存活率为88.9%(32/36),较L-H组的96.6%(84/87)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L-L组移植物1年存活率为83.3%(30/36),较L-H组的96.6%(84/8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L-L组和L-H组受者术中冷缺血时间分别为479.0(194.0,593.0)min和204.0(122.0,495.0)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L-L组和L-H组受者术后肝动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3.9%(5/36)和2.3%(2/8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H组受者1年存活率为89.2%(58/65),移植物1年存活率为87.7%(57/65)。H-L组和H-H组受者术中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H-L组受者术后1年存活率为92.7%(51/55),较H-H组70%(7/1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H-H组移植物1年存活率为90.9%(50/
- 李林潇董冲孙超王凯杨洋王振魏新哲崔甘霖李维涵高伟
- 关键词:儿童劈离式肝移植年龄
相关作者
- 易述红

- 作品数:324被引量:721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肝移植 肝移植术后 器官捐献 肝癌肝移植 肝移植治疗
- 杨扬

- 作品数:668被引量:1,995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肝移植 肝移植术后 肝癌肝移植 肝移植治疗 肝癌
- 高伟

- 作品数:340被引量:706H指数:12
- 供职机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 研究主题:肝移植 儿童 肝移植术后 胆道闭锁 儿童肝移植
- 陈规划

- 作品数:888被引量:3,031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肝移植 肝移植术后 原位肝移植 肝癌肝移植 肝移植治疗
- 朱志军

- 作品数:540被引量:1,232H指数:1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 研究主题:肝移植 肝移植术后 活体肝移植 儿童 供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