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0 篇“ 副高边缘 “的相关文章
副高 边缘 辽宁短时强降水过程的水汽特征分析2024年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 )边缘 的短时强降水突发性强、降水集中、可预报性低,常常给预报带来挑战。筛选出2021—2022年5—10月发生在副高 边缘 的辽宁8次区域性短时强降水过程,基于副高 及西风带影响系统将上述强降水过程分为副高 边缘 低槽和副高 边缘 涡旋两类。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GDAS气象数据,应用HYSPLIT4轨迹模式,重点分析上述两类短时强降水过程中的水汽输送特征,并分别挑选其中强降水覆盖范围大且出现短时强降水站数最多的一次过程作为典型短时强降水个例分析水汽通量变化和低空急流的作用。结果表明,受副高 和低涡、高空槽的共同影响,辽宁上空水汽多来自于欧亚大陆中部、我国东部沿海、内蒙古和华北地区。尽管受相似的天气系统影响,不同天气过程的水汽输送通道仍表现出明显差异,对应为气团的源地、移动轨迹和气团获得水汽的途径不同。水汽通量大值区的演变与850hPa风场的演变趋势一致。短时强降水过程中,在低空急流的动力抬升和水汽输送作用下,水汽辐合大值区、强上升气流区和水汽输送通道三者的位置均与低空急流所处的位置密切相关。辽宁副高 边缘 典型短时强降水过程中,来自欧亚大陆中部和内蒙古地区的气团在水汽供应方面占比约为32%。 胡鹏宇 徐爽 杨磊 王月 袁宁乐 严俊关键词:短时强降水 水汽输送 HYSPLIT 泰山地形对一次副高 边缘 大暴雨过程影响的观测分析 2024年 利用区域加密自动气象站、雷达、风廓线及卫星等观测资料,分析了2022年秋季山东一次极端大暴雨事件中泰山山脉周围的降水分布及其产生这种分布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这次山东大暴雨事件发生在对流层中、低层为强盛偏南气流的背景下,强降水时段集中在2022年10月1日23时至2日02时(北京时,下同),100 mm等雨量线呈“反弓形”横亘在泰山北侧与西侧,并各自伴有超170 mm的降水中心,而泰山南侧降水反而明显偏弱。(2)大暴雨分布带与地面上的中尺度涡旋-辐合线对应:泰山西侧的中尺度涡旋是山脉北侧冷性绕流与南侧暖性绕流相遇而形成的,导致泰山西侧出现强降水中心,降水呈单峰型;山脉北侧的辐合线长时间维持与重建过程,造成泰山北侧降水时间更长,累计降水量更大,小时降水量呈双峰型。(3)泰山北侧观测站的两个降水峰值与雷达反射率因子的两条平行回波带对应:位于泰山北坡处于长时间准静止状态的第一条回波带,与泰山北侧水平涡度环流的上升支气流对应,其形成机制是夜间具有强垂直切变特征的越山西南低空急流和近地面层受到山脉阻滞的东北气流构成的水平涡度强烈发展和维持的结果;第二条降水回波带与弱冷空气云系对应,当其靠近泰山北侧时受到越山西南低空气流背风坡上升支的影响,出现雷达反射率因子增强现象,与之对应的地面风场特征表征为辐合线的重建过程。(4)在泰山西侧,地面辐合线在低空冷空气的驱动下向东南方向移动,致使回波带逐渐演变成“反弓形”,造成强雨带也呈“反弓形”分布;而泰山南侧处于具有强烈垂直切变低空急流形成的水平涡度的下沉支控制下,因而降水量相较泰山北侧和西侧明显偏小。 郑丽娜 孙继松关键词:绕流 低空急流 大气扰动分解技术在副高 边缘 大暴雨落区精细化分析中的应用 2023年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再分析资料,基于大气扰动分解技术,对2012年7月华北东部两次副高 边缘 大暴雨事件进行扰动分析。结果表明:边界层及对流层低层扰动辐合中心与副高 边缘 大暴雨中心有较好地对应关系;扰动锋区和扰动比湿大值区(4 g·kg^(-1))叠加的区域与大暴雨落区相对应,与切变线类暴雨不同,副高 边缘 暴雨中心并不是出现在冷暖空气対峙扰动(0℃线)的位置,而是发生在扰动锋区内的暖区一侧(扰动温度0℃以南);两次过程均存在自南向北的水汽通道,且水汽在输送过程中不断得到抬升,大暴雨落区对应的扰动水汽通量散度中心分别达到-6.8×10^(-8) g·cm^(-2)·hPa^(-1)·s^(-1)和^(-1)1.9×10^(-8) g·cm^(-2)·hPa^(-1)·s^(-1),为大暴雨的形成提供了较好地水汽条件。 张楠 张楠 杨晓君 韩婷婷关键词:副高边缘 黄淮地区副高 边缘 型降水数值预报精细化检验 被引量:5 2023年 以2020-2021年5-10月副高 边缘 型明显降水过程作为研究对象,针对黄淮地区太行山南麓、伏牛山东麓、东部平原3个典型区域,采用多种检验方法对CMA-MESO,CMA-SH9两模式降水日变化预报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山区,CMA-MESO预报有效降水时次占比与降水强度均偏小,CMA-SH9则相反,两模式分别在伏牛山东麓的04:00-10:00(北京时,下同)和太行山南麓的10:00-16:00预报有效降水时次占比偏小(大)更为显著;在平原,CMA-MESO对03:00-07:00和17:00-20:00有效降水时次占比显著低估,CMA-SH9对于17:00-20:00降水量的高估则主要来源于降水强度预报明显偏大。FSS(fractional skill score)评分结果显示:CMA-MESO对于伏牛山东麓15:00-17:00及21:00-22:00、东部平原02:00-04:00等时段10 mm·h^(-1)以上降水预报能力优于CMA-SH9,在太行山南麓17:00-23:00则相反。基于STFSS(spatial temporal fractional skill score)评分的评估表明:CMA-SH9对于太行山南麓前一日14:00-当日02:00的降水预报较实况显著偏晚,CMA-MESO对于伏牛山东麓02:00-08:00及平原地区08:00-14:00的降水预报均表现出较实况偏早的特征。 栗晗 王新敏 吕林宜 马蕴琦关键词:副热带高压 复杂地形 降水日变化 两次副高 边缘 型暴雨过程特征及模式预报偏差检验对比 被引量:1 2023年 文章利用地面、高低空常规观测资料及ECMWF,GRAPES_GFS,NCEP模式预报资料,对2022年发生在副高 边缘 环流形势下的两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暴雨过程500 hPa高度场相似,但两次过程的暴雨强度和落区有明显的差异,其主要原因在于副高 位置的变化,以及西风带槽脊、低层水汽和切变线位置的差异;2)数值模式对于副高 外围的大范围强降水有一定的可预报性,特别是GRAPES_GFS和ECMWF对副高 外围稳定性降水的指示性意义比较大,对对流性降水、降水落区的预报比较准确,但对强降水落区的指示意义较差,模式预报量级偏弱。研究的结果可为预报暴雨和检验模式的可靠性提供参考。 张丹关键词:暴雨 强降水 鄂西山区副高 边缘 局地暴雨的GRAPES-Meso模式检验评估 2022年 选取2017—2020年鄂西山区10次发生在副高 边缘 的暴雨过程,利用传统点对点TS评分和对象检验评估GRAPES-Meso的预报性能,并对比了发生短时强降水前的环流形势场、强降水发生的水汽和不稳定等环境场。结果显示,GRAPES-Meso模式在鄂西山区降水预报偏弱,对象检验评估较传统点对点TS评分能更客观评价模式强降水的位置、形状、方向等信息。模式对集中型局地暴雨过程预报效果好于分散型局地暴雨过程;模式预报的水汽条件存在系统偏差,露点温度东高西低的整体分布预报正确,但是对十堰北部、恩施南部山区的露点温度预报均偏低2~4℃;在目标评分较高的个例中,K指数大致可以预报出十堰附近的相对大值区,但是对于发生在宜昌附近的暴雨过程,K指数预报严重偏低。GRAPES-Meso模式预报的环流形势场效果最好,在目标评分较高的个例中,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辐合中心的位置、出现强辐合的时间,可以为预报预警提供中尺度辐合区、切变线等信息。 范元月 陈亮 肖湛臻 枚雪彬 李洪兵 陈鲜艳关键词:副高边缘 局地暴雨 江淮地区一次副高 边缘 暖区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1 2022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风云2号静止气象卫星资料,结合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模式对2018年7月26日江淮地区一次副热带高压边缘 暖区暴雨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副高 边缘 ,暴雨落区位于低空切变线以南的西南暖湿气流中;对流最先在安徽北部和东部发生发展,随着对流形成的冷池出流边界(阵风锋)不断向南推进,其与环境风场所形成的地面中尺度辐合触发本次安徽中部的强降水,同时伴随对流云团合并增强(云顶亮温达-61℃);大气层结不稳定,湿层深厚,且强降水发生前整层垂直风切变较弱,为本次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WRF数值模拟发现,暖区暴雨发生期间,中低层风场气旋式辐合造成安徽中部强上升运动是导致对流增强的重要原因,局地强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动力条件。 李慧敏 何志新 邱学兴 安晶晶 周晓晔关键词:副热带高压 暖区暴雨 切变线 WRF模式 低空急流 2021年青海果洛南部副高 边缘 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22年 2021年8月18日20时至19日20时,青海省果洛南部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出现了一次小时雨强小、持续时间长、夜雨现象明显、伴随着雷暴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文章利用相对应的天气环流背景、地面形势、探空曲线、水汽条件、各物理量场分析了此次降水天气过程成因和特征。结果表明:高压后部和低压前部偏南气流的辐合、较大的湿度和较厚的湿层、低层水汽辐合为这次过程提供了丰沛的水汽条件,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使得强烈的上升气流长时间维持是这次大到暴雨的动力条件,不同高度高能舌重叠是这次大到暴雨发生和发展的能量条件,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生成及强烈发展是降雨量大的直接原因。分析结果对今后预报类似大降水天气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马玉花 李泽祥 周措毛 张彩霞 丹珍卓玛关键词:暴雨 副热带高压 中尺度云团 四川两次副高 边缘 型暴雨的预报偏差分析及模式检验对比 被引量:3 2022年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实况探空资料、自动站雨量数据)以及ECMWF、SWC-WARMS(西南区域模式)、GRAPES-MESO、GRAPES-GFS对比分析了2019年在副高 边缘 环流形势下的2次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1)初始场相似的2次过程,导致强降水落区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副高 的动态变化不同,其次西风带槽脊的细微差异以及低层水汽条件的差异也与降水落区息息相关。(2)ECMWF在这2次过程中对副高 位置动态变化的预报,西进较东退更为准确,且数值模式对此类大范围强降水的预报,ECMWF较其它模式更具有优势,但局限性在于范围偏小、量级偏弱,可结合SWC-WARMS进行订正,而GRAPES-GFS、GRAPES-MESO在模式稳定性和预报准确率方面都不及上述两者。 丛芳 陈朝平关键词:暴雨 一次副高 边缘 暴雨过程分析 2021年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对2010年7月19日发生在副高 边缘 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并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涡度、散度及垂直速度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副高 边缘 强盛的西南气流、东移的低槽及低涡、切变线。(2)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区与强降水落区有很好对应关系,对降水结束的预报有很好的参考价值。(3)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增强了大气的抽吸作用,导致暴雨区上空垂直上升运动增强,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4)低层正涡度中心、高层负涡度中心与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5)低空急流将南海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暴雨区,为暴雨的维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供应。 肖杰关键词:水汽通量散度 低空急流
相关作者
张楠 作品数:52 被引量:314 H指数:12 供职机构:天津市气象台 研究主题:局地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冷涡影响 中尺度特征 数值模拟 刘一玮 作品数:62 被引量:418 H指数:15 供职机构:天津市气象台 研究主题:局地暴雨 海风锋 局地暴雨过程 局地 列车效应 王立华 作品数:22 被引量:86 H指数:6 供职机构:十堰市气象局 研究主题:连续强降水 副高边缘 局地大暴雨 局地 突发性大暴雨 尹恒 作品数:65 被引量:92 H指数:6 供职机构:十堰市气象局 研究主题:雷暴 暴雨 气候特征 致洪暴雨 预警 马中元 作品数:187 被引量:754 H指数:20 供职机构:江西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回波特征 短时强降水 回波特征分析 大暴雨 雷达回波